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丁与卯,坚持读写悟。
免费开通会员攻略图:请点击此链接查看
首开年度会员立奖300贝:开通+续费点这
简书变现增收技巧详见:丁与卯首页置顶文
00写在开篇
读蔡垒磊的《上行》,需要一定的辩证思维,否则你会看得云山雾绕。读着文字进去,再思考着出来,很受启发。
其实,从序言开始,我就已经非常开心,一边汲取蔡垒磊的认知智慧,一边在思考我要怎么做,此文就是边读书、边思考、边写作的结果。
为什么说蔡垒磊有认知智慧?他是百万册畅销书《认知突围》的作者。在《上行》这本书中,蔡垒磊开篇举例先声夺人,揭示了上行通道到底在不在?一下子打动了我。
蔡垒磊并不直接说结论,而是从下行通道始终开启来反证,持续有人下行必然导致有人排名上行,所以上行通道也是打开的,只不过未必是你。
哪又为什么?“早知道就应该……”这个句式就是答案,谁也没有前后眼,大多都是马后炮。况且,在机会没有被事实结果证明之前,你不会提前扎进去参与,就算出于好奇进去看了看,最终也没有坚持下来,所以出局,没能抓住风口……
风险与挑战始终并存,危机就是危险与机遇相伴,危中有机、机中藏危,本身就是一对悖论的融合体。你在本能地躲避风险的同时,也丧失了“逆袭”“上行”的机会,或许还未可知。
另一方面,很多人只想追求有确定性结果的进步,因而忽视了或者看不到状态的改变与进步。之所以平时没有感知,只是因为没有遇到改变的契机,看起来还是维持的原状态而已。
殊不知,每天的进步遵循的是一种复利的效应,但是并非100%坚持就能100%成功,否则成功的窗口一定会由于大部分人“抢着坚持”而消失。
人生而不平等,各自原生家庭不同,起点自然各异。我们习惯性归因于资源不如他人,这是投胎的运气问题,而不是自身的实力差距。
实际上,从历史的、发展的、未来的眼光看问题,如果你无法拼爹的话,是不是也可以作为“拼一代”,努力18年之后与别人平起平坐,一起喝咖啡也不错,至少可以让你的后代有爹可以拼。
上行,是一种接力赛。不要再说“我兢兢业业工作还是买不起房”,或者“我努力生活还是一无所获”这样的话。正是这种接力棒差距存在的佐证,所以建议你把目光收回来,先赢过他们再说。
很多人之所以感觉自己明明很拼命,但是机会还是不多,没有真正获得突破,根本原因还是我们处于一个大多数群体。社会的上行通道,依然遵循着金字塔原理,层级越低的时候,同台竞争的人越是呈指数级增长,层级越高的时候,能够彼此过招的人数越是呈指数级减少。
越往上,竞争者越少,主动合作的对象反而越来越多,因为这些人的可选项也变得更少。从这个角度来看,倒是符合了“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
这也让我想起了一个现象,乞丐肯定十分羡慕达官显贵变得更加飞黄腾达,也必然对身边其他乞丐过得比自己好一点而心生嫉妒。
只比人强一点,那时候还没有超过别人太多,所以别人会嫉妒、会使绊子、会打你、管你、害你、毁你、摔你,总之风险不小。
比人强一大截,那时候远远了超过别人,所以别人就会敬你、怕你、爱你、护你、帮你、供着你,总之好处不少。
因为认知不同,很多人可以接受比自己牛的人变得更牛,但是接受不了与自己差不多的人变得更好,所以他也注定不可能变得更好。
看完序言,我又翻到了后记,这是我的读书习惯。蔡垒磊提出“人的一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观点,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交织在一起的,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这种观点,让我不由得想起了中医治病的理念。如果我们只专注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而没有把事情的本质琢磨透彻,没能找到产生问题源头的话,那么未来基于基础问题而衍生的问题就一定越来越多,很多人就会疲于奔命。
哪怕一时半会儿取得些许改观,还是会如同正骨之后不练筋肉一样,迟早又回到老样子,该腰突还腰突,还疼痛麻木还是那样,因为肌肉有“记忆”……
看《上行》这本书,我期待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期待着能够跳出自己所处的局面,俯视自己的人生,完成系统性地改变,稳步上行。
谁不想改变一成不变的人生?又有谁不想走在提升的路上?
可惜,很多人有想法,也有些许行动,可就是不得要领!
怎么办?跟着蔡垒磊《上行》,一起读一起悟一起进步……
01你甘愿陷入普通人魔咒?
你是个普通人,普通人就该过普通人的生活,不要想那么多不切实际的事。一个人如果被套上了“普通人”的传统标签,行为举止就会开始向这个定义去靠拢,于是就真的变成了普通人。
很多不甘平庸的人,时常接到他人苦口婆心的“规劝”。而这些名副其实的普通人,自己过得普通且糟糕也就算了,还好为人师地扼杀别人的梦想,搞得生活看似安逸,实际上如一潭死水。
这种现象,就如同一个筐中的螃蟹,但凡有想爬出去的,总会被其它螃蟹夹住,然后再拽回篮筐中……
蔡垒磊《上行》开篇发问,你为什么想上行?有多想?
众人皆知,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上行,可以获得更大的生命自由度,但这个“自由度”还受三种限制:所在社会的规则,自身的客观条件,大脑的主观意识。
蔡垒磊拿富翁与渔夫举例,渔夫在惬意地吹海风,富翁捕鱼赚钱买船也是吹海风。二者看似殊途同归,富翁甚至不如渔夫那样躺平,但富翁还可以去沙漠、雪原,但渔夫只能守着那片海,发愁下一顿吃什么?
“一个人的成长上行,归根结底是一个通过提升自己的客观条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让生命自由度不断提升的过程。”这是蔡垒磊的总结与答复。
只有想明白了,才可能干明白。看不见靶子的人,永远不可能打上靶。
02你有多么想上行改变?
一个人最终能不能上行,跟他的个人欲望是否强烈有极大的关系。
蔡垒磊提及他在《认知突围》中的故事,年轻人请教大师如何成功。大师去把他引向深海差点溺死,最后才告诉年轻人:“你对成功的欲望,足以与对呼吸的欲望相媲美的时候,就会成功。”
我还要“画蛇添足”地加一句,当我们对成功的渴求,与呼吸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的时候,就是境界。否则,你对成功的渴望,抵不过手机的诱惑,挡不住睡觉的欲望……
这与练功一个道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很多人之所以贩卖成功学如此成功,他本人是成功人士不错,但谁能肯定他不是偶然的“幸存者偏差”呢?谁能确定他的成功可以复制?
多数人只希望找到一些快速成长的速效办法,不愿意每天凌晨四点起床练功、跑步、打拳,却对一招制敌充满了执念,还幻想只要使出了这一招,就能达到一招鲜吃遍天的“奇效”。
很多人不愿意付出长时间的辛劳,去换取一个不够确定的结果。殊不知,没有扎实的功底,不去老老实实地打拳跑山扎马步,就别幻想一招制敌,否则就是令人“奇笑”。
03为什么认知升级先于财富?
股市上有一句话,靠运气赚来的钱,都会靠实力挥霍掉。靠实力获得了财富可以复制,靠运气却是一锤子买卖。
这个世界最大的公平在于:当一个人的财富大于自己的认知的时候,这个社会会有100种方法收割你,直到你的认知和财富相匹配。
有人说,人活一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财富都是身外之物。这句话没错,财富对于每个人而言,只是一个过眼的烟云,从路人甲流通但路人乙。但关键性的区别在于,谁能最长久地把持住财富,谁是倒一把手而已,这就是升级认知的意义。
认知的能力越强,在关键处的决策就越接近“正确”。有时候搞清楚一个问题的本质,做对了一项决策,所得到的甚至大于普通人忙忙碌碌一生。
很多人会问,到底是选择重要还是努力重要?如果这种努力的是下死功夫,那当然是正确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很多人就事论事,围着鸡毛蒜皮打转,看似非常努力、勤奋、忙碌,最终却是赤脚在地上埋头跑,连身边经过多少顺风车都视而不见……
但是如果努力提升认知,那就要对努力高看一眼了。
比如,大家都在寒窗苦读,考上清华北大很难,有人依靠体育特长、比赛获奖,却可以特招进入清华。有人从小兵到班长,提干后当排长,一路升上去,进步空间可能很有限。但是很多博士生特招入伍,一下子就可以高定营级。
我们不是否认付出,而是要以此举例,说明认知的重要性!可以实现曲径通幽,最终达成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只有你彻底想明白了,当能力素质到了那个高度,你才有可能获得你想要的,当你认知到了更多抵达途径,才可能选择更轻松的那一条路……
04为何持续上行最划算?
很多人觉得,越往上走,上行变得越困难。然而,当我们上了一个层次之后,竞争者会更少,机会却更多,上不去的人还要跟继续更多新来的人一起竞争,最终会形成“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这也是为什么职场上很多人,一步快、步步快,而有些人一步慢、步步耽误。
我对蔡垒磊干掉工作生活边界的提法并不认同,但对他在业余时间“生活可以优先”比较看好,毕竟职场人士读这本书占比会比较高,总要给他们一点“非自由职业者视角”的理解,减缓一些对幸福感边界降低的恐惧。
对大多数人而言,学习好,考高分,读名校,进好企业,然后朝九晚五过日子,看似“起点”会更高,实际上属于“冷兵器”式的竞争。但是,校园和社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竞争模式,学校的是既定路径的竞争,而社会却恰恰相反。
很多人从毕业到入职,刚开始在学校或职场会什么,最后依然只会什么。没有人告诉你该学什么,也没有人会逼着你去学,但是碰到了新的问题需要去解决,能解决的人自然就上去了。
如何获取竞争上的“热火器”“大杀器”?只能依靠自主学习。很多人总想着,每一分努力都能够获得及时回报,没有人给,那就不去做。但事实上恰恰相反,你只有做到了,能力素质符合了,人家才会给你相应的位置。
05上行到底难不难?
上行,就代表你准备好了在很多方面,超越你当下周围的人群,那么就肯定要做跟他们不一样的事情才有可能。人云亦云,只能落入芸芸众生。
要想打破普通人魔咒,需要有强大的内心去承受别人的排挤和负面评价,建立属于自己的评价体系和认知观念,熬过那段黑暗的时期。
幸福可以自己跟自己比,但上行可不行,因为他需要在社会中排序。上行说难也不难,说难,是因为不一定要超越以前的自己,还要大幅度超越不断进步着的其他人。说不难,因为大家都拥有人性的弱点,绝大部分的努力程度其实都不高。
与时间做朋友,当一个长期主义者,时间就成了一堵极高的高墙。马上做,每天做,从蔡垒磊的经验来看,大部分人一旦先“计划”而不是先“行动”,往往就会无疾而终。因为大家都能够从预期结果中燃起沸腾热血,也往往在消磨能量的岁月长河中冷却热情……
如果一个人没有真正想明白,原本状态的长期诱惑就会导致他必然在某一个时刻放弃,改变当然就半途而废了。
上行,是一件长期的事情,思维调整到正确的方向之后,长期坚持做对的事情,人生的整个趋势就会稳步向上,就像人跑步的时候,身体只要保持微微前倾,重心自动就会带着你的脚步往前跑。
蔡垒磊《上行》第一部分论述了观念刷新,这是蜕变的前提。第二部分开始谈行动,上行的第一步,就是享受孤独的逆风之旅。
06为何人要先自助自强?
模特与老农穿衣走秀,谁更有气质?哪怕是换了衣服,答案依然不言自明。所以,蔡垒磊说,修饰的东西,永远没有主体本身来得重要。
我觉得,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千万不要有眼不识金镶玉,犯了买椟还珠的错误。二是明白自身要成为金刚钻的重要性,不然谁愿意给你揽瓷器活?
一个人能不能成功,固然需要贵人相助、人脉扶持、运气加身,但基础在于我们自身,能不能让别人“扶得起”、自己“接得住”……
正如武侠小说当中那样,世外高人只收有资质、有悟性、基础不错的人为弟子,关键还在于你是否“接得住”。
贵人“扶人”也是如此,都愿意去帮助略有小成的优秀者,强强联合才“划得来”,才有较高的性价比,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
这是人性,也是规则,不是势利眼。退一步讲,能力不足以给帮你的人带来回报,人家凭什么必须要帮你?!
07打不破舒适区咋办?
上行是一件只有持续才能看到效果的事。我们有一些人,一工作起来就不舒服,一看书就犯困,但也有一些人不一样,一闲下来就会不舒服,打游戏的时候都充满了罪恶感,这就是不同的人对大脑“不舒适区”的定义不同。
人性的本能会选择更舒适的方式,比如趋利避害,趋乐避苦等。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如何跳出这种不舒适区,就需要我们重新定义的舒适区。蔡垒磊有三个相对有效的方法。
一是加大对恶劣后果的推导。我们的目的就是给自己“洗脑”,通过放量夸大“纵容自己”带来的后果,倒逼自己主动突破舒适区。比如,今天不学习,明天不学习,长此以往就会不如别人,本来是个概率事件,最后成了必然事件,所以当你不学习的时候就会感觉浑身难受。
二是夸大正面的后果。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既要有反面警示,也要有正向激励,不学习的后果很吓人,努力学习的结果很鼓舞人。虽然“做了”到“得到好结果”的逻辑不那么严谨,但是你坚持读书10年,也就不断地成长了10年,成功的概率被你“手动”提高了很多……
三是制造更多的“坏人”。我们之所以停留在舒适区不愿出来,是因为没有感觉到人和环境的威胁。换句话说,我们的懈怠来源于生活给予的安全感。事实上,我们身边不乏势利眼和恶性竞争者,与其无能地妥协忍让,还要给自己做“思想按摩”工作,倒不如直接打趴他们,真正扬眉吐气。
08为何上行不要怕焦虑?
上行需要目标,没有目标的上行不可持续。你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必须要有清晰的界定,要能明确感知目标,而不是模糊的概括。
乔纳森·海特在《正义之心》里说,我们的大脑是律师而不是法官。如果没有明确目标作为“校正器”,大脑为自己找起理由来是不遗余力的,而且可以轻松的骗过自己,好在大脑骗不了意识。
这就好比,你可以用“吃饱了才有劲减肥”这种理由,来减缓自己大口吃肥肉的负罪感,但是肯定回避上称看体重一样。
真正的上行从来都是艰苦的,需要付出很高的时间成本和实际行动,如果说没有做到这一点,就会变得很焦虑很不安。
焦虑并不可怕,因为焦虑代表着警告,正因为你定义了正确的舒适区,才会产生正确的焦虑。但是如果自欺欺人,那就正好相反,手动关闭了警告,就把自己推向了火坑。
成长与上行,只与我们自己无关,不是一种表演,不需要被别人高看,所以没有必要美颜,也没有必要丑化。如果你确实感到焦虑,那就去做让你感到焦虑的事,如此可以打败焦虑。
09为何要找到自己节奏?
上行需要选准赛道,找到自己的节奏,而不是往别人的路径上蜂拥。哪里人多就往哪里去,最终必然会导致竞争的人更多,行业就会变得越来越“饱和”,不得不“内卷”。
就比如当外卖快递员,没有人会在乎你派送途中是否违反交通规则,点餐的人只会用“谁最快送到我手里”来投票,结果必然导致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且因为没太高的技术含量,职业替代性也很强。
我们要专注自己的优势,确定长期有效的目标,屏蔽掉噪声,按照自己的节奏上行,达到一定高度以后,就变得有门槛了。
而且很多事情必须你亲自去做,比如作家必须自己创作。你就算花钱请再好的私教,也没有人替你长出肌肉。人的能力用尽废退,也是这么个道理。
你可以无限拓展你的能力圈和业务范围,甚至扩大你的团队,帮助你完成各种综合性事务,但是你必须要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而且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你维持与精进,这种本事才是上行中,必须牢牢握在手中、安身立命的东西。
找到自己的节奏,在人生长跑中很重要。跑了一段时间后,人自然就会分出梯队。你是一步一步往上一个梯队进前进,还是一口气追上第一梯队?就算追上也未必能保持!人生起起落落是寻常事,大起之时需要运气,但不大落,就一定需要技巧。下坡路很容易,人生不进则退。
10上行为何要用蜗牛策略?
据说,能够登上金字塔的只有两种,一种是蜗牛,另一种是老鹰。现实生活中,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资质是相近的,很难造成数量级的差距。但是只要你一直前行,哪怕像蜗牛或者乌龟一样慢爬,最终依然能够跑赢大多数人。
很多过来人都说,成功并不那么困难,因为坚持到最后的人实在太少了。原本一同“起步”的人,最终总会有五花八门的理由掉队,然后形同陌路,不再能走在一路上了,差距也就此拉开。
蜗牛策略的强大之处,就在于它无视短期的回报,只坚持做起自己认为正确且有意义的事。看着远处的高山很容易让人泄气,但是只要一步一步的往上爬,你就很容易抵达高峰,顺利超越在半山腰不动的人,更别提那些下山的人了。
大家都认为慢跑是减肥的最佳运动,但是跑了三天不掉秤,就会打倒很大一批人。再过半年时间,放弃的人看见别的长跑者匀称的身材,就会后悔自己为什么没能坚持,事实上如果从头再来,他依然还会走回老路……
先不要问你得到了什么,而先自问付出了什么。星光不负赶路人,定好上行的目标,持久坚持下去就好。你去不去健身房,不需要别人知道,时间久了,身材会告诉世人结果。
11为啥上行需要不断试错?
尽管这个社会上劳动不分贵贱,但是创造价值的人却具有可替代性。蔡垒磊有个观点很有意思,把老板当成自己的盟友,而非管理关系的对立面。我理解,不要怕犯错误,让老板帮助你成长。
职场上,我们努力多做一些利于自身成长的事情,而不是心存善良地想为老板带来更多收益,当然能带来更多利益且分你一杯羹,能够获得双赢自然更好。如果不能,那就趁机从老板那里多学一点,也不算一无所得,毕竟老板身居高位,肯定有你可学之处。
上行的过程中,免不了要走一些弯路,但是失败是成功之母。有些人成功是做对了事,而有些人成功纯粹是运气好。仅仅靠运气而没有价值提升,这种成功不可复制也不可持续,最终靠运气从市场赚来了钱,也都靠实力还了回去……
爱迪生一生发明了很多东西,比如说电灯泡,他就经历过1000多次失败。他在不断上行试错的过程中,要从1600多种材料中找到可能性,每失败一次就排除了一种材料,直到最后找到了钨丝。
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间也是如此,排除了一个错误的选项,同样也是上行。尽可能排除错误,与尽可能获得成功,同样有意义。
时间是最贵的生产资料。如果在每天有限的24个小时里,获得更多收益,活出更多的精彩?
12抓大放小有何辩证法?
蔡垒磊谈“偷时间”,举了俄罗斯方块游戏的例子,大块时间做大事,与小块时间做琐事,二者要匹配起来。他提到一种方式叫作“平行运行”,其实就是课本上提到的华罗庚的时间统筹,区分轻重缓急,划分优先级。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有的。蔡垒磊认为,没时间是一个伪命题,通常这么说的只有两种可能,要么不想做更多的事,要么是占用时间的优先级还不够。
准备一张纸,将你一天中耗时做的事,都记下来,你会发现很多时候记不得做了什么。如果你对自己不够狠的时候,大脑就会帮你实现愿望,将你的时间用无效行动填满,让你产生“很忙、很努力”的错觉。实际上,可能没有几件事真正有价值。
你能不能干掉拖延症?从小时候的寒假作业,到入职后的工作任务,有多少人不到最后一刻才开始?尽管我们潜意识都清楚自己有拖延症,也知道这样干不行,但就是管不住自己。我觉得也没有必要羞愧,这似乎是人的一种天性。
但我们必须清楚,有限的时间一定要先做大事,这是缓解“拖延症焦虑”的一个妙招。把一天的时间列个计划,按照重要程度排序,尽可能地填充满。很多人纠结大事与细节,只有在大事上难分高下的时候,细节才会起作用,否则就根本没有可比性。如果你能抓住“大头”,抠细节的“小事”就交给别人,找人代替你耗时间去办琐事的,省出来时间精力专注于大事。
13啥是时间“马太分配”技巧?
时间分配有技巧!怎么才能高效利用时间,及时获得正向激励,去打败长期看不到结果带来的沮丧?蔡垒磊根据“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提出了自己关于时间“马太分配”的办法。
马太分配,就是短期提高时间密度,争取最快见到初步成效,一旦打开了缺口,才能打败持续焦虑、建立初步自信,助推成功的雪球越滚越大。
这个现象,又有点像用摇把启动拖拉机,快速提高初始转速,短期内非常吃力,但只要机器运转起来后,就不再费什么劲了。
蔡垒磊解释所谓的“马太分配”,就是把做6个月、每天耗时2小时才能出成果的事,压缩到1个月、每天做事12小时,因为坚持1个月比坚持6个月要容易得多。虽然从数学计算上来看没啥毛病,但从投入产出的实际未必相符,权且当做一种不甚严谨但很形象的量化解释需要。
他又以自己在大学期间做销售兼职举例子,努力了将近一个月仍然没能开单,所以想放弃——虽然不怕辛苦,但是怕这条路走不通。后来他决定振作精神、重新试试,一周之内居然就实现了零的突破,这给他带来了“这件事可行”的信心。后期尽管投入的时间越来越少,但是积累的人脉和势能很多了,销售额反而越来越高。
后面这个案例,虽然有偶然性和运气成分,但确实把“马太分配”说清楚了,可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14为何要把时间交给值得的人?
人成长在环境中,而且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巨大。平凡人之所以平凡,不在于其天生注定平凡,而是因为他身边都是平凡人“圈子”,而且还不允许其他人追求“不凡”,极尽嘲讽之能事。
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走着走着就散了,道不同不相为谋,哪怕曾是最好的朋友也如此。我从村里成长到现在,与自己年少的朋友已无共同语言。从单位走到更高的平台的朋友,如今也形同陌路很少联系。
不是因为人变得势利,也不是没有了人情味儿,而是因为距离越来越远,差距越来越大,没有情感依托和共同语言,再也找不到彼此交流的乐趣和动力了。与其尬聊,不如不见。
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唯一正确的时间分配方式,就是倾向于性价比更高的人与事。打500个销售电话给路人甲,不如集中精力去公关服务一个大户。
此外,让一些不认同你或者不太认同你的人转而认同你,是一件极其费力的事,而且是对时间和精力的巨大消耗。所以,找准自己的圈子很重要,能力不足的时候融不进,不如踏踏实实上行,扎扎实实提高自己,产出对别人有价值、可交换的东西才行。
辩证地看,从概率上来讲,上行这条道路,注定孤独而且艰难,大多数人在上行的过程中,都找不到同行的伙伴,否则还不人满为患、极度内卷?
蔡垒磊提出“情商”定义,指的是两种能力,一种是识别对方情绪的能力,另一种是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此外,生活中还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不同的人说同样的话,最终的效果却截然不同。同样是把咖啡洒在你的身上,平时高冷暴躁的人向你道歉,与平时温和谦卑的人对你说对不起,感受也不一样。
是不是很奇妙?
15为何要管控预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设”,别人与其交往的时候就有了预期,而预期需要管理。我不帮你们是本分,大家都要有这样的预期,所以当我帮的时候,就变成了一种情分。
高情商的人,善于管理好别人的预期,成为一个靠谱的人,能办就是能办,不能办也不要碍于面子,给予过量的预期。否则,事情办得鸡飞蛋打,就是两人分道扬镳之时。
为什么老板喜欢勤汇报的下属?作为员工,给老板一种“掌控感”,“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就是从这个底层逻辑延伸而来。一个靠谱的人,时时都能给予对方掌控感,让对方可以根据现在的进度,从容不迫地安排自己的下一步行动。
对待他人,我们也要有一个正确的预期。很多父母就摆不正位置,你看我对你这么好,你还怎么怎么着,对得起我的辛勤付出吗?长此以往,就会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的健康成长,让人感到“压力山大”。
管理好你在别人眼中的趋势,就等同于管理好别人对你的价值判断。其实,社交只是人生的加速器,而不是救命丸。每个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不要指望依靠社交去解决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一定是你自己。
综上所述,蔡垒磊提出一个有意思的观点,摘录如下:先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好他人;从管理好他人的角度,可以反推该如何管理好自己;管理好了自己,就能让管理好他人的难度降低,而管理好了他人,就能让管理好自己轻松很多。
这句话虽然拗口,但是充满了辩证法,可以多看几遍,确实有用。
16如何破除社交恐惧?
“社牛”其实并不多,与我一样的“社恐”倒是一抓一大把。不论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都要认识到“社会离不开交往”,千万不要拧着性子来,更不必过度担心自己的“热脸”,去贴别人的“冷屁股”没尊严。
如何破除社交恐惧症?蔡垒磊给出三个办法,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是主动吸引。符合吸引力法则,同频相吸,能量共振。如果别人就是对你爱搭不理,你也只能用“明日让你高攀不起”自我宽慰了,别太故意不去或者怀恨在心。
二是朋友介绍。共同的朋友,可以做一个沟通的桥梁,缓冲社交带来的压力,但是后期维护还是要看自己。
三是主动提供价值。参与社交本身就是有所企图,如何不让别人觉得自己在“白嫖”“空手套白狼”,那就应该主动提供价值,通过“让对方先受益”来占据先机。
此外,社交圈流行一个六度理论,通过不超过6个人的关系链接,可以认识全世界任意的人。如果实在“社恐”,那就找一个“社牛”朋友,作为帮你打通链路的“超级节点”,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17如何结交更有实力的人?
综合评分为20分的人,去刻意结交100分的人很不现实。但如果,你努力达到了90分再去尝试,就会缩短达到100分的时间与差距。很显然,后者更具可行性。
当然,如果你有机会,结识到能量级比你高很多的牛人,那也不要放过。但是,加上联系方式以后,尽量不要多打扰。默默地关注就好,点点赞、刷刷存在感,在合适的时机再建立深度链接。
我们必须清楚,结交比你更有实力的人,肯定是有所图,本身就是占别人便宜,所以心态上要摆正,甘愿付出更多成本,还要不怕被拒绝。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关键不在于“三顾茅庐”,如果值得,就算“30顾”,刘备也会继续去请。
对于实力强于你的人来说,他最希望的就是能跟你等价交换,拒绝实力不济的你很正常。这个也能理解,不要因为怕得罪人而当老好人、烂好人,触及原则的时候一视同仁地拒绝,划不来的买卖就不干,次数多了就建立起自己的边界,别人反而更有分寸感。
换个角度来看,要想拒绝人无伤大雅,那就要尽力提高自身的价值,你的价值越高,就可以更加轻松地拒绝他人,也能更加坦然地与别人合作共赢。这也是辩证法。
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就如何结交比你牛的人,蔡垒磊提供了三个方法:一是找个朋友引荐,减少隔阂。二是结交合作过程中,大度让利显示诚意。三是直接为价值服务付费,这是杀手锏,是最好的尊重。
18如何玩转资源游戏?
一个人对他人的价值,一定是在未来,而不是在过去。所以,社交需要向前看。
不知你是否与我一样,都有过这种切身感受,曾经很好的朋友,因为机缘到达了更高的平台,虽然还在你的通讯录中躺着,但联系越来越少了,最终甚至断绝往来。
如何才能让社交资源活泛起来?蔡垒磊做过尝试,将身边资源整理为两类,一类是他们的价值,另一类是他们的需求。然后通过“连连看”游戏,发现总有人能够匹配上,就算不能对接上,绕几个圈子以后还是能形成闭环。
货币出现的原始推动力,就是这种多人间的物物交换。如果没有这个“商量着互换的人”(简称商人),不去推动统一货币衡量体系,货物就没法流通去满足他人需求,持货的必然物资过剩,缺货的继续物资匮乏,最终就会造成资源浪费与短缺并存的局面。
蔡垒磊认为,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曾经最看不起的、只会投资倒把的、搬运货物价值而不是自己创造价值的商人,获得利益就是天经地义的事,他们也是社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你有没有做“生出主意的人”(简称生意人)的能力?一方面要看你能否收集起来一定等级的资源,另一方面还要有能力推动资源流通,用以弥补别人的闭环缺角。
蔡垒磊总结中认为,如果你具备这两个条件,又适合做一个“超级节点”,那么必然会撬动这个资源的游戏,获得源源不断的社交利息。
明星为什么赚那么多?蔡垒磊开篇提问,试图拨开大众眼前迷雾。
其实这是一种“幸存者偏差”式的误解,明星并不是都赚得很多,收入高的只不过是顶级明星,他们数量少,恰恰又为大家所熟知,所以被过分关注了,产生了放大效应。
各行各业还有很多人如大家一样,倒在了成名的路上,最后泯然于众人,统称为没有影响力的路人甲,赚不到什么钱。
19影响力是否就是价值标签?
影响力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广度,一个是深度,既要量化它的传播面,也要测算它的单次影响力。
我们对某种信息源的依赖度越高,它产生的影响力就越大,最终的社会价值也就越大。“网红”现象就是一个例证。
提升个人影响力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上行的过程。换句话说,上行并不等于提升影响力,但能提升影响力就是上行。
蔡垒磊认为“标签”可以提升影响力,因为出版了《认知突围》畅销书,所以他被市场定义为擅长讲认知和思维的作者,所以他在这个“标签”指引的领域就相对有影响力。
社会生活中,这种标签比较普遍。比如,买东西去淘宝,搜索信息用百度,发红包用微信,付款用支付宝,看视频用抖音,已经成了很多人的思维惯性。
大家也有体会,虽然学习考试非常注重均衡发展、不能偏科,但是生活打拼却要有一技之长,这个“一招鲜吃遍天”的标签,就是你后半生的立身之本。
我们要借机不断强化自己的人设和标签,借此获取持久的影响力,非必须也别去贸然尝试很难成功的转型。这就跟很多自媒体作者一样,要想获得加V认证提升影响力,就需要深耕自己专注的垂直领域,多一榔头西一棒子,成不了什么气候。
20如何探寻自己的赛道优势?
一个人的影响力跟过程关系不大,跟结果的关系很大。什么样的人最有影响力?就是持续能够赢,让别人感觉到“跟着他可以越来越好”,有盼头、有希望。
选择什么赛道?给自己贴什么标签?一直也是我在思考的问题。你会不会坚持做当前收入还行,但没有太多发展前景的工作?绝大多数职业规划师会劝你放弃。这种工作属于线性,一眼望到头。如果还有的选,一定要去做那些天花板更高的事,前提是做好“赢家通吃得天下,输家颗粒无收入,前者远远少于后者”的悲观预期。
蔡垒磊给了一种相对理性的路径,如果不得不在当下选择了线性工作,就尽量去单位时间收入高、占用总时间少的地方,然后把省出来的时间都用来做那些前期没有回报,可一旦成功影响力就几乎没有上限的事。从某种程度来讲,这也是干好主业与开创副业的辩证关系。
21如何复制裂变提升影响力?
中国有句老话,浑身都是铁,也打不了几个钉。要想形成影响力,就不要搞一次次的“单点爆破”,而要把影响力复制出去。
蔡垒磊认为,把你身上有价值的东西传递给其他人,并教他们如何更好地传递给更多人,这叫成为师者之师。在师范院校,这种操作更为普遍。因为,老师把知识传给学生那只是“示范作业”,但是教会“将为人师的学生”如何“去教自己的学生”,这就是“示教作业”了。段位高低,影响力大小,就立等可判了。
同时,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傍大款”,为能者效劳,赚取能量加持。能量大的人抬抬手,有可能就能助你上青云,有时候看机缘,可遇不可强求。如果你能复制出数量、质量兼备的传播者,影响力必然不可小视。
很多人倒在黎明前的黑暗期,很多歌唱比赛选秀节目,看似很多人是初次登台,实际上都是积累多年的“民间高手”,至少都PK掉了很多的海选对手。所以,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一夜爆红”,背后都是夜以继日的默默积累。如果踩上了风口,可以一飞冲天,影响力万人皆知;假如时运不济、实力不够,只会碾入尘土,遗忘世间……
但是风口要靠事后追认,一味去追肯定跟不上节奏,因而需要提前布局,等风来。怎么去选风口领域?蔡垒磊给出三个方向,一是做更高效率的新模式,而是做年轻人更喜欢的事,三是所在领域内更擅长的事。坚持下去,积累了一定广度和深度,影响力就会如同滚雪球般膨胀……
很多人都说,钱不是万能的,充斥着酸葡萄心理,但是当今这个社会,没有钱是万万不能。但对于高人而言,他们想的却是拥有一只又一只无需喂食的母鸡,而不是鸡蛋,境界高下立判。
从社会财富正太分布的形态来看,“赚到钱”的人永远是少数人,类似于金字塔的塔尖。问题是,我们如何尽可能往上爬?
22赚钱选对哪四样东西?
要追上大部分人并不难,因为能够坚持到底的人并不多,还有别跟他们干一样的事。蔡垒磊劝你提高竞争门槛,如果门槛太低,跨过去的人太多,就会出现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的恶性竞争。具体怎么做?
一是选对领域。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赚钱效应最好的领域,就是“有效率的新钱”领域,资本会涌向提升社会效率的行业,因为钱会自动长脚去寻求更高的回报。比如互联网的普及发展,将内容领域从文字转向了直播和视频。谁离圆心近,谁拿到的钱和资源就越多。
二是选对老板。蔡垒磊认为,入职哪家公司,要看哪个老板赚钱更容易。公司大的可能是个空壳,业务有想象力可能无法兑现,外界口碑好对员工未必友好。孙悟空并非取经的大英雄,唐僧才是那个钦定的取经人,注定会取得最终的成功,而孙、猪、沙、白只是有眼力的合作伙伴。
三是选对要做的事。首先,其他行业的人无法简单地跨行业,直接把自己的经验迁移到你做的事情上来,这是你选择做这件事的能力壁垒,具有行业内的不可替代性。其次,你做的事必须能够突破时间和体力的限制,有可以复制的“分身”继续为别人服务。最后,你做的事最好有助于你积累行业资源,在打工做事的同时,借助公司的光环,接触你原本够不着的资源,顺便转化为自己的财富。
四是选对服务对象。要努力为更有价值的人解决问题,去创造非标准化的更大价值。这个前提是你要专注于提升服务的品质和细节,每次努力提升一点点,超出别人的预期一点点。
23如何找到赚钱的门路?
人的欲望当然要满足,但是必须以不降低资产等级为限。蔡垒磊认为,赚钱的门路并非想出来的,而是试出来的。
蔡垒磊给出了理由,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环境、独特的本领、独特的背景,去哪里赚钱,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答案。就好比做投资咨询,别人会找他,而不是你。
如何去尝试?蔡垒磊的建议是,选择赚钱最快,赚钱最容易,以及最远的。世界很大,在不违规的情况下,只需要将对方的服务模式拷贝就可以,以你为中心扩散到更多的人群。如果需要创新,最好不要超过一个点,要么是有“坑”,要么是不划算,否则别人为什么没去做?
如果没有这种资源,蔡垒磊建议你“付费学习”,带着生产者思维去花钱学习。一个人只有先让别人赚到钱,才有可能让自己赚到钱,因为想赚钱的人必须亲眼看看别人是怎么赚钱的,借此取长补短。
蔡垒磊学习有一个好的思维特点:关注的是对方为什么能收费?不可替代性在哪里?为什么能够吸引到我?我又能为他们提供什么价值?换做你我,能做到这种思维习惯吗?
你的思维、眼界、圈子和资源,这一切都远比其他投资收益重要得多。
24如何权衡本职与副业?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很多人觉得从0到1需要的是“技术”,但事实上需要更多的是勇气和决心。而勇气和决心,取决于你是否有一定积累的“技术”,否则就会沦为聚光灯下看不到的“沉默的大多数”。
如果你不想放弃本领域和本职工作,那么就应该从关心的领域去拓展,找到适合自己的服务方式,并立即用它为其他人服务赚钱。这种变现的意义大于赚钱多少的形式,因为只有用它挣钱,才能真正的巩固所学。同时,别人愿意买单,是“适合继续做下去”的佐证。此外,切一个小口子,深入进去,是从赚小钱到赚大钱的必经之路。
蔡垒磊总结了一句话,增加理论经验,远不如在实践中完善,而赚到钱的实践恰恰是更有意义的实践。当然,如果想“跳槽”出来自立门户,试图获取更高的天花板,还是要做好充分准备。
辞职单干首先不要意气用事,一定要找好下家、做好铺垫,至少做好“过冬”的准备。如果想辞去工作干副业,那也至少负责收入比较稳定,不在对主业工资有太多期待了,时机就比较成熟了。
当然,如果单飞的时间价值不如之前,没有大于一主加一副的收益,那性价比还是不如不辞职。很多年后,很多人都以为你赌对了,但实际情况是靠实力并非运气……
财富增长有两种手段,一种是出卖劳动,另一种就是用财富增长财富。
所谓投资成功人士,就是在大多数时候赚到钱的人,他的盈利是“一次大成功的收益超过了许多次小失败的损失”而已,赢在投资逻辑和方向的概率胜利。
25为何投资看心态?
投资需要本钱,这毋庸置疑,更看重的还是心态。人们尝试传统意义上的投资,大多是为了暴富,否则还不如存银行赚取微薄利息。所以,蔡垒磊认为,投资可以暴富,但是不能期待一夜暴富。
好比买基金,过度期待、过度投入都是巨大风险,这种投资有周期和规律,需要熬过波谷的时间,打败走向波峰的躁动者,要想避免踏空和割肉,就要买卖于模糊正确的位置,得之淡然失之坦然。
很多人买房子能赚钱,买股票亏得血本无归,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输给了流动性,房子想卖不好出手、只能死守,股票追涨杀跌频繁交易,按捺不住躁动的心,输在一个不稳定的心态上。
26把鸡蛋放一个篮子利与弊?
资本的扩张,都需要原始积累。好比一个炸弹的引爆,需要一个雷管,到不了临界值,就不会发生质的变化。
巴菲特、李嘉诚都劝年轻人要稳健投资,实际上他们也曾孤注一掷地豪赌过,只不过他们是成功者,当然可以拥有话语权,而很多失败者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实际上,如果你把资金分散出去以后,看似平摊了风险,实际上也“瓦解”了收益,最终很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辛辛苦苦投资很多项目,最终亏盈不一,互补都未必能做到。
蔡垒磊指出,把鸡蛋放在尽可能多的篮子里,是高资产人士该做的事。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么做无异于东施效颦,还不如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挑选合适的篮子上,然后用最大的权重下注最看好、最有把握的那个。
27投资为何是接盘游戏?
蔡垒磊认为,向上交换资产,指的是你用等级更低的资产,去不断交换并且持有等级更高,而且在未来不会降低等级排名的资产。比如,把老破小房子换成学区房,就是向上交换资产。
蔡垒磊坦言,在投资中,每一次购买行为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期待未来以更高的价格卖给下一个人,没有例外。
从这个角度来讲,所有的投资、购买行为,本质上都是接盘并转手。否则,没有盈利和预期,投资就失去了意义。如果没有人接盘,接下来就很有可能爆发死亡螺旋——踩踏。
所以,投资要想跑赢他人,要么在承受同等风险的前提下,预期收益比别人高,要么在预期收益同等的前提下,承担的风险比其他人小。
投资与投机,在接盘游戏的本质下,没有任何区别。还有人开玩笑说,区别在于普通话和粤语的区别,粤语中二者读音相似。
28为啥从逻辑角度看投资?
蔡垒磊认为,交易其实并没有止损和止盈一说。投资中,蔡垒磊边思考、边实践、边试错、边总结,从学习投资技术,转向了思考判断投资逻辑。
所以,机械地执行止盈止损纪律,表面看是保住本金的点位纪律,如果本质上不符合投资逻辑纪律,就是一个伪命题、假纪律,跟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没有差别。
比如,买某酒的股票,1元的基金到了1.1元落袋为安,涨到100元再买然后110元卖出止盈,永远只赚10%,是不是悔得肠子都要青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很多事后诸葛亮式分析的网红博主,恐怕很大一部分就为了稳住“韭菜们”而存在,要么流量变现获取个人利益,要么带节奏让供职公司多提成手续费……
所以,看准投资逻辑,把工作做在按下“买入键”之前,不要过度关注涨跌,更不该频繁操作,只看是否达到预期阈值。
蔡垒磊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就像烧一锅水,你只要看到玻璃盖上冒出大量水蒸气,再去揭开锅盖,而完全没有必要时时刻刻拿着温度计去测量,哪个阶段温度多高……
29投资为何是孤独之旅?
很多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喜欢频繁交流,以便获取更多的信息,借此获得“身处群体之中”的安全感。
但是市场却告诉我们一个很残酷的事实,赚钱的永远只是少数,有价值信息永远不可能事先公布于众,所以我们不该主动去做大多数,而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
更何况,很多信息被庄家故意放出来或炒作利用,就是为了左右市场投资者的情绪,而市场波动并非因为信息本身所撬动。
蔡垒磊认为,投资是一件孤独的事,这种孤独还体现在你独特的节奏上。每一个投资客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逻辑,笑到最后才是人生的赢家。
投资的买,一定是为了卖。投资是为了盈利,而不是为了做慈善,如果做慈善可以直接送钱,没有必要博弈。投资是真金白银的游戏,不能指望在群体狂欢中屏蔽风险。
30尾声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努力其实很简单,但是结果不确定的情况下,还是决定去践行,才是真正困难的事。所以,很多人需要一个导航。
如果蔡垒磊《上行》能担此大任,能让你从中学到知识,哪怕是改变了一点点认知的皮毛,都是有意义的收获。
上行的过程,永远都是痛苦的“反人性”历程,始终做“对”的事,体验“正在上行”的变化,本身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如果你想的和做的都是对的,那为何迟迟未得到你想要的?《上行》可以帮你捋清思路,走出迷雾。”难怪一众大咖为蔡垒磊站台推荐,“在道的层面达到了很高境界,在术的层面不吝分享,细分了时间利用、社交、影响力打造、赚钱、投资等板块,可谓拳拳到肉……”
还是用封底的概括作为《上行》学思悟的结语:6大要素理清上行策略,8个步骤打开上行通道,56个细节颠覆固有的成功认知,打破成功之路的拥挤错觉,打造向上生长的无穷力量……
(完)
读万卷书,跑万里路,写思践悟,交友无数,感恩关注@丁与卯。
齐帆齐2022年度营第271篇,16508字,累计482060字。
超值彩蛋:简书运营实操经验教训秘籍
1.616.活动|限15人,会员免费赠!年度奖300贝/季度200贝!
2.618.干货|如何提升简书收益?4板斧:定好位+开会员+增持钻+?
3.619.干货|如何收益最大化?5组“绝配”:会员等级+持钻数量
4.620.解惑|持钻\点赞与收益啥关系?简书钻与贝?简书与贝壳小岛?
5.360.干货|怎么提高收益?咋点赞最高效?附送5大增收锦囊!一文拆解!
6.86.简书点赞“潜规则”有几条?我发现的“干货”全都告诉你!
7.516.如何日入1200+贝?3件宝:免费赠会员+6.6%高息借贝+齐帆齐写作营优惠券!
9.185.简书新人为啥要开通会员?有哪些深坑与技巧?我尝试回答4个
10.115.如何提高简书钻收益?我的“三板斧”都告诉你:每天收益加成1.1万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