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吻尘
小辉近三十岁了,初中毕业闲置在家,曾经也学过一些手艺和技能,但只有开始,没有结果。终其原因,性格内向、孤僻、执拗且超级自卑和不愿和他人进行交流。医生结论是有轻度抑郁……
“为何会这样?”小辉妈妈问医生。
“家庭原因、童年陪伴、青春期引导、学习压力疏导等都有关系”,医生回答。
小辉妈妈陷入沉思,眉头紧锁道:“是啊,当年离开小辉外出打工时他还不到4岁。平时请不到假,即便能请假,也怕扣工资和舍不得花来返车费,因为穷怕了,把钱看得比命重。待我回家时,他已初中毕业。”
“家庭是孩子永不毕业的学校;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老师;陪伴是最好的爱;培养有社会适应力的孩子是检验学校和家长的终极目标……”这些是我在给女儿开家长会上学到的。
我可以给你丰足的物资生活,但我不能陪你成长的点点滴滴……陪伴,且用心陪伴很多父母做不到。
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一词在当今改革开放,四处打工谋生的今天,并不是新鲜词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外出就业谋生,把孩子丢给家老人,不外乎是外面就业机会多,薪酬相对较高,换取更好的物资生活。
隔代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自然会疼爱孙子辈,无原则过份溺爰,同时缺失父爱和母爰。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父母离开我那不算长(只有两个月)且记忆深刻的点滴生活。
出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在家中排老二,上有姐姐。
大概在我4岁左右,父亲经同村人引荐前往湖北荆门县(那时还末成立市)编制手工藤椅,我父亲手工技术一流,拥有“师傅”的头衔。和四川老家相比,那边平原,自行车可骑到家门口……四川属山区,不是人骑车,而是车骑人。四川刚包产到户,产量不高,收成不好,天天稀饭不成问题,而干饭却无法满足,而在湖北荊门,大白米饭可以顿顿享受。
鉴于这一点,我爸爸在手工作坊老板的怂恿下,准备落户于此。写信叫我妈妈前去商量定夺。
我妈妈收信前往,大三岁的姐姐和不到4岁的我只有寄存到外公外婆处。
从此我就有了留守儿童的身份,和过上了留守儿童的日子。
外婆长年病着,干不了什么农活,相当于吃闲饭的人。外公是我妈妈的继父,舅舅和小姨都是继父所生。那时还不流行进城打工,用钱紧张且缺衣少吃是家家都面临的窘境。
外婆家突然多了两张嘴,这原本紧巴巴的日子就更加拮据了。我小时候,偏胖,不爱说话,嘴不甜,又是个女子,感觉没有姐姐受欢迎。
邻居大人经常对我说:“你爸妈跑到湖北去了,不要你了,你不听话,今晚就不让你在床上睡觉,直接用钉子挂在粱上。”我仰头望屋檐,沉闷着不说一句话,心里吓得直发抖……真的怕成为现实。
尽量成为一个乖孩子,怕说错话惹他们生气,(索性就不讲话,成天闷在那里)。
姐姐比我大一些,嘴甜,偏瘦,走路不让大人操心,小姨,舅舅出门都带上她,而我只有目送他们的背影消失在视线里,一人落漠地坐在门坎上等他们回来。
那是一个雨后的早晨,一家大小都围着桌子吃早饭。我明显闻到香气扑鼻而四处张望,努力寻找香味的源头,搜寻片刻,桌上跟往常一样咸菜下稀饭,而稀饭可当镜子用,碗里出现了我的脑袋。
就在我把碗里稀饭吃到一半的时候,如神探一般发现姐姐碗里的稀饭上面飘着圆圆的油珠珠,同样的珠子也在外婆碗里飘着。
此时我的心情跌到谷底……外婆体弱多病,增加营养理是应该,为何给姐姐放油,而我没有,铁的事实证明,我真的不太受待见。
我伤心难过,不作声地流下了泪水,也放下了手中的勺子。此时外婆看出我情绪的变化,示意小姨去厨房给我碗里放油,那时的小姨还是个孩子,比我大不了几岁,小姨端着我的碗去了厨房,明显听到勺子在油巏壁摩擦的声音,让我心中暗自高兴,我也能吃上一顿油稀饭。
当小姨再次把碗端到我面前,没好气地说:“这下放了,心满意足了。”
我大口地吃了起来,感觉味道的确发生了变化,当我吃了几口的时候,始终找不到飘浮油珠的影子。品起味道来,小姨刚刚放的盐,而不是油。
我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打击,就下桌躲在了桌沿下,任凭大人们如何叫我起来继续吃饭,我也纹丝不动。拉我时,我双手抱着桌子的几个脚……实在没办法了,小姨说:“这次真的给你放油了,快出来吃。”
这时,我想起了在某个晚上,睡过了头,把尿拉在了床上,厉声的吆喝声和责骂声把熟睡中的我弄得晕头转向,向犯人一样受他们审问,觉得自已是一个千古罪人。想到这些,我越发想我的爸爸,妈妈,为什么这么久了,他们还不回来?
这次不管放什么?放油,还是拿块肉给我,对我都毫无吸引力,我要回家,要找爸爸,妈妈,要回到我奶奶那里去一我心里的念头。
我的固执得到了最终的胜利,搞了一次绝食斗争。待大人们都外出干活时,我依稀记得回家的路,决定投靠奶奶(爷爷在我爸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去逝了,奶奶年事巳高)。
我只身一人,爬坡上坎,最终因岔路太多,而不敢确定哪条是通往奶奶家的路而退宿到大队蚕房背后蹲在那里,靠在墙上睡着了。
天色已晚时,小姨手拿棍子四处找我,最终在她的武力镇压下被押回了最不想去的外婆家。
晚饭过后,大人们都在院子里纳凉,我偷偷地跑进了柴房,用谷草当电话线,一方连在烧火的风箱上,一方连在废旧的瓷杯上,给远在外地的爸爸妈妈打电话,叫他们早点回来,把我接回家(当时农村无电,更不要说电话了,我也不知道是在哪里学的打电话,反正就那样去做了。)
两个月后,我妈妈也因思女心切,回到了四川,把我和姐姐接回了家。爸爸拗不过妈妈,最终没到湖北落户,我们一家又开心地生活在一起。
童年记忆伴随一生
时过境迀,现在的我已是8岁孩子的妈妈,但我儿时的记忆却始终挥之不掉。
现在的生活不会像以前那样缺衣少吃,不存在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日子,但孩子心理上的微变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和解读。
不管再哭闹的孩子,只要躺在妈妈的怀里,瞬间就会变得安静。
有爸爸妈妈在身边的感觉总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开家长会时,你的缺席,孩子心里是多么的落漠……
我不会让我的经历在我女儿身上重演,尽力给她安全感和陪伴。
孩子要的不是物资,是陪伴、是安全感、是赞许的眼神。
为了您孩子的心理健康,请您尽量不要当“留守儿童〞的家长”!
网友评论
写得挺好,但文中那段格式不太合理,建议撤销😊
天气已晚,
不存在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日子
武力镇压下
回家。(当时农村无电,更不要说电话了,我也不知道是在哪里学的打电话,反正就那样去做了。)
句号之后的括弧解释说明,句号在括弧里面。
在油罐壁摩擦的声音
我要回家,要找爸爸,妈妈,要回到我奶奶那里去——我心里的念头。
用破折号比较好吧。
不作声地流下了泪水
换取更好的物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