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应该说很忙,但是效率不高。
所谓的效率不高体现在两点:一是就完成事件目前的本身任务而言,进度缓慢;二是就事件最后的结果而言希望渺茫。
这要从近半月以来轰轰烈烈的省级课题申报说起。
一年一度的省哲社各类规划课题申报工作自6月22日拉开了帷幕,本来省教科院的截止日期是7月20日,但是按照每个地州限额申报的规则,为能更好地筛选出我州的20项“代表作”,州教科所要求必须7月10日前提交系统上报材料。
这样看来总共的时间就是半个月左右,文件下发到县级,县级又把文件转发到各校,大约历经了四五天。所以,准确说只有十天的时间。
十天!正常说是一个很理想的时间,大致看来绰绰有余。但我认为,作为省级课题,还是挺紧凑的,有点一蹴而就的“嫌疑”。
一个科研课题的行成,特别是上升到省级层面的研究,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最后到归纳为课题,单单从项目论证的各项内容来思考,都需要很漫长的历程和推敲。然而在十天内,甚至于还要做好其他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完成申报,这应该是效率不高的。
这十天来,我一直不断“指导”、打磨着我比较看重的三位申报者的项目论证,甚至于昨天(7月8日)亲自组织成员进行对话,然后决策,可谓消耗九牛二虎之力。
今天(7月9日),离规定提交的时间还有一天,也就是24小时。有一项已经提交,有一项已经确定有望10日中午提交,还有一项正在努力,估计能赶上。
其实,我们都知道,这样的申报很渺茫,可以说是:百分之九十九都知道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这就是省级课题——一种高大上的科研课题申报的现实,当然始终有老师的项目会被立项。我自己之所以妄下结论——几乎无效率,主要还是自己的水平很是有限,能力极大不足。
即便如此,我们也积极申报,因为报总比不报要多一线希望。
每每结束一次课题申报或者指导,我都会在疲惫的状态下提醒自己:下一年得提前准备,甚至于在平时的积累中慢慢去分析、归结,做到胸有成竹。但是,也每每过后,又只能不了了之。这,太可怕的惰性选择了。
当然,我也极度痛恨:偏偏有的老师,就差那么两三天了才“为难我”——
人家需要,我不帮又过意不去,帮又面临一蹴而就,很可怕的。这不,今天了,就差24小时了,还在有老师才想起需要到我。
准确说,我很无奈,很遗憾我不会拒绝人,我也不擅长去否定他人。因为给我的意义是:申报也是最好的成长。
不申报就没有反思;不申报就没有梳理;不申报就没有对比;不申报就不知道自己的位置……
所以,我支持申报,我鼓励申报。当然,我也真心的希望:能够代领那么一批人提前“谋划”,走出一蹴而就,迎来更多的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