当我漫步在卡萨布兰卡的集市中,和当地的阿拉伯人肆无忌惮地招手问好时,我知道这是我向往的摩洛哥真正的模样。
我并没有卡萨布兰卡的电影情结,也没有想追随三毛爱情故事的足迹,最初还是从朋友口中听说的这个地方,只知道这是一个坐落于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国家。而得知摩洛哥在去年已全面对中国公民开放了免签政策,这惦记了一年迟迟未动身的目的地,对于此时刚拿到补办护照白本的我来说,已经是说走就走最好的理由之一了。
摩洛哥与英国零时差,冬季与国内相差八小时。当地时间晚上八点我们抵达了摩洛哥首都拉巴特的赛尔机场。机场上方的阿拉伯文字,伊斯兰风情的红白绿配色,女人们各式各样的头巾,男人们的拖地长袍,空气中都弥漫着神秘的中东味道。本该迅速切换成当地语言,但不懂法语和阿拉伯语的两个人,只能把英语迅速切换成肢体语言了。
而我们还是错过了最后一班去火车站的巴士。两个人在机场门口,听着大多数人的迷之语言,猜哪个人长着一张“英语脸”。我们走到两个穿西装的男士身旁,听到一个人轻轻对我说了一句hello,我们连忙上前问他们是否会说英语。两个人英文都十分流利,而他们来机场接的朋友还是和我们同一班飞机从伦敦飞来,今晚也要去卡萨布兰卡。不能再巧了。他们十分热情地提出可以载我们一程,省去了大把的周转时间,并且真的安全地把我们送到了入住的酒店门口。这大概是我旅行记录中胆子最大的一次了,和小伙伴想想还有点后怕,我仍不建议大家随便搭乘陌生人的车,尤其是女孩子。出门还是要靠自己啊,大哥也不一定靠谱。
第二日清晨终于可以好好感受一下这座北非小城了。这个海滨城市,街边尽是乳白色的四层小楼,有一点圆滑曲线的墙壁,在热带植物的映衬下,和我们海南岛的某个海滨小城还真有点相似。

Casa的第一站,漫步于哈桑二世的清真寺四周,墙壁上装点的类似于蓝白绿相间的对称型马赛克图案与哥特式教堂在英国鬼天气映衬下的清冷肃穆比起来,即使是对伊斯兰文化并不大了解的我,在当下也感受到了她的宁静,平和,至美与清新。
以及,她的热情和疯狂。
清真寺门口一场突如其来、整年难遇的暴风雨把我们吹到没脾气,发际线活生生吹高一厘米,使得门口排队祈祷的穆斯林老爷爷看我招架不住这海风,都比划着让我进去躲一躲,英国的大风相比之下都显得温油了许多。
午餐选在了卡萨布兰卡的里克咖啡馆(Rick’s cafe),它还原了好莱坞电影《卡萨布兰卡》又名《北非谍影》中的场景,其实这部电影当时的拍摄场地并不在摩洛哥而是在美国,但来摩洛哥的游人也无不特意前来,重现影片中的经典桥段。由于并没有听到影片中的那首经典的《As time goes by》,酒足饭饱后,我们请求服务生小哥原音重现了一首,却发现周遭客人并无回应,看来只是我们戏太多了,自己把这一咖啡馆带上了“爱的滤镜”。
我一直觉得,旅行其实就是去感受别人的生活嘛。所以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最必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在街上闲晃。最好是穿梭于本地人常出没的市集、菜市场,假装成一个local,是好是坏,这些总是最掩饰不住人情味的地方。
于是司机大叔把我们扔到了一个市集中心。没想到,在一个游客多得并不明显的阿拉伯国家,两个穿着花裙子,不包头巾的亚洲女性面孔,想假装成local,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就在我们下车的瞬间,这个十字路口四面八方小店的人都直勾勾地望了过来。我本能地握紧了身后的双肩包,心里忐忑着,各位大佬,有什么事冲我来,可千万别再偷我的护照了。
圣人区,据说是卡萨本地人常出没的一片市集,各色阿拉伯民族服装,地毯,布料,家居装饰,应有尽有,且除我们俩外真的很少见到游客模样的人。我们想大概是真来对了地方。阿拉伯人民那种可以把你从头发丝儿瞅到脚趾头的执着劲儿还是让人觉得亲切中有点害怕,我们居然成了这么奇怪的存在。开车经过的司机会主动探出头和我们招手;路边经过的行人会在擦身而过时忽然用中文说“你好”,然后回头看到我们惊讶的表情笑得很开心。
遛狗的大叔在马路对面走,看我望着他的狗,也会用力和我们挥手打招呼。公交车司机会特意停车问我们想要去哪里......和英国人的礼貌与小高冷的性格比起来,这里的人们真的直接到无法掩饰对你的热情。
于是,我们一路穿梭在市区里狂刷“存在感”,原来和陌生人打招呼也是一件这么有趣的事,原来“你好”这两个字在一个北非国家的普及度居然这么高,这座夕阳下的海滨小城在这无关宗教、人种的你来我往中也变得生动、柔软起来。无需特意去某些著名景点打卡,在抛下手机导航的肆意暴走中,每多接触一个人,都是一个故事,无论他们是否真的心存善意,无论语言是否相通,摩洛哥在我的心中都更加立体了一点。
存在即合理,我庆幸自己行前并没有参考太多前人总结的攻略,只做了必要的行程规划以及预定交通方式,其他的都交给自己真切的感受,没有误差,没有失落也没有怀疑。
扫描二维码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你从前面右转的第二排架上就有了 小女子个人旅游生活全记录~每周更新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