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写过一篇探讨airbnb新模式利弊的随笔,可以用三句话归纳:
1、省运营
airbnb用几百人的团队,卖掉千万级的间夜,究其原因,首先在费用层面,库存和服务成本,从ota的海量业务人员,变成了个人房主的“兴趣”或者“排遣孤独”的动机(各位,多久没和父母聊天了,airbnb很多房主是老人);其次在房态管理层面,由房东来选择住客,制定提前预定、押金、入住时间等约定,一方面是充分“个性化”和“充满意外”,另一面从生意角度说,无形中绕开了平台的后续跟进服务成本。
2、省推广
由于airbnb的一切主张是出于“酷炫”“兴趣”和“体验”,无论房主和住客,都有天然的分享动力,人人都是网红papi酱,反过来大幅度降低了推广成本(注意一般企业是花钱请网红发信息,而airbnb模式是收网红房主房客的钱),同时形成了所谓品牌差异化(不过笔者不太信这套品牌忽悠理论,无法定量)。
3、不看好
作为展望和预测,由于分享模式触及了经营资格等政策擦边领域,而且国内的陌生人信任很成问题,去年的blog认为,这种模式不可能走得很远。
4、被打脸
然而事实证明,越来越多的“拼x”模式、分享玩法,蓬勃发展,层出不穷。是否这个平行空间的哪些世界参数发生了变化,导致了期望和现实的明显偏离?
笔者反思了3点原因:
1、监管更宽容
早期的互联网,伴随少量改变世界的梦想一起出现的,是假货、成人、钓鱼网站(请不要对号入座到某些巨头),同时呢,管理部门又不了解互联网是怎么回事,很自然地,政策管控力度非常强,网站备案,各种资质、执照,加上同业互黑,整个就是黑暗森林。
然而现在我们看一下,随着互联网真正改变、改善生活,管理部门的监管经验提升、水平提高,以及互联网企业做大做强,同政府建立牢固的互相关系之后,现在的环境实际已经很宽容:比如打车app,监管部门已经可以很理性的看到,新玩法确实缓解了交通资源浪费的问题,而普通用户,也切身感受到了,打车相关的生活习惯被彻底颠覆带来的震撼。
这就是第1个因素,监管部门不那么容易随意秒杀互联网创新了,这一点在中国很关键。
2、心态更开放
第二点是用户的变化,这可能是笔者去年特别忽视的地方。
爱默生说过,保守者和激进者,从来都不是静态标签,现在的保守者,曾经也是激进者。在吴军的《数学之美》里也提到,有些学科的进步,需要“等老科学家退休”,这些曾经最激进的人,也终于变成了阻碍创新的主力。
由于互联网信息大爆炸,无论年龄大小,所有人都已经从“毫无选择”变成了“选择过多”,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点子、哪怕再莫名其妙,现在都有人愿意试试。加之在美国/中国这样大的市场,人口足够多,分母足够大,哪怕一个校区,也足以养活一个创新idea并可能蓬勃成长,整个用户受众的土壤已经完全不同了。
这可能是为什么很多创投人会说,我完全看不懂这个idea,也不明白他为什么能火,可能我真的老了--没错,能认识到自己已经不明白的人,至少不是那些“阻碍创新的老科学家”了。
这就是第2个因素:消费者更给机会了。
3、竞争更残酷
毫无疑问的是,当下互联网的格局已经极大的垄断了,意味着什么?微小的创新,基于数据测试、灰度试验的改进,已经被巨头玩坏了。
我们看下分享经济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他完全重新定义了游戏规则,重新建立了成本体系。
如果要以“行业准则”来较量“管理住宿资源的流程、团队、成本控制”,airbnb这样纯粹的非专业人士,怎么可能会有机会?正是由于“普通的优化”已经接近无路可走,反过来说,外行的破坏式创新自然就应运而生。
我们都亲身经历了,从全世界诺基亚,到一夜之间全部苹果,熊彼特所说的残酷无比的创新:“企业家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产品已经从根本上被替代了”,正在这个残酷的经济衰退周期里真实地发生。
是待在传统的、缓慢的地方做着细微的改进优化,还是在完全洗牌行业的新队伍里赌一把实力和运气?
这就是第3个因素,人才从大型传统机构被逼到重洗游戏规则的新玩家队伍的因素。
以上大致就是关于airbnb话题引申出的一些肤浅思考,感谢阅读到这,欢迎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