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那么美:写在前面的话

作者: 王茯苓 | 来源:发表于2017-12-23 07:58 被阅读985次
    截图自汉字与词源网

    文字是文明社会的标志。有文字的语言,未必能流传下去,比如已经消失的古埃及文和濒危的满文。而没有文字的语言,终将消失,比如临高话。临高话,一种被海外语言学家归类为侗傣语系(又称壮侗语系,Tai-Kadai Languages)的小语种,在国内却被归为汉藏语系下微不足道的一种海南小方言。许多临高人的下一代,已经不再学习临高话。它的未来,可以想见。而汉语,变得越来越强势,在全世界约有20%的人口使用着。

    在古代,只有字一说。汉字,最初是为了区别中国其它少数民族文字而存在。但随着历史的推移,在唯一官方语言普通话(Mandarin)的强势推广下,汉字成了唯一的官方文字。到了现代,不认汉字,就等于文盲。

    成体系的汉字至少已存在了三千多年,而汉语的历史更加久远。汉字,就像一个活化石,纪录了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的变迁和发展。汉字,好比一个古董花瓶,中国人躺在瓶底,望向瓶口;而外国人围着花瓶,啧啧称奇,艳羡不已。瓶里瓶外俨然两个世界,距离不亚于维多利亚女王和慈禧两者之间,而花瓶对此似乎毫不在意,依旧照着自己的节奏,默默纪录着所发生的一切。

    关于汉字,有说不完的话。可以从仓颉说起,从躺在河南安阳的商朝的妇好谈起,也可以从秦始皇开始聊起。汉字的美,毋庸置疑。然而关于小学语文课上对汉字学习的记忆,并不自然,更谈不上美好。很多孩子因为就少了一点或多了一撇,被老师罚抄五十遍、一百遍。他们痛苦而无奈的表情,以及说起语文课时的憎恨,至今难忘。语文课上也没人解释,“月”字为什么要这么写,这么写跟生活有什么关系?学生只需要记住“撇、横折钩、横、横”,笔顺还不能错。为什么是“川流不息”,而不是“穿流不息”?也没有人讲过,为什么,这样写是美的,而那样则是糟糕的,只需要记住。

    至今很少听过几堂像样的语文课。记忆中的语文课,除了朗读、抄写、背诵,就是分析中心思想。语文课内对文字缺乏美感的机械分解,早已把多少国人推向了文字的对立面。那些把方格本儿都快要画烂了的孩子,得多大的恨,才会使这么大的劲儿?而同时,又常看到中文老师们满腔热情,声嘶力竭,使尽浑身解数让学生一笔一画地去认字和写字,而学习效果却并不明显。学中文和教中文,都变成了很难令人有成就感的事。究竟是汉字太难,还是我们错过了什么?

    如今的语文课堂跟二三十年前相比,并没有太大区别。老师们可能说着各种花哨的教学理念,用着先进的设备、多媒体、各种APP等,但本质上,对汉字以及汉字学习的认识并没有丝毫的变化。绝大部分的汉语老师对于汉字的认识以及进行汉字教学的方法,依然停留在几十年前。我们似乎一直在机械重复着老做法,正如汉字几千年来惊人地统一。如果不去打破这种墨守陈规,是否一千年后的人们,还会用着同样的方法去低效地学习汉字?

    所幸的是,尽管由国人主导的语文课堂乃至海外中文课堂如一潭死水,但海外的汉语学习研究却是另外一番新鲜景象。读汉学家林西莉写的《汉字王国》时,透过她的故事,能感受到她对每一个汉字的理解和感情。她和汉字之间的亲密联系,让人嫉妒。在对着汉字叔叔理查德·西尔斯,听着他信口道来“中国”俩字来源时,许多观众感到不可思议。一个半路出家来学汉字的外国人,为何能比国人甚至汉语教育工作者还更加了解我们的文字?这些热爱汉语和汉字的人们都在寻找字的根源,而我们却视而不见了,我们一定是在汉字学习的过程中,错过了很重要的事情。

    学好汉字的秘密,其实在于独体字。独体字最初见于宋代郑樵 《通志·六书略》中:“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独体字包含着六书中的象形和指事字,携带着来自几千年前古代的信息。直2005年,现代常用的独体字只有二百多个。独体字和部首能组合成合体字,独体和合体可以组合成词、句,句子又能成篇章或长篇巨著。独体字,就好比盖高楼大厦的一块块砖头。只是,每一砖头,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独特的意义和故事。凭着这个秘密,以类似的逻辑,我学会了包括粤语、客家话、儋州话、临高话等多种方言;也正凭着这个秘密,我很有效率地攻克了荷兰文,未来还将会向西班牙文和德文进军。这是个属于文字的秘密,适用于任何语言,好比英文中的词根。

    这个关于汉字的秘密,对国内的汉语研究者而言,估计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他们宁可对着一本《说文解字》,不厌其烦地研究上一千年。然而,这个原本不该是秘密的存在,却正是打开汉字王国的钥匙,是能在古代和现代自由穿梭的时间机器,它将文字与生活连接,让汉字活了起来。

    有人说,每学会一种语言,会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子,多一个看世界的角度。语言是有意义的,汉字是有意义的,横竖撇捺勾画出的一个个字,背后是鲜活的文化思想和灵魂。

    何谓意义?记得去年的某天,我走在德国街头,迎面走过来几个男孩,笑着说:“你好!” 我也回说:“你好!” 他们开心地笑了起来。其中一个男孩说:“我们在学习中文。中文很有意思。我喜欢孔子。” 我们挥手互道再见,寒冬里,心是暖的。我教过的一个学生告诉我,她来自越南,父亲来自中国,给她取过一个中文名字,但父亲去世后,她已经不知道是哪三个字。在她告诉我大概发音和意思之后,我写出了她的名字,她脸上绽放出一种不可思议的惊喜。在抄写名字时,她的表情凝重而虔诚。那几个歪歪扭扭的字像根无形的纽带,把她和父亲、中国,重新连接了起来。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会发生。

    语言和文字就有这样一种魔力,把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牵到一起,让他们相互了解,不仅跨越种族和区域,也将带领人们穿越历史、了解现在、看到未来。汉字如此重要,如果在学习时,不去了解这些方块字的来源和意义,它们就像是死气沉沉的符号,多令人惋惜!而如果在教授汉字时,不去探寻汉字的意义,只剩下毫无感情色彩的横竖撇捺,那该多么无趣?

    是时候做些改变了。是时候换种视角去了解我们的文字了。很多时候,国人想当然地挥霍着这世界上最古老、最难的文字之一,且对它缺乏尊重,甚至还会嫌弃。不知是汉字太包容,还是国人太无知。我想是后者。

    人的无知,大多来自于不知道瓶口外的世界长什么样。在读大学之前,我曾以为儋州就是全世界,世界的中心就是百货大楼,所有人都跟我们一样,生活在多语言的环境中,每天吃新鲜海鱼。到了大学,我以为世界的中心是北京,到北京工作就能达到人生的巅峰。后来从事英语教育,我认为世界是围绕着欧洲和美国转的,出国就能镀一层金,一辈子闪亮。但当生活在国外,回看更长远的世界历史时,我发现,中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曾是世界的经济中心,是西人向往的地方。曾经,西人对东方的憧憬毫不弱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人对欧美的向往。曾经被我嫌弃的家乡,现在反而成了魂牵梦绕的地方。世界一直在悄悄转变,中国在慢慢苏醒,并开始发力。这几年,在海外的国人逐渐感受到,中国人的声音越来越无法被忽视。而汉语的教育和传播,也因而变得愈发重要。

    汉字这本书,一路几千年。我边走便读,越往前越多困惑。

    古文和现代文,哪个更美?

    简体字和繁体字,哪个更符合时代的需要?

    汉字历史,是三千多年,还是五千年?

    三千年前人们写的字,跟我们现在写的,有何不同?

    我们的汉字,是如何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要怎么做,才能将汉字学得更好?

    ......

    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脑海中,挥散不去。我尝试去问国学,换得一头雾水;去跟做汉语教育的老师交流,发现他们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跟汉学家讨论,意外发现,他们所认识的汉字和汉语,跟我们的认知有很大不同。面对同一个美丽精致的古董花瓶,瓶里瓶外,是两个世界,相互不愿向对方跨出一步。

    我很难想象,在从事汉语教育之前会去思考这些。但现在,去发现汉字的前世今生,去欣赏汉字之美,去跟汉字建立进一步的联系,并将这种美感和认知去分享给任何对汉语感兴趣的人,已成为我最关心的事情。这份牵挂,成了写这本书的动力。

    汉字那么美,一路走了几千年。我怀揣着一个汉字的秘密,要去探寻汉字根源,发掘汉字之美,找寻学习汉字方法,去一一寻求答案。我已经快要等不及,把所有的发现画成一幅长画卷,与大家分享。

    全书目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一厢情愿的暗恋:感触很多,想想读了近十年的书,汉语老师的讲课方式千篇一律,唉
        一厢情愿的暗恋:@一厢情愿的暗恋 可是,图书真的太多了,有的通俗易懂有的深奥费脑,有的正面有的负面,有的有用有的没用,
        一厢情愿的暗恋:@一厢情愿的暗恋 嗯嗯,
        王茯苓:@一厢情愿的暗恋 还好,还有阅读这条路可走。
      • 酉_酉:感谢作者关注汉字,关注汉字教学。
        从文章内容来看
        作者对汉字的发展一定有深入研究
        对国内外汉字教学也有相当深入的了解
        不过有一些问题我想要稍微澄清一下
        目前汉字研究,中心依然在中国
        汉字叔叔的研究,之所以能在国内引起很大反应
        更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的身份
        实际上,有关基础汉字的音、形、义的出现,发展,演变,学术界早就做了很多工作
        只是一般非专业的人不去关心
        比如 裘锡圭 的 文字学概要
        邹晓丽 的 基础汉字形义释源
        看完这两本书 可以解决不少有关汉字的问题
        另外,汉字的学习本身就是比较有难度的一件事
        无论是对母语习得者还是第二语言习得者
        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研究明确表明,
        有更好的成系统的可以有效操作的汉字教学方法
        老师们所做的,主要是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

        我非常希望社会上有更多人来关注汉语教学和汉字教学,
        一起找到更棒的更有趣味的方法
        但是
        但是
        不应该用否定前人成果的方式来做
        我们应该继承发扬
        我们应该站在前人肩膀上
        但不能踩
        王茯苓:@人性分裂 完全没有否定的意思。:blush: 感谢你的分享。
        酉_酉:@王伏苓 其实这些问题,也都有相应的学者在研究。我觉得问题在于,学术研究和大众传媒没有很好地结合,导致研究没能普及开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普绝对是很有必要的。
        有句流行的话,叫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研究是为了什么?——很多专著就这个问题都有回答。
        我们是不是可以也走出去?——我有很多同事早就已经走出去,从上世纪70年代一直到现在。但我们还需要继续走出去。他们都在不断努力让研究成果为海外学习者和研究者所了解。就在今年9月份,我所在的单位还承办了第14届对外汉语国际研讨会,参会人员除了中国教师,还包括日本,韩国,匈牙利,新西兰,美国,法国等国家的教师。他们都在努力传播。但我们还需要更多的传播。
        我刚才说的两位,裘锡圭和邹晓丽,就是值得肃然起敬的学者,当然还有更多。
        大众觉得不了解,不完全是研究者的问题,还有传播的问题。
        在汉字研究领域,二位是绝对值得肃然起敬的。
        实际上,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往往不为人们所知。两弹一星,在研究进行的时候,根本没人知道。
        我想再次说明一下我的看法
        让更多的人参与汉字研究,解释,传播,绝对是一件大好事
        但这件事前人实际上一直在做
        也许做得还不够,但千万不能因为大众层面还不十分了解,就否定他们的工作。
        王茯苓:@人性分裂 谢谢你,人格分裂。汉字研究的中心,当然在中国,这无可争辩。只是,研究是为了什么?我们是不是可以也走出去,让研究成果也更多地为海外汉语学习者、研究者所了解?是不是能搭一座通向民众的桥,让更多国人了解汉字之美?是不是也可以贴近课堂,让孩子们能更容易地学习和了解,对我们的文字多些欣赏和敬畏?我也希望,当某天提起一个汉字学者的名字时,人们会肃然起敬。
      • 我是大饼脸:喜欢你的文章。光点个赞不够,一定要告诉你。
        王茯苓:@我是大饼脸 谢谢你啊。
      • 图特亚斯坦:伏苓姐姐你好😘给伏苓姐姐打长途电话
        王茯苓:@图特亚斯坦 来,打来。
      • 君妹i:我现在在儋州:smile:
        王茯苓:@君妹i 真好
      • 夜二郎:好棒👍
        王茯苓:谢谢
      • 上官飞鸿:对,汉字和汉语的美语无与伦比!
        王茯苓:@上官飞鸿 :blush:
      • 微笑的秧秧:好期待你一直写下去!:blush:,文字很美!
        王茯苓:@微笑的秧秧 会的。我们的十万字。

      本文标题:汉字那么美:写在前面的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kuy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