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学心理学的人可能都试过被问一个荒诞的问题,“你读心理学的吗?能知道我现在在想什么吗?你是不是已经看穿我的心了?”。反正我有被人调侃过,其实,没有那么神奇,我看不穿你的心,但我可以照见自己。说不清道不明,很奇怪我就非常爱它——心理学。
看到简书有征文,讲讲与心理学的故事,很快我就陷入沉思,究竟这些年来,心理学给我带来了怎样的改变,或者成长?
蒲公英被吹散的一刻就踏上回家的路缘起“我是谁”
很多人都问过我,当初怎么就知道选“心理学”这个专业呢?这里面还是有迹可循的,且听我娓娓道来。
从小,因为家里爸妈都是比较多兄弟姐妹,常常有很多亲戚来来往往,人多自然就是非多,那时常常记得的一句话是“我跟你说……,但你不要跟谁谁谁说哦”,自那时起就觉得大人都很奇怪,不能跟别人说为什么又来跟我说?所以结果大家都猜到了吧,我跟谁都照说不误,以至挨了很多顿打骂。那时起,就开始萌生了对“人”的好奇。
初中时由于是随机分派学校的,念的一所很奇葩的学校,真的形形色色什么人都有,不瞒大家说,有未婚先孕还堕胎的,有校园欺凌斗殴的,有因感情问题割腕的,有狂追老师不得已后退学的……而我当时只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学生,虽然这些就发生在我身边,但其实当时并没有很深刻的认识。但奇怪的是,这些别人眼中的“坏学生”都喜欢找我聊天,有时分享他们的“威水史”,有时讲他们的伤心事。有一次有个女同学说着说着就把衣袖拉起来,然后我看到几道割腕的伤疤,当时震惊了。震惊的是她的故事其实在我看来不至于要这样伤害自己;震惊的是她只跟我分享了她的秘密,甚至老师都不知道,而其实我只是她同桌的同桌的同桌。从那时开始,我注意到自己一个特质“聆听”,不管是谁,他们找我倾诉的,我都是静静的听着,其实也没说什么,就这样陪伴着他们。我开始寻思,大家都喜欢找什么样的人分享心事呢?因为那时,我只跟我的大熊或者写日记的方式分享自己的心事。
你只要听就好高中时期相对平静了,读了一所比较好的学校。懵懂的十七岁,正是青春年少热血喷张的年纪,那时大家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高考,然后读上自己理想的大学,理想的专业。谁的青春不迷茫,各种学业压力,家庭压力,有点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记得那个暑假,我妈妈的朋友带我们去了一个很偏远的山里的寺庙祈福,因为当时妈妈重病刚痊愈,家里信佛所以一起去祈福了。那里环境清幽,仿佛置身仙境。懵懵懂懂的我根本从来没想过“人性”、“心性”这些复杂的问题,但那次开始接触一些佛学的理念,就因为一个出家人问了我一句“你找谁啊?”,我就整个人好像突然被木鱼敲了一下般的震惊。明明我就站在他面前,跟他打招呼,他还问我找谁?后来朋友说是跟我在说“佛偈”,叫我回去自己慢慢参。回去后,我看了一些哲学的书,佛学的书,当时的感觉是‘我好像连自己都不太认识,自己都找不到,我还能找谁?’。就那个念头,我要认识自己,找到自己,于是就选了心理学。好像那时候开始,就慢慢开窍了。
点一盏心灯,照亮自己懵懂期“与自己和解”
如愿以偿读到自己喜欢的专业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但现实总是充满骨感的,当渐渐发现,心理学并没有想像中的有趣,常常是各种枯燥的理论,上课时似懂非懂的听,考试时全力以赴的啃各种大部头,其实四年下来,我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毕业的时候,才慢慢感觉自己入门了,却要离开象牙塔了。
学习很多心理学的理论,但并没有令我有更多的成长与改变,因为这些都只是某某理论,停留在脑袋里的知识,真正让人成长的是经历。
一直我都觉得自己在家里是个隐形人般的存在,传统的中国式家庭,权威的父亲,慈爱的母亲。父亲总有很多高期待投射在我身上,他是爱我的,但只会用他的方式去爱,而一旦我没有顺从,他就把爱收走了。这么多年来,无论如何努力,总是没有办法满足他的期待,甚至听到他的一句赞赏。母亲是还没长大的孩子,一直在父亲的照顾下,应变能力比较弱,总是习惯向外索取,向外求助。出现问题第一时间会外归因,很难真正对自己负责。我有一个不可能完成的梦,我总想着我父亲会“看见”我,母亲可以不再“依赖”学会承担。在学习心理学的初期,因为一些理论的深入学习,我慢慢看见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看见整个家庭的动力关系,我试着让他们改变,甚至想去改变他们。
你可以不是复制品记得大三有一次回家,当时我爸叫我毕业后考公务员,一定要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然后把以前的各种旧账翻出来念叨,可能他其实也就说说而已,但那时我听进去了,而且非常生气,就好像累积了多年的怨气要一次性的爆炸出来。我从未跟我爸语重心长的讲过话,那次我哽咽着,好不容易才把我心底的所有委屈都诉说出来。我还记得我跟他说“我好累,你不要再把你的期望加在我身上,我只想做回自己”。他可能吓到了,没有任何的反驳,只是安静的听,听完之后就轻轻的说了一句“以后我再也不管你了!”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我感觉整个人都放松了,就好像那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一下子戳破了。那时,我才深深感受到,其实你谁也改变不了,你只能往内看,改变你自己。可能从那时开始,我跟自己和解了,我开始让自己不再那么分裂,我选择了不一样的活法。
自此之后,我爸真的就再也没有过问我的生活,甚至工作感情等等。他只会旁敲侧击的从我妈那了解,有时想到还是会不禁心酸,但这是我自己选择的,我只能承担。其实内心深处,我早已没有隔阂,我懂他,知道他的方式就是这样,不是他不愿意,是他做不到。与其让自己活在幻想中,为什么不去接受真实的他,也接受真实的自己。
真实有时赤裸裸的让人难以接受探索期“圈外人”
很多人说过,我们常常要研究各种负面的情绪,各种人性阴影的部分;会听到很多人给你倒垃圾,宣泄倾诉他们的不安跟恐惧。所以他们觉得学心理学的人,或者整天把心理学挂在嘴边的人都活的比较沉重。
以前我没有这个感觉,但近一两年来,开始反思这个问题。有段时间,我很害怕别人找我,很多人都习惯性的有问题就来寻求答案,有苦恼就来寻求安慰,朋友的定义慢慢就成了“树洞”。有人说这是界线的问题,你没有说清楚,其实真的很难,不是我不愿意去树立边界,而是真的无法避免。我也不是不愿意去倾听,只是想随性的选择性的去关注跟倾听。这恐怕是学心理学的一个弊端吧,凡事有利有弊的,这个困惑,我也曾问过做咨询师的朋友,她也说,确实有时朋友是会比较有倾向性的了解咨询一些问题。现在我也慢慢学着去诉说自己的需求,表达自己的立场。这也是学以致用的好处呢,如果你心里不想去聆听,但你又不敢说出来,那就是既对自己不真诚,也对朋友不真诚了。
真诚的表达你自己然而,真正的沉重不是别人外加倒给你的,而是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被心理学套牢了。从接触心理学到现在有将近十年多的时间了吧,我发现,它已经变成我的生活态度,生活信仰。我总能在里面找到想要的答案,找到分析的依据,老实说,以后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也无法脱离心理学的基因。真正让我爱上它的是,心理学的博大精深,这个领域永远没有学完的时候,只要人在成长,就会遇到不同的课题,修习不同的功课。我不会抗拒继续学习心理学,并且要学的更多。但是,当你只看到它对你的影响时,你就已经选择放弃尝试其它的视角。曾经有个阶段,满脑子都是学来的理论,总想套在生活上去运用,朋友都说我快走火入魔了。所以之后有意识的让自己冷却一下,把自己放到“圈外”。
一个深谙自己模式,清楚别人起心动念的人,往往也是特别通透,看清事实的人。就像我老师说,我们已经习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问题,确实职业化的素养可以令你迅速清楚看到心灵地图。但也有人说心理咨询师是不断在治疗自己的创伤,所以不断在痛苦中磨练心智。 电影《摔跤吧,爸爸》里也说过“这个世界充满了假象,唯有痛苦从不说谎”。既然痛苦是必然存在,那我们怎样去超越痛苦得到解脱?
所有路都靠自己慢慢去走,慢慢去经历每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天赋,有其要经历的路,也有其不同的活法,心理学不是唯一活法,可能初级段需要不断汲取养分,但到了一定程度后,需要脱离它的框架与局限,从更大的层面看待生命,做圈外人才看到更精彩的世界,也才更清楚的看到“本质的你”。喜欢但不执着,把心理学当作你的人生伙伴,总会有一些旅程并肩同行,也总会有分道扬镳的时候。
很奇怪,我爱心理学,在心理学里,我总能找到支持、找到分析推理、找到认同、甚至找到答案。但就像恋人般,再怎么深爱,都要学着做独立成熟的个体,所以我更愿意适时跳脱出来,看着它,再回头看看自己。其实,你一直都在,你如其所是。
如花盛放本文正在参与从心,遇见幸福|一次可以朗读与听见的心理专题征文,你也来吧!
网友评论
朋友说 是我情商低 不懂人
是不是学了心理学就能更懂得别人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