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想打差评的书,现在我给它打满分

作者: 燕晓悦品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2-11-01 10:22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本文系本人原创,首发于头条账号“燕晓悦品读书”,文责自负。

    读美国作家索尔·贝娄的小说前,得先做做深呼吸,因为他的小说没有章回,只有一马平川地“哒哒哒哒”,就像我们常说的,说话不带喘气的。

    按译者吴刚老师的话来说,阅读贝娄的书,就像是踩在了西瓜皮上,跟着往前“刺溜”就是了,他带着你到哪儿,你就跟着到哪儿。

    这呀,就是“意识流文学”。

    可是,什么叫“意识流”呢?

    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心理学领域,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创造出的一个新词,表示意识是一直在流动着的,从不会静止。

    后来,这个词于1918年首次被英国文学家梅·辛克莱引入文学界,他认为英国作家陶罗赛·瑞恰生的小说《旅程》就属于意识流。

    渐渐的,意识流派便成为了现代小说的一个重要分支。

    不过,没接触过“意识流文学”的读者刚开始阅读或许会产生不适感。因为大家还停留在寻找故事的脉络,以及要给人物分出角色类别的阅读思维上。

    所以初读这类作品时,会感觉坠入了迷雾。

    这本《更多的人死于心碎》是我认真品读的第一本意识流文学作品,就冲着它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经典之作,我便带着膜拜的心态翻开了这本书。

    结果,差点读不下去。

    01 越是难啃的书,越得调整好心态

    作为一名读书博主,我深知阅读心态的重要性。

    读书,可不能“死抠”书里的一字一句。要想读懂一本书,就得和作者尽可能地保持一种平等的状态,把他当成朋友,而不是老师。

    我们常见的阅读误区之一,就是太把书籍当成“老师”了。一是生怕漏看一个字,看得非常慢;二是想把每个字每句话都想读懂读透,恨不得把书倒背下来。有种学生对待老师的敬畏之心。

    这种心态恰恰是阻碍我们与书“亲近”最大的障碍,它会让我们打心眼里对书产生一种恐惧感,当遇到看不懂的书时更是如此,就像遇到了教导主任,赶紧绕道前行。

    如果,我们能把书当成了好朋友,便会渴望去了解他的点点滴滴。

    若是遇到了不懂的问题,下意识地就会去翻看其他的资料,直到解开心中疑惑为止。

    所以,当我们拿到一本书读不下去时,一般不是书的问题,而是我们的知识储备量不够造成的。

    摆正好心态之后,我便放下了膜拜之心,从各种渠道去寻找索尔·贝娄这个人的资料,发现这可真是个博学之极的人。

    他于1952年荣获了美国的国家文学艺术院奖,被称为是美国当代文学的发言人。

    1976年,贝娄荣获了"普利策小说奖",同年,他又喜提诺贝尔文学奖,真是拿奖拿到手抽筋。

    他的知识面特别广,对俄罗斯文学史、欧洲哲学史、犹太人的一些特殊历史和思想都深有研究,同时,对诸如美学、医学、植物学等学科领域,亦有涉猎。

    他的这本小说里,随处可见各类知识的璀璨光芒,就像散落在文字中间的一颗颗小珍珠,喜欢它的读者会很享受这种“落入书袋”之感。

    02 增加知识储备,跟上作者思维

    若是对这些知识没什么储备的读者,就会很反感这样的写作风格,他们会认为:“乱!真乱!完全没有章法!”

    其实,这种真实展现叙述者思维状态的方式,就是把读者当成了好朋友,纯粹处于思想的交流状态,带着我们真正走进书中,去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乐。

    不去讲究传统的、规规矩矩的章法,是作者刻意为之的,只有这样,小说才能呈现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真实之美。

    这本书很厚,共400多页,但核心故事却并不复杂,主要人物就两个,一个是“我”,另一个便是本书的主人公“舅舅贝恩”。

    “舅舅贝恩”是一名植物学家,典型的理工男。

    在“我”眼里,他很有魔力,因为他对世界各地的植物都非常了解,甚至,他还去过南极洲研究那里的苔藓,真是酷呆了!

    不过,“舅舅贝恩”另一方面确实有点“呆”,他因为长时间沉浸在纯粹的科学世界里,对于现实中人际关系的处理,表现得十分笨拙。

    所以,在“我”父亲的眼里,“舅舅贝恩”则是个蠢蛋科学家。他不会算计,更不会骗人,他对人真诚,在世俗的父亲眼里,这些高尚的品质,却都成了缺点。

    故事的核心并不复杂,主要讲述了“舅舅贝恩”结婚后,无法适应普通的日常生活,无法和现实之极的妻子相处,他只好选择悄悄“逃”往北极。

    在“舅舅贝恩”看来,人际关系远比他研究的植物复杂得多,他本以为只需投之以木桃,对方便会报之以琼瑶,可总是被现实狠狠打脸,令他“心碎不已”。

    03 越是小日常,越能见世界

    “舅舅贝恩”其实就是贝娄自己的缩影,他将一生的时间都用在了研究学问上,在与人相处这件事情上,或许就像小说中的“舅舅贝恩”一样,表现笨拙,总是把事情搞砸。

    他的一生,共经历了四次婚姻。最后一次,他娶了比自己小43岁的珍妮丝·弗里德曼。

    他和“舅舅贝恩”有一样的烦恼,就算是学术领域取得的成绩再骄人,当面对生理需求时,都会表现出最低级的欲望。

    若只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生理需求,而不得不结婚的话,婚后的生活往往会让他们很痛苦。

    正因为贝娄是在叙述自己的所思所感,所以能将一件件吃饭、聊天之类的日常生活小事都描写得细致入微。

    这些生活化的文字中带着犹太人式的哲思,既出人意表,又有些冷幽默,当我们与他能够共鸣时,便会会心一笑。

    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特别见功夫,就因为场面实在太小,太日常,所以很容易失去批评的距离和眼光。

    贝娄却能够一边对人性进行着最直白的剖析,一边又自嘲式地给出最现实的评判,将现实与理想拉到一起,带领读者进入深层次的思考。

    这种着眼于“一花一世界”的写作风格,也是20世纪之后才开始发生的转变。

    之前的文学作品都讲究“宏大”,传统的经典小说基本上都具有场面大、人物多、历史背景复杂等特点。

    20世纪后,思想家们把关注点从外围的世界转向了人类自身,探索“人性”的奥秘变成了当今的主流。

    04 结语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这本书,虽然描写的是一位理想的知识分子,如何与这个现实的欲望世界格格不入,又是如何挣扎着不断“逃离”的故事,但却代表着每一个生活在现实中的人。

    我们虽然不像“舅舅贝恩”那么呆板,但同样常常想要“逃离”这个欲望横流的世界,去寻找一处“桃花源”,安静地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可是,能逃到哪里去呢?就算是“舅舅贝恩”最后逃到了北极又如何?

    贝娄在小说的结尾处,朴实而又冷厉地补了一刀:“就算是那里也还是不够远。”

    读懂了贝娄的思想之后,原来完全看不进去的书,现在居然可以一口气读下来;而这本原本想打差评的书,我现在给它打满分!

    说明: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原创不易,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原本想打差评的书,现在我给它打满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ker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