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心理学系列笔记之十四

作者: 先主山下梁波涛 | 来源:发表于2021-12-25 21:38 被阅读0次

    文/涅阳三水

    【第四节:社交动机与社交情绪】

    社交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社会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与调节功能。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

    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社会动机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亲和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侵犯动机以及利他动机物类。

    亲和动机是人际关系吸引的较低层次,导致亲和行为。

    亲和就是依恋。

    亲核的作用有以下几种: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窘境。

    影响亲和的因素:一是情景因素,二是情绪因素,三是出生顺序。

    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和动机越强。

    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和倾向越明显。

    焦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高效率者的亲和倾向较低。

    在同一家庭中,合群倾向按照出生的顺序递减。

    ~~

    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

    成就动机相当重要,个体的发展有赖于一定的成就动机。

    抱负水平是个体的一种主观愿望,与个体的实际成就会有很大差距。与成就动机有密切的联系,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成就动机的强弱。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一是目标的吸引力,二是风险与成败的主观因素,三是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该注意的问题:

    家庭教养方式——家庭对子女的自律训练越严格,其子女的成就动机就越强。家庭的和谐程度,会引起儿童的成就动机发展更好。

    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社会氛围对个体成就动机有深刻的影响。


    权力动机使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社会控制的需求,二是对无能的恐惧。

    侵犯动机使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一直自己获得平衡和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侵犯行为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或者是暴力行为,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

    侵犯行为的构成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伤害行为,侵犯动机以及社会评价。

    伤害行为包括身体伤害和言语伤害。

    侵犯动机及伤害的主观意图是侵犯行为的直接原因。

    社会评价指的是规范和破坏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的伤害,行为具有反社会的性质,而维持社会规范与社会准则的伤害,行为具有亲社会的性质。

    而介于两者之间的伤害行为,即被认可的伤害行为。

    广义的侵犯包括这样三种情况。

    狭义的侵犯专指反社会行为的伤害行为。

    ~~

    侵犯行为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本能论的解释。

    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性本能是个体行为的原动力,性本能,遵循快乐原则,而自我保存本能使人趣,利避害适应环境,所以侵犯是性本能的一部分。

    洛伦兹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具有生物保护的意义。他认为侵犯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为了避免侵犯机器升级,应该采取耗散侵犯本能的办法。(比如发展冒险性体育活动,它指出人口的拥挤,人口的众多,可能会增加侵犯事件发生的几率。)

    二是挫折——侵犯学说。

    这个学说,最初有多拉德等人提出,他们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

    要点如下——

    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成正比;

    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成正比;

    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已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学习社会学习论的观点,认为侵犯行为是习得的。

    学习是侵犯的重要决定因素,个体通过学习学会侵犯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消除侵犯。

    这样的观点是班杜拉提出的,侵犯行为的学习机制是联想,强化和模仿。

    习得的无能为力与个体归因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抑郁者倾向于把消极事件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普遍性的因素。非抑郁者则倾向于把消极事件归因于外部的暂时性和特殊性的因素。

    ~~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有5种:

    1.情绪唤起水平:高水平的非特异性的情绪唤起会直接导致个体侵犯行为的增加,而特异性情绪的唤起也会增加人们侵犯的可能性。

    高水平的非特异性的情绪,指的是恶劣的心境。特异性情绪的唤起指的是性。

    2.道德发展水平: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越高,可以造成他人痛苦的侵犯行为就越难以发生。

    3.自我控制能力:个体的自我控制意识和自我控制水平下降时,侵犯行为就比较容易发生。

    4.社会角色与群体:在群体活动的时候,个体的侵犯性也倾向于增加。

    5.大众传媒的影响:传媒中如果存在暴~  力和色~  情  内容,会增加公众,尤其是对儿童的侵犯。

    ~~

    利他动机是个体不顾自身增进他人的价值和利益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不期待回报的行为。

    利他动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以完全有利于他人为目的。

    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利他行为并非人类所特有,动物也有利他行为。

    利他是动物以个体自我牺牲换取物种存在和延续的一种本能。

    社会规范论认为,人类道德中的一个普遍准则是交互性规范。对他是一种社会交换,其收益是自我价值的提高和焦虑的减少。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外部因素:

    1.自然环境:良好的气候与环境,是个体心情愉悦,往往会增加利他行为。

    2.社会情景:

    (1)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往往有负面的影响,在场的人数越多,利他发生的可能性有时越小。如果情景中出现助人行为的榜样,就会产生失分效应,增加他人的利他行为。

    (2)情境的社会性意义:个人遇到有人需要帮助的社会情景出现,对情景的意义和性质进行解释,判断是否属于紧急情况,是否需要介入,然后才会作出选择。

    (3)当个体很忙的时候,时间紧张时,往往难以利他。

    (4)对利他者来说,利他对象的特点也是外部因素。(容易被帮助被救援,与利他者相似,特别有吸引力的人。)

    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

    (1)个体心情愉悦时,对他人或事物往往有积极的看法,容易出现利他行为。

    (2)个体做错了事,感到内疚时,倾向于做些好事加以补偿,以减少内疚造成的心理压力。(一旦内疚得到缓解,就会导致利他行为减少。)

    (3)一些人的人格因素也影响利他行为。(社会责任感与利他行为成正相,移情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也与利他行为呈正相关)

    3.利他技能。

    懂得如何助人和利他是很重要的。

    ~~

    在人际交往中,社交情绪的一种体主观体验——社交情绪——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应。

    几种比较普遍的社交情绪:焦虑,嫉妒,羞耻,内疚。

    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不仅在现实情景中体验焦虑情绪,在离开使他焦虑的社会情景后,还在头脑中不断回放。

    个体为了回避导致社交焦虑的情况,通常是减少交往,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

    社交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


    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才能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了一种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

    它的主要特点是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


    羞耻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是一种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的社交情绪。

    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使人适应社会生活改善自己的一种重要力量。

    这种力量过多过少的羞耻感都是不健康的,对发展不利。


    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者过失,有责任,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叫做内疚。

    健康的内疚感是心理的报警器,是人类良心的情绪内核,有利于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如果过多或者过少的内疚感都是不健康的,会使个体长期生活在压力,紧张和痛苦中,不利于身心健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点心理学系列笔记之十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dfrq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