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文:
若人虽学如是信解,而善根业薄,未能进趣;诸恶烦恼,不得渐伏;其心疑怯,畏堕三恶道,生八难处,畏不常值佛菩萨等,不得供养听受正法;畏菩提行难可成就。有如此疑怖及种种障碍等者,
疏文:
虽学如是信解,谓依一实境界而学信解,亦即名字初心人也。净熏习浅,故善根业薄,染熏习厚,故烦恼不伏,此须四句料简,自有善根厚而烦恼薄者,如前即应学习真如实观者是也。自有善根厚而烦恼厚者,如前应当先学唯心识观者是也。若善根虽薄,烦恼亦薄者,事可两向,以烦恼薄故,可习真如实观,以善根薄故,或先学唯心识观也。今为善根薄而烦恼厚者,多疑多障,并不能即修唯心识观,须为别示善巧方便也。
略注:
(1)虽学如是信解,谓依一实境界而学信解,亦即名字初心人也。
(2)净熏习浅,故善根业薄,染熏习厚,故烦恼不伏,此须四句料简,
(3)自有善根厚而烦恼薄者,如前即应学习真如实观者是也。
(4)自有善根厚而烦恼厚者,如前应当先学唯心识观者是也。
(5)若善根虽薄,烦恼亦薄者,事可两向,以烦恼薄故,可习真如实观,以善根薄故,或先学唯心识观也。
(6)今为善根薄而烦恼厚者,多疑多障,并不能即修唯心识观,须为别示善巧方便也。
2、经文:
应于一切时一切处,常勤诵念我之名字。
疏文:
诸佛菩萨真实功德,通别名号,并由证真实性,称性所成缘起作用,能与众生作增上缘,众生不了,计有心外佛菩萨名,即为净分分别性摄,若知名号,是我自心所现相分,即为净分依他性摄,能于一切时处常勤诵念,勿令间断,则心不散乱,名为妙止,名号历然,名为妙观,便可助显唯心识观,兼有灭障胜功能矣。
略注:
(1)诸佛菩萨真实功德,通别名号,并由证真实性,称性所成缘起作用,能与众生作增上缘,
(2)众生不了,计有心外佛菩萨名,即为净分分别性摄,
(3)若知名号,是我自心所现相分,即为净分依他性摄,
(4)能于一切时处常勤诵念,勿令间断,则心不散乱,名为妙止,
(5)名号历然,名为妙观,便可助显唯心识观,兼有灭障胜功能矣。
3、经文
若得一心,善根增长,其意猛利。当观我法身,及一切诸佛法身,与己自身,体性平等,无二无别,不生不灭,常乐我净,功德圆满,是可归依。
疏文:
若得一心善根增长者,由前一切时处勤念称名,伏除昏散也。昏散既除,意即猛利,堪依一实境界以修信解,观察地藏大士,及一切诸佛,同皆证此现前一念自性清净心如来之藏以为法身,我身亦复全揽自性清净心如来之藏以为其体,迷悟虽殊,性恒平等,生佛唯此一心,故无二,不因迷悟而有隔异,故无别,无始成就,故不生,永永常住,故不灭,无对待,故常,无所受,故乐,无戏论,故我,无所离,故净,性具不可思议无漏清净之业究竟显发,故功德圆满,是则归依大士及佛,全即归依自心,故云自归依佛、自归依法、自归依僧也。除自法外,更于何处别有三宝可归依耶!一切归依三宝,无论达与不达,克实论之,皆是自归依耳。
4、经文:
又复观察己身心相,无常,苦,无我,不净,如幻如化,是可厌离。
疏文:
现前一念心性,本与大士诸佛体同,而由无始迷惑,妄认四大为己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己心相,譬如弃海认沤,安得不于常住之中妄见无常,乐中受苦,自在性中,不得自在,清净性中妄成杂染。而此无常苦无我不净之妄身妄心,仍依现前一念心性而起,但如幻化,非别有实,何乃被此虚诳不实身心所惑,而起诸恶烦恼耶。修此厌离,对治分别染著,则能成就二种观道也。二示方便竟。
5、经文:
复次,若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国者,应当随彼世界佛之名字,专意诵念,一心不乱,如上观察者,决定得生彼佛净国,善根增长,速获不退。
疏文:
上文既明求离障缘者,修三方便,不惟现离诸障,兼能随愿往生。
今更特明求生净土者,若能修三方便,不惟决生净土,亦能现获不退也。
专意诵念彼佛名字,令离昏散,即名一心不乱,即是称名方便也。
如上观察,即观法身及修厌离二方便也。
具三方便,则舍身定生彼国,现在善根增长,速获不退,
故知持名有大功德,不可视作浅近法门。
略注:
(1)上文既明求离障缘者,修三方便,不惟现离诸障,兼能随愿往生。
(此明现世利益及往生利益。)
(2)今更特明求生净土者,若能修三方便,不惟决生净土,亦能现获不退也。
(①三方便者,信愿行也。
②若能修之,则平生业成,决定往生净土,亦获现生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益也。
③然前提须为求生净土者,方可得此益也。)
(3)专意诵念彼佛名字,令离昏散,即名一心不乱,即是称名方便也。
(①此明“一心不乱”之意。
②专意诵念彼佛名字,令离昏散即是“一心不乱”。)
(4)如上观察,即观法身及修厌离二方便也。
(①即净土之欣厌二法。)
(5)具三方便,则舍身定生彼国,现在善根增长,速获不退,
(6)故知持名有大功德,不可视作浅近法门。
6、经文:
当知如上一心系念思惟诸佛平等法身,一切善根中,其业最胜。所谓勤修习者,渐渐能向一行三昧,若到一行三昧者,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
疏文:
依于一实境界以开圆解,知十方佛、我及众生,同一净心为体,是名一心。常勤称念佛之名字,是为系念。观于诸佛法身与己平等,是为思惟诸佛平等法身,此于一切善根,则为最胜。故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由此执持名号,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故也。上明修二观者,须得色寂心寂三昧,方能入于一行三昧,今即以系念名字而当唯心识观;思惟法身而当真如实观;故即能向一行三昧也。了达一心而持名号,其功若此,奈何弗信。
略注:
(1)依于一实境界以开圆解,知十方佛、我及众生,同一净心为体,是名一心。
(2)常勤称念佛之名字,是为系念。
(3)观于诸佛法身与己平等,是为思惟诸佛平等法身,此于一切善根,则为最胜。
(4)故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由此执持名号,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故也。
(5)上明修二观者,须得色寂心寂三昧,方能入于一行三昧,
(6)今即以系念名字而当唯心识观;
(7)思惟法身而当真如实观;
(8)故即能向一行三昧也。了达一心而持名号,其功若此,奈何弗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