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国学文化经典国学与传统文化
扒一扒《三国演义》中容易被忽略这些历史大咖

扒一扒《三国演义》中容易被忽略这些历史大咖

作者: 山色归读 | 来源:发表于2018-11-28 09:12 被阅读308次

    作者:山色归读       侵权必究,授权转载见文尾。

    谈到三国英雄,我们就会想到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建立三足鼎立的曹魏、蜀汉和东吴政权;也一定知道曹操的恶来典韦、虎痴许褚勇冠三军;刘备账前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虎上将锐不可当;孙权麾下的儒将周瑜、陆逊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其实这些人的大名如雷贯耳,其历史事迹千百年来已被人挖掘、表现得淋漓尽致,勿庸多言。下面特别罗列一下三国时期容易被人所忽略的一些真实历史大咖。由于人数众多,只能做挂一漏万式的粗线条勾勒,不可能展开详述。

    首先是东汉末年造成三国前期封建割据乱象的宦官集团“十常侍”,它是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段摇、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粟嵩等皇帝近侍官员组成的宦官集团。实际上主要有十二个人,但历史上仍习惯称呼他们为“十常侍”。

    别小瞧这十几个人,由于他们想方设法地讨好当时的汉灵帝刘宏,比如“十常侍”之首张让就怂恿昏君汉灵帝设立“西园卖官所”,公开卖官敛财;又在汉宫西苑设“裸游馆”,专供灵帝淫乐,哄得灵帝眉开眼笑,尊宠他为“阿父”。这个儿皇帝后来干脆说“张常侍(张让)乃我公,赵常侍(赵忠)乃我母。”

    十常侍横征暴敛,卖官鬻爵,他们的父兄子弟、婚宗姻亲、门人宾客把持全国州郡管治大权,强取豪夺,鱼肉百姓。张让甚至“僭越”朝制,把自家庄园建得高过皇宫,又怕灵帝发现,于是挖空心思以“天子不可登高,登高必遭大祸”来忽悠灵帝。这样终于导致天下人心大乱,盗贼蜂起,最后他们自己或被袁绍所杀,或逃亡自尽。

    再说说实权在握的“西园八校尉”,他们分别是上军校尉蹇硕、中军校尉袁绍、下军校尉鲍鸿、典军校尉曹操、助军左校尉赵融、助军右校尉冯芳、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于琼。

    西园就是当时的首都洛阳的一处皇家园林,东汉末年汉灵帝为了分其舅兄——大将军何进兵权,于中平五年八月在西园招募壮丁创立一支新军,并设置“西园八校尉”来管带。诸校尉都受宦官上军校尉蹇硕统领,蹇硕又直接受命于皇帝。一时声势浩大,连何进也要惧其三分。

    “西园八校尉”中的曹操、袁绍大家都很熟悉了,后来都成了一世枭雄。有趣的是这两人的同僚右校尉淳于琼后来成了袁绍的部下,他就是后来官渡之战中负责守卫袁绍粮草的主官,结果在此次战争中被曹操偷袭了袁绍囤于乌巢的粮草,一把火烧得精光。

    官渡之战对袁绍可谓是灭顶之灾,除了淳于琼本人咎由自取,兵败被诛外,号称“河北四庭柱”的颜良、文丑、张郃、高览等河间四将,先是颜良、文丑阵亡,这次张郃、高览一同投降曹操,最终袁绍一败涂地,郁郁而终。

    三国归晋,笑得最后的是司马懿(字仲达)家族。司马懿就是三国时“司马八达”的重要成员之一。河内温县(今河南焦作市温县)名门司马氏,传至司马懿父亲京兆伊司马防时,生下兄弟八人——汉兖州刺史司马朗、魏太尉(晋宣帝)司马懿、魏太宰(晋安平王)司马孚、魏东武城侯司马馗、魏鸿胪丞司马恂、魏中郎司马进、魏安城亭侯司马通、魏安平亭侯司马敏。因为这八兄弟的表字里皆有一个“达”字,时人并称其为“司马八达”。

    曹魏重臣司马懿在史书上被称为三国“冢虎”,有谚云“俊美幼麟是周郎,萧墙之内伏冢虎”。冢为坟,“冢虎”指荒野、远离人烟的老虎,不为害,所以“冢”有隐藏,隐蔽低调的意思,暗喻司马懿不遂意时(曹操、曹丕当政时期)委曲求全,得意时(曹丕儿子曹睿当政后)位高权重、赶尽杀绝。

    所以司马懿其实是一只白额吊睛大虎,他为人“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说白了就是笑面虎、老狐狸!先是蛰伏扮作一头猪,时机成熟后抄了曹魏的后路扮猪吃虎。其实曹操在世时就察觉司马懿“有雄豪志”、“狼顾之相”,心里很忌讳,曾经告诫他的儿子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遗憾的是,由于司马懿做事殷勤尽心,又善于伪装,终于骗取了曹丕的信任,曹丕甚至把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这四人作为其早期的核心心腹,史称“曹魏四友”

    最后司马氏成了篡汉曹魏背后的黄雀。而且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还在攫取曹魏政权之前,把曹操、曹丕的子孙视作儿皇帝,玩弄于鼓掌,让曹氏成为千古笑柄!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即出自这一段史实。相传曹操逝世前曾梦见“三马同槽而食”,实际上是寓意司马懿和其子司马师、司马昭这“三司马”将来会蚕食曹氏的帝王基业。

    东汉末年桓帝、灵帝时期的“党锢之祸”是由受皇上崇信的宦官集团以“党人”罪名禁锢读书人,使其终身不得做官而得名。后世认为党锢之祸伤及汉朝根本,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

    这些读书人(士人)即后来所说的士大夫。他们品德高尚,但是在仕途荆棘、官路不通的情况下,他们满腹不平,并与在朝反宦官的势力、在野的名士以及太学生结合,对他们认为善的人,就互相推荐标榜;对他们认为恶的人,一概深恶痛绝。于是形成了标榜、品评人物,互立雅号的社会风尚。

    当时的士人和太学生把敢于同宦官进行斗争且本身学问、道德悠长的知名人物称为君子,并按从高到低的“评级”冠以“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 等雅号

    其中“三君”意思是“一世之所宗”的三个人,是当世所有人学习的榜样;“八俊”中的八人乃人中英杰;另有道德可以为他人榜样的八人被推崇为“八顾”;张俭、岑晊、刘表、陈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等八人属于“能导人追宗者”,即可以引导其他人学习前述“三君”道德文章的引路人,称为“八及”;度尚、张邈、王考、刘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等八人“能以财救人者”,即不惜家财,救苦救难,被推崇为“八厨”

    “八及”之一的刘表,我们都熟悉刘备的这位宗亲大哥,他为荆州州牧期间,恩威并著,招诱有方,实现万里肃清、群民悦服!而后开经立学,爱民养士,从容自保。在汉末军阀混战中,他远交袁绍,近结张绣,内纳刘备,据地数千里,带甲十余万,一度称雄荆汉,先杀孙坚,后拒曹操。

    遗憾的是刘表是守成之君,座谈论道,多疑无决,无进取四方之志;加之生出“如豚犬尔”的儿子,很快在他病死后,大好江山被他儿子刘琮奉送给曹操。

    说到刘表,就有必要说一说“刘虞、刘表、刘焉 ”这“刘氏三牧”。这三人都是汉朝皇帝的宗亲。上文已经说过,刘表是荆州刺史(后称州牧),从族谱上看是刘备的远房族兄;范书《刘焉传》:出(刘)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皆以本秩居职。”刘虞是幽州州牧,后来他与刘备的学长公孙瓒(同是卢植的学生)在争夺幽州的控制权时,兵败被杀。

    按辈分刘焉是刘备的叔叔,《三国演义》中刘关张三结义后首次投军就是投到刘焉账下。刘焉当上益州牧之后就一心割据,做起土皇帝,半独立于中央政府。益州是东汉时最大的州,它包括今天的四川省、重庆市全境和陕西省南部,云南省西北部。有汉中、蜀、永安等郡。

    无奈接他班的儿子刘璋暗弱,在内忧外患之际,听信手下谋士张松、法正之言,迎接族叔刘备进入益州护卫自己,共拒曹操。不料此举乃引狼入室的不智之举,大耳哥刘备反戈一击,顺手夺取了益州。

    “八厨”之一的山东汉子张邈,和曹操、袁绍都是朋友。在汴水之战后归附曹操,后来曹操带兵讨伐陶谦时,张邈与陈宫叛曹,迎接吕布为兖州牧。后吕布被曹操彻底击败,张邈也在败军之中,被部下所杀。

    谈到三国,就不能不说一下有重大影响的琅琊诸葛氏家族。诸葛亮“功盖分三国”为蜀汉打下基业就不用说了,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深受国恩,被后主刘禅招为驸马,后与其子诸葛尚一起抗击入侵蜀都的邓艾军队时,兵败双双殉国。

    诸葛亮的长兄诸葛瑾(字子瑜)一直颇受孙权器重。孙权曾经说:“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这足以证明夹在吴、蜀两国以及两兄弟之间的诸葛瑾在政治上高超圆融的平衡能力。

    正因为诸葛瑾是一个胸怀宽广,温厚诚信,谨慎圆融的人,所以他对他光芒四射的儿子诸葛恪一直不太满意。这是怎么回事呢?

    诸葛恪年少时就反应机敏,以神童著称,可谓辩才无碍,无人能敌。诸葛瑾面孔狭长似驴。一天,孙权召集大臣饮宴,席间差人牵来一头驴,并在驴的脸上挂一个长标签,写上:“诸葛子瑜。”这实际上是孙权调侃诸葛瑾的狭长面颊。诸葛恪跪下说:“请赐我一只笔!。”取到笔后,诸葛恪在标签后添了两字:“之驴。”在场的人都笑而叹服。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又一次,孙权见到诸葛恪,随口问他:“你父亲和你叔父(诸葛亮)谁更优秀?”诸葛恪应声而答:“我父亲更优秀!”孙权问其因,诸葛恪说:“我父亲知道应该辅佐谁,而叔父不知!”

    这个实际上是拍马屁说孙权是比刘备贤明得多的君主,诸葛亮尽管聪明睿智,但是没有做到“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这下真是拍得恰到好处!

    孙权听罢大笑,便命诸葛恪依次给大家斟酒,斟到元老张昭面前,张昭先已有了几分酒意,不肯再喝,对诸葛恪说:“这样劝酒恐怕不符合尊老的礼节吧!”

    张昭(字子布)与张纮合称东吴“二张”,都是早期就效力孙策、孙权兄弟的资深重量级谋士。张昭甚至是吴国的首席智囊,所以孙策临死前叮嘱孙权:“内事不决问子布,外事不决问周瑜!”,可见张昭的资历、声望非同一般!

    孙权说:“你能否让张公理屈词穷,喝下这杯酒?”于是诸葛恪反驳张昭:“吕尚(姜子牙)年九十,依然高举白旄,手持兵器,指挥部队作战,还没有告老还乡。如今军队上的事,将您老放在后边;聚会饮宴的事,将您老请到前面,这还不够尊老吗?”张昭无话可说,只好饮酒。

    对这样一个聪明伶俐的儿子,诸葛瑾怎么看呢?《三国演义》里说:诸葛瑾见诸葛恪聪明尽显于外,叹曰:“此子非保家之主也!”史书上也有类似的记录,诸葛瑾对儿子的评价:“恪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也。”,意思就是诸葛恪若不能侥幸让诸葛家兴盛,便会令家族遭到诛灭。后来果然应验了,诸葛瑾后人这一支被满门抄斩!

    诸葛亮和诸葛瑾有个堂弟诸葛诞是三国后期曹魏的重要将领,由于诸葛亮在蜀汉官至丞相,诸葛瑾是东吴位居大将军的重臣,所以后世评价其三兄弟时说“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这里狗是“功臣”、“功狗”的意思,没有贬低或侮辱之意。

    诸葛诞还与当时魏国的夏侯玄、邓飏、田畴一起合称“四聪”,即四位明哲之士;当时另有刘熙、孙密、卫烈三位世家子弟为一时才俊,合称“三豫”“四聪”、“三豫”连同上文提到的“司马八达”联袂组成当时的所谓“四聪八达三豫”的中原名士团队,诸葛诞就列身于这个名噪一时的团队中,可见其名声很大,很NB!

    文人学士方面,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旸、刘桢合称“建安七子”,“七子”与曹操、曹丕和曹植父子组成的“三曹”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作为建安作家的主力军,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重大贡献。其创作各具个性,风貌独特。

    曹魏还有所谓华歆与管宁、邴原合称为“一条龙”的说法,最长的华歆为龙头,居中邴原为龙腹,管宁最幼为龙尾。管宁虽为龙尾,实最有骨气,他虽避名位,却又积极致力于社会德化和仁教工作。

    相传管宁和华歆同在菜园里锄地,华歆赫然锄到了块金子,就捡起来看了一眼,管宁竟却眼皮也不眨一下,继续锄地,华歆只好把那金子丢了;又有一次两人同坐一张席上读书,忽然门外传来贵人车马经过时的锣鼓之声,华歆放下书往外窥看,面露羡艳之色,管宁从此与华歆割席绝交!龙腹的邴原也是位饱学而有行之士,只是他性情刚直,不容污垢。

    后来华歆离开孙策投靠曹操成为朝中红人。在他刚当上尚书令时,汉献帝多年前密诏伏皇后之父伏完密除曹操之事泄露,曹操大怒迫献帝废伏后。华歆此时气节、德操全无,他勒兵入宫捕捉藏身在复壁之中的伏皇后。

    华歆下令武士以斧劈墙,打开复壁,伏后蒙头瑟躲在一角,武士们不敢下手,华歆发狠亲自揪住伏后的秀发,将伏后拖出勒死,并鸠杀皇子!所谓人臣之礼、帝后之尊、男女之防、圣贤之教,华歆一概抛到九霄云外。

    魏、吴交恶时,这位曾自荐可以替孙权在曹操面前搞好关系的人,马上积极为曹操挞伐孙权出谋划策。曹操去世后,华歆立即逼迫献帝禅让、鼓动曹丕篡汉,还与贾诩、王朗、陈群等人串演汉献帝禅位曹丕、曹丕力拒不就的把戏。群臣劝进上表上奏凡三次,献帝下诏让位者再三,其中的总导演就是华歆!

    但是华歆的不齿行为不影响其官运亨通,他与王朗、锺繇一起位列“曹魏三公”的高位。在《三国演义》里,王朗在两军阵前与诸葛亮挑起舌战,然而被诸葛亮义正辞严地骂倒,一时气极从马背上掉下来摔死。其实这不是史实,所谓“武乡侯骂死王朗”是艺术上的“戏说”。

    钟繇不仅是政治家,而且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是我国楷书(小楷)的创始人。钟繇更让人羡慕的是可能是其养了一个有“子房、王佐之才”的儿子钟会。钟会自小聪明过人,胆大多机变。

    他小时候和自己的哥哥钟毓(钟繇长子)去见魏明帝曹睿,钟毓惊慌失措,汗流浃背,钟会却镇定自若。魏明帝问钟毓为什么出汗,钟毓答道:“战战惶惶,汗如雨浆。”皇帝回过头来又问钟会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应声而答:“战战栗栗,汗不敢出!”这回答既凸显了他的镇定机智,又以谦卑姿态维护了皇帝的面子。

    另一次钟会和司马昭、陈泰、陈骞约定一起乘车出门。钟会迟到了,司马昭觉得不满,嘲讽他说:“与人期行,何以迟迟?望卿遥遥不至。”这句话看似普通,其实却是对钟会的不友善,因为钟会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钟繇,“遥”、“繇”同音,犯人家尊长名讳。钟会不假思索就回复:“矫然懿实,何必同群?”(我这种超群出众,德才兼备的人为什么要和你们这种平庸之辈挤在一起呢?)

    这个回答可以说是急智精妙,先表明自己高风亮节的境界,不屑与他们共乘。然后,字里行间点出了这三人父亲的名字,司马昭的父亲是司马懿,陈骞的父亲名陈矫,陈泰的父亲名陈群,可谓寓有力回击于轻描淡写之中。

    钟会掌兵之后擅奇谋,晓畅兵机,是难得的帅才。他与邓艾合称“曹魏双璧”,此二人最后分帅大军灭亡蜀国,上演了一曲“入西川二士争功”的大戏。(邓艾字士载,钟会字士季,因为他们的字里面都有个“士”字,所以叫“二士”)

    说到钟会,不妨提及他和“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的梁子。有一次,贵公子出身本也风流倜傥的钟会他去拜访名士嵇康,但是嵇康却自顾自打铁,不屑敷衍他。像钟会这么有才能的人受到如此轻视,内心是非常尴尬和恼怒的,但是他走的时候却不动声色地回了一句“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回答虽然精妙才辩,但是他还是很记仇,后来找了个机会向司马昭进谗言害死了嵇康。

    此外,后世人还把魏、蜀、吴三国各国的比较有共性的文臣武将、各类人杰归纳到一起,便于评说和记忆。例如曹操、曹丕、曹睿这三人相对于曹魏的后世脓包子孙来说雄才大略无出其右,所以称之为“曹魏三祖”

    窝囊的正始皇帝曹芳当政时期,何晏、邓飏、丁谧三人作为首席辅政大臣、大将军曹爽的智囊,人称“台中三狗”(台中指位居台辅中枢高位)。虽说小有聪明,出馊主意鼓噪曹爽与司马懿斗法,结果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对方一触即溃!王昶、胡遵、毌丘俭都是曹魏朝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史称“曹魏三征”。

    文臣方面,还有鼎鼎大名的“荀爽、荀淑、荀靖、荀彧、荀顗”这“五荀”,他们都来自豫州颍阴(今河南许昌)的望族荀家。这五人中,最著名的要数荀彧。荀淑是荀彧的祖父,他生有8子,并有才名,人称“荀氏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是荀淑次子,尤以荀彧的六叔荀爽和三叔荀靖出类拔萃。荀攸是荀彧的侄子,他实际比荀彧这个叔叔还年长5岁,荀顗是荀彧的第六子。

    荀彧是曹操前中期的首席谋臣,自小被世人称作“ 王佐之才”,出仕后被曹操誉为“吾之子房”。荀彧为汉尚书令镇守许都达十七年,打理国家后勤事宜,堪比汉高祖之萧何,并多有战略性建议,时人敬称“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猜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去世。

    荀彧侄子荀攸,被曹操称为“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在曹操的众多谋士仅稍逊于其叔荀彧。建安十九年,荀攸在跟随曹操征孙权的途中善终而死。荀攸在前线为军师(包括中军师)供职十八年,后来也当上了其叔曾任职的尚书令。曹操曾评价荀彧、荀攸俩叔侄说:“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

    曹魏武将方面,乐进、张辽、于禁、徐晃、张颌号称“五子良将”,因为这五人智勇兼备,具备独自统兵的能力。在历次战争中,进攻他们往往是先锋,撤退时常常让他们断后。还有曹仁,曹洪,曹真,曹纯,曹休,夏侯敦,夏侯渊,夏侯尚合称魏“八虎骑”,相传这八人都是曹氏近支止亲属。因为曹操的先人本姓夏侯,后来过继给了曹家,所以这些人是一脉的分支。

    相对而言,蜀汉的人才就单薄得多,要不然也不会出现后期“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局面。“刘备、关羽、张飞”号称“三英”人所共知,“诸葛亮、关羽、张飞”所谓“蜀汉三杰”也了无新意。

    诸葛丞相为蜀国鞠躬尽瘁,并和他一手提拔和培养的蒋琬、董允、费袆一起合称“蜀汉四相”,他们几乎萧规曹随地深入影响了蜀国,直到最终被吞并。武将方面除了“五虎上将”之外,还有一些说法,如张任、刘璝、泠苞、邓贤等川西四将(实际他们不为刘备所用,属于益州地域罢了);马良、马谡等五兄弟的“马氏五常”组合,当时乡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指马良)最良。”

    再看看东吴,早期的“孙策、周瑜”这对“江东双壁”,当然他们的夫人大乔、小乔也青史留名,所谓“二乔”。武将有“程普、黄盖、韩当、祖茂”等“东吴四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被誉为“东吴四杰”当之无愧。

    谋臣方面,除了上文提到的“二张”以外,还有“顾邵、诸葛瑾、步骘、严畯、张承”组成的所谓“东吴五君”,此五人都是江东孙吴政权的五位重臣,他们都得到了吴主的格外器重,当时人以“君子”、“国士”相待。

    至于“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组成的“吴中四友”(或称“太子四友”)就是东吴的“官二代”或“官三代”俱乐部了。诸葛恪上文已提到,是原大将军诸葛瑾的长子;张休是元老“二张”之一——辅吴将军(孙权特封)张昭的次子; 顾谭是上文的“东吴五君”之一的豫章太守顾邵之子,东吴第二任丞相、元老顾雍的孙子。

    还有一些说法把魏蜀吴三国的雄杰扭在一块说,比如“卧龙凤雏幼麟冢虎”,卧龙、凤雏指代诸葛亮、庞统无话可说;“冢虎”暗喻司马懿前文已有交待;唯有“幼麟”何指一直有争议,有人说是周瑜,还有人说是指姜维。

    至于号称“四大寇”的董卓心腹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人,因倒行逆施、烧杀劫掠,最后均不得善终,只能是遗臭万年了。

    零零总总的罗列了这么多三国历史大咖,当年可以说个个都是叱咤风云,或披坚执锐,勇冠三军;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或倚马可待,文采风流。然时至今日,正应了《三国演义》开篇词里所说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扒一扒《三国演义》中容易被忽略这些历史大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qgo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