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读后篇

作者: 钱江潮369 | 来源:发表于2019-07-12 16:48 被阅读13次

在似懂非懂中读完了《诗经》,对《诗经》有了大概印象,为以后在学习国学时,有一些似曾相识的感受,这是这次费心阅读《诗经》的本意。《诗经》传承两千多年以来,多少人都在这里玩味,吸取养分,更多人都会因此有感而发,导致文化的起源被描述成什么样子了,也只有那些在《诗经》传承的历史长河中涂鸦之人心里明白,事实上,今天看到的《诗经》是不是原本的《诗经》,早已不得而知了。诚然我们能够看到《诗经》,也应该感谢那些刻意解读者的苦心孤诣,至少我们到现在还能看到《诗经》,也是很幸运之事。本人在阅读之后,也写些应和之诗,根本无法表达《诗经》的深刻意义,也只是个人的认知而已,浅尝辄止,聊表自意,成为众多好事人之一,从而看出本人的浅薄。不做对比,只是一种学习的态度。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华夏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诗经·国风》是现实主义诗歌源头,很多篇幅可以看到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可以感悟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向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大胆地提出了正义质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雅”是宗周地区的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至于“大雅”和“小雅”当从音乐分,“广大而静,疏达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诗经》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诗经》时代,汉语已有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为诗人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诗经》中数量丰富的名词,显示出诗人对客观事物有充分的认识。《诗经》对动作描绘的具体准确,表明诗人具体细致的观察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诗与乐的关系密切,诗三百皆有曲调。《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

      《诗经》的编集本身在春秋时代,其实主要是为了应用:其一,作为学乐、诵诗的教本;其二,作为宴享、祭祀时的仪礼歌辞;其三,在外交场合或言谈应对时作为称引的工具,以此表情达意。借用历代名人对《诗经》的认识来归纳从《诗经》中获得的价值。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

      孟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荀子:“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司马迁:“《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董仲舒:“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

      何休:“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

    朱熹:“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朱熹第一次明确提出《诗经》是里巷歌谣(民歌)说;二是淫诗说。特别是在谈及“郑风”时,他认为“郑风”十有八九都是淫诗。

      梁启超:“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胡适:“《诗经》并不是一部经典,确实是一部古代歌谣的总集”。

      鲁迅:“(《诗经》是)中国最古的诗选”,“以性质言,风者,闾巷之情诗;雅者,朝廷之乐歌;颂者,宗庙之乐歌也。”

      比奥(M·EdouardBiot):“(《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

      费德林:“《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独具一格的百科全书。”

    人类随着时代发展,逐步有别于其他生物而与众不同,最后成为地球的主宰者。但人类智慧开启时,探索到通过语音表达来了解自然中的规律,并为人类自身服务,有语言时随之出现音乐,开始了解数的应用,产生符号来区分,由此逐步形成文字,因为对这些原始密码的认知,发现用诗歌方式来表达自身的情感最能和自然融为一体,所有诗歌是人类通过有效密码解读人类情感的最原发表述方式,自然值得我们去探索。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诗歌表达形成,华夏文化的历史传承中,《诗经》的出现,让我们区别于世界其他物种,也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形成特有的华夏文化特色。从这个角度看待《诗经》的价值,才是阅读《诗经》最有意义的探索。《诗经》带给我们探索宇宙奥秘的思路,只有明白了情感的归属,才让人类的精神有了归属,《诗经》给我们一种归属感,其意义才深远悠长。

相关文章

  • 《诗经》读后篇

    在似懂非懂中读完了《诗经》,对《诗经》有了大概印象,为以后在学习国学时,有一些似曾相识的感受,这是这次费心阅读《诗...

  • ====后篇====

    后篇

  • 善恶七条

    (一) 读《东周列国志》,如黑熊掰玉米,掰后篇而忘前篇。 读不及一半,暂时罢读。 因为越读越觉得书里出现了两个是非...

  •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最近关注了一个《诗经》共读官方帐号,读《诗经...

  • 武圣关羽

    女读《诗经》,男读《春秋》。 读《诗经》而知情,读《春秋》而知义。 情有节,女子所以存命尽责而义无反顾。 义当先,...

  • 现在读《诗经》有什么用?这里有个你想不到的回答

    有朋友问:现在读《诗经》有什么用? 没用。 不仅读《诗经》没用,读《唐诗三百首》也没有用,读《飞鸟集》也没用,读《...

  • 可以一读之诗经译注之引言

    可以一读之诗经译注之引言 【原文】 引 言 《诗经》是我...

  • 为何要读《诗经》

    衡子陪你读《诗经》 ——为何要读《诗经》 经典正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心灵的故乡。也正因如此,在社会...

  • 2022-06-09 从0手写一个promise(前篇)

    后篇是个then的链式调用demo:

  • 爱情本来的模样

    我的国学老师说,女人都应该读点《诗经》。于是从今年9月份,我开始读《诗经》。慢慢的,有了感觉,越读越上瘾,越读越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经》读后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cjy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