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父亲高中毕业,是个农民,生平没有其他嗜好,就喜欢看看记记。
高中毕业本可以加工作,但在县里派人来村里考察时,村支书搞鬼把事情搅黄了,所以父亲的工作就没了。
父亲长得高高瘦瘦,体弱多病,身上没多少力气,上山砍柴、下田干活就显得比其他人吃力。
父亲喜欢文字,只要跟文字有关的东西,他都很喜欢看。有好几次,我看见他站在电线杆前一动不动。我好奇,走过去一看,原来是在看贴在电线杆上的小纸片,那些小纸片上有广告或信息之类的东西。
父亲这么喜欢看,但我们家没有书,农村其他人家里也没有书,于是外公家就成了父亲每天必去的地方。
那时,外公在村里开着一家代销店,店里订有报纸。父亲每每晚饭后过去看。人家看报纸是挑自己感兴趣的版面看,父亲不一样,版面上的所有内容他都一字不漏的看。
母亲在家里找不到父亲,就知道父亲是去外公的店里看报纸了。两家离的近,互喊能听到。于是母亲就站在自家门口对着外公家的店堂喊,叫父亲回来干活。
父亲听到,会应几声,但不回来。
隔一会,母亲见父亲没回来,站在门口又喊。
父亲听到,还是应几声,不回来。
母亲喊不回父亲,就让我与二哥去外公家叫父亲。
母亲平时脾气火爆,容易生气,一生气,全家人都要遭殃。我们怕母亲生气,很听话,赶紧跑去外公家。
在外公家,我们拉父亲的衣服,让他赶紧回去,再不回去,“母老虎”就要发飙了。但是父亲好像一点都不着急,还是跷着二郎腿,拿着报纸,稳稳当当地坐在那里看。
其实外公外婆也坐在店堂里,他们听到了母亲的叫声,也看到我们过来叫父亲,但是他们从不出声,也从没流露出过要支持一下他们的女儿让父亲回去的意思,照样与其他客人聊着天。
这可能也给了父亲倚仗与底气,所以任凭母亲怎么使法子,他就是不回去。
父亲看完一张报纸,折好,放好,又慢条斯理地开始翻看第二张。偶尔他也会停下来,抬起头,与店堂里的客人聊会天。
等那天所有的报纸都看完,他才慢悠悠站起来,跟我们回家。
父亲也很喜欢记笔记,有关农活的笔记。
在他的笔记里,他会先写上日期,天气,然后才是正文。插秧,施肥,种菜,治虫,收成这些看似很寻常的农家事,都是他记录的内容。
父亲去世后,我们整理出他的笔记,发现每一篇都记得很详细,完全可以当作农作年献来看。
有时我们翻看着那些笔记,仿佛又看到了高高瘦瘦的父亲,弯着腰在田里边咳边干活时的样子。
其实父亲的毛笔字写的也不错,村里有人办红白喜事需要写对联时,都会叫父亲写。
只是现在我们再也看不到父亲看报、写字、干活时的样子了,唯道一句:往日已逝不可追,当时只道是寻常。
2
可能是受了父亲的影响,我从小也喜欢看书。
有一年,堂哥初中毕业,从学校搬回很多书,大部分是杂志,连环画。他把书放在纸箱里,随意的扔在房间里。
我那时大概读二三年级,农村孩子从没接触过课本外的书,当看到堂哥屋里的那些书时,一下子就被吸引了。
外面七月流火,蝉声撕鸣。没有空调,没有风扇,我坐在堂哥屋里,翻着一本又一本的连环画,看得很投入。汗湿了头发,背,我却一点都不觉得热。
堂哥那房门不上锁,我无聊时,也经常进去翻出来重复看。
四年级下学期,家里人给我转学了,转到乡校上学。
乡校没有图书馆,阅览室,但有一小部分课外书,据说是哪个希望工程损赠过来的。现在能想起来的就是童话书,也是在那时,看了很多关于王子公主的童话故事,《青蛙王子》,《丑小鸭》,《豌豆公主》《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
夏天的晚上,躺在河边的草坪上,我把书上看来的童话故事讲给村里的小伙伴听,她们听入迷了。
小河里的水在头顶哗哗响,月亮挂在空中,眼中的山却不断在游走游走。乡村的夜真静啊,我们的思绪却飘出好远好远。
3
小学毕业后,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被镇中学录取。去镇中学上学,父母对我寄予厚望。
镇中学不在镇上,在镇的对面,中间隔着一条江。从村到乡,再到镇,外面的世界一下子大了起来。
与小学时一样,学校还是没有图书馆跟阅览室,但附近同学家里有很多书,都是各类小说,通俗的,言情的,武打的应有尽有。
同学们把小说带到学校,互相传阅。我一头扎进看小说的世界里,饭前看,饭后看,课堂上放桌底板下偷偷看,晚上熄灯后放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
同学带来的书看完,就去外面租。金庸,古龙,琼瑶,严沁,各类港台言情都在我的狩猎范围之内。
十四五岁的孩子没有自制力,老师提醒一次后,也不再关注我,我在看小说的路上越走越远,除了语文,其他功课成绩遂渐下滑。
父母对我在学校的情况一无所知,他们从不问我的成绩,也从不会去跟老师交流,老师也从来不家访。
那时应该还没有家访一说,除了因家庭贫困辍学的学生,老师会上门动员之外,平时老师是不会主动上学生的家门的。
中考成绩出来,离中专录取线差了三十多分。母亲很遗憾,但也不敢当过多苛责我,怕我想不开。
想不开倒不会,心里憋了一口气倒是真的。曾经全乡第一名的好学生,连中专都考不上,非常丢脸,也很沮丧。
能不能上中专,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上了中专,意味着拿到了半个铁饭碗,毕业后分配工作,那铁饭碗就捧稳了。
村里很多人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的,我是愿意出去打工的,看他们打工赚钱,有钱花觉得很爽,但母亲坚决不同意。
铁饭碗没捧上,外出打工又不可以,怎么都不如意。在家人面前,我的性格越来越沉郁,一天到晚几乎没话说。看见他们,我总有一种负疚感,觉得是自己没努力,辜负了他们的期望。
也确实是自己没做好,如果把看小说的心思放在学习上,那结果会不会不一样?但世上没有后悔药,过去的时光也不会倒流。
母亲觉得我该继续学业,她托关系在异地给我找了一个学校,于是我又继续入学去读高中了。
4
外地高中条件好了很多,学校有图书馆,办了借书证,随时可以借书看。
进了高中还是喜欢看课外书,但有初中前车之鉴在前,这个时候已经不会像初中那样没节制的看了。
在高中,我是真的沉静下来,想好好读书了。也不跟初中的任何同学联系,在他们那里,我想消失,直到有出息前。
于是强迫自己周一周五不看课外书,周末做完所有的作业之后,才计划着看一些课外书。
学样前面是一条溪,后面是山。学校没有改造前,还有一片桑树林。想看书,走哪,环境都非常好。我把书借出来,等周末时,再拿上书找清静地方看。
正是对自己有了明确的规划,高中毕业终于考上了大学,虽然不是一个很好的大学,但好歹是一个大学。
家里人都非常高兴,好像已经有灿烂的前景在前方等着我似的。
我也逐渐从往日的沉郁中走出来,试着跟几位要好的初中同学联系,一切似乎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5
在大学,没有了升学的压力,看书也自由多了,环境也很好,有图书馆又有阅览室。
也是在大学时期接触到了世界名著,看了很多很多的外国名著。
那时很喜欢看简.奥斯汀写的小说,她的书都去搜罗了看,《爱玛》,《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等。她写的每一本小说都绕不开爱情这个话题,我想这也是我喜欢看它们的一个主要原因,试问哪个少女不憧憬爱情呢。
晚上熄灯后,躺在床上,还与室友激烈争论喜欢哪个女主人公或男主人公。
《飘》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但最爱的还是《简爱》。斯嘉丽长得那么漂亮,美女大家都会喜欢,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吃到美貌的红利。但简爱就不一样了,简爱身材矮小,相貌普通,却有独立的人格,在遇到“高富帅”罗彻斯特时,也能不卑不亢对待,完完全全就是一个普通的女孩,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获得属于自己的爱情的榜样。也是在她的身上,让我看到了作为一个普通女孩的希望,就算是一个再不起眼的女孩子,也会有人爱,也会获得幸福。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书,有了书中的这些人物,每当在我自卑低迷时,会去拿这些书来看,从她们身上汲取一些力量,重新燃起对生活的期望。因为如此,我才一次又一次的重新出发,不致于一直陷在自怜自艾的情绪中不可自拔,这可能就是文字所产生的魔力吧。
6
大学毕业,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心中长出一口气,觉得这下子终于可以实现看书自由了。
有一段时间内确实是的,有时间又“有钱”。
平时除了上班,又是单身狗,不打牌,不打麻将,时间多的无处打发,看书是最好的娱乐,娱身娱心。而且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再也不用受学校熄灯时间的限制,实现看书时间自由。
刚毕业那会,还会跑到新华书店,把以前在学校里不能拥有的书,统统买回家。外国名著买回家,中国古典名著卖回家,杂志买回家,小说买回家,实现买书自由。
有一年搬新家,新房里放不了那么多杂物,把好几箱杂志当废纸清理了,现在回想起来都有些肉疼。在电子书横行的时代,那些杂志如果放到现在,应该是“古懂”级了。
我以为就一直这样子下去了,买买买,看看看,直到遇上我家现在那位。
他曾经不爱看书(现在也会看书了),不但自己不看书,而且还在他睡觉的时候不允许我看。
他说我开灯看书会影响他睡眠,这个我理解,就去另外一个房间看。
他追过来说:“我在睡你不睡,我心里就老想着你什么时候睡,也影响我睡眠。”
我无话可说,但不看又放不下。
小说正看到兴头处呢,不让看完,那真是太难受了。于是我跑去卫生间看。我想我都在卫生间看了,你总不会再管我了吧。
也不行,我在卫生间,我家那位就追到卫生间。
一个要看,一个不让看。然后两个人开始争吵。我都不记得我们两个人因为这个事情吵了多少次。
说出去都让人难以相认,别人的夫妻矛盾是柴米油盐,或婆媳不和,或其他啥的,而我们之间的矛盾是看书与不看书。
吵的次数多了,就影响夫妻感情。后来我也妥协了,毕竟熬夜看书对身体也不好。
再后来网上有了电子书,我又一脚踏进去再也出不来了。
网上的小说类型可太多了:言情、武打、古风、仙侠……刚开始什么都看,在晋江、起点充值看。
有一年看《第三种爱情》,那情节真是让人欲罢不能。但是晚上十点之后我家那位雷打不动肯定是要睡觉的,怎么办?
我就等我家那位睡着后,爬到床的另一头,偷偷躲在被窝里看。看的时候像做贼,一边看一边防着被发现,还得时不时钻出被窝换口气,以免闷坏。
到凌晨三四点,终于看完一整篇,钻出被窝,长舒一口气。再看我家那位,睡得正香呢,一点都没发现我熬夜看书。心中暗自得意,但后来再也没敢这么干。
六月份来了简书,有了新的寄托,不再看网络书。上网买了汪曾祺,梁实秋,林清玄,白先勇等人的散文书看,有空再看看简书平台上其他友友写的好文,有益身心。
希望自己今后能坚持住,没营养的书少看,多看有益的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