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行漫记(之七)

作者: 古眼 | 来源:发表于2019-08-16 21:17 被阅读25次
    东北行漫记(之七) 东北行漫记(之七) 东北行漫记(之七)

    此次东北行,看了两场民俗表演。就我个人而言,对四处泛滥的民俗表演没多大兴趣。我总觉得,民俗,隐含于一个民族日常生活之中,与他们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以及思维方式紧密相连,提炼出来用之于舞台表演,就像从草原上掐了一朵花,向远道而来的观众炫耀,以偏概全地阐释草原之绚烂美丽。美则美矣,但美得丧失了生命,美得毫无逻辑,无益于提升我们的认知。

    南方的少数民族的民俗表演,看过不少,台风夸张而马虎,编排草率而粗鄙,无非是旅行社为了填充行程间歇,弥补景点之不足,以文化的名义,掏一掏游客钱包而已。那些所谓的演员们,既缺乏专业演员的基本技能,又没有客串玩票的娱乐性,看着他们的半吊子表演,就感觉不情愿,好像是出于无可奈何的被迫。

    尤其搞笑的是:每到演出结束之际,常常会隆重推出一位中国著名的画家或亚洲著名的书家,或宇宙闻名的书画家,现场表演挥毫泼墨,即兴创作,然后以低廉的价格,卖给一位所谓的幸运观众,设置噱头,吊足胃口,最后批量销售那些不入流的字画。

    但这次的两个表演,被一并打包在“草原大礼包”里,我们看也得看,不看也得看。比如在海拉尔的那个“中俄蒙民族风情表演”,晚餐就设在舞台下,让人一边吃喝一边观看,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手抓,享受与娱乐两不误。据导游说,吃的是俄式西餐,全都是冷冰冰的食物,激不起任何一丝食欲。我切了一块半生不熟的牛排咀嚼,喝了半瓶俄罗斯啤酒而已。

    一个小时的表演,说是“中俄蒙”,但节目内容主要是俄罗斯和蒙古族的。代表“中”的节目只有一个来自河南的杂技,一个十二三岁小姑娘的“空中飞人”。俄蒙多为歌舞,全是二十岁左右的年青演员,半业余性质,足够我们这些门外汉看个热闹了。俄族载歌载舞,热情奔放,无论是肢体语言还是面目表情,都异常活跃而流畅。

    相较而言,蒙族的唱歌跳舞虽然比汉人的唱歌跳舞更像唱歌跳舞,但与俄族比就相形见绌了,显得沉稳、沉闷,审美趣味的迥异,可能是欧亚文化、地理背景之不同的缘故吧。越往北越寒冷,也越辽阔,嗓音越是洪亮,动作越是大套,这样才足以抵御风寒的吧。

    要说最纯粹、最让我难忘的另一场表演,是在去满洲里途中的一个蒙古包聚集点看的。演出场地简陋得令人愤怒。我们步入露天剧场,发现栅栏围出的一块空地上,铺满一层厚厚的沙子,两位工作人员正举着水管给沙地洒水,目的是为了让战马飞奔的时候,不至于扬起沙尘。看台是呈阶梯状铺设的木板,头顶是被风刮得呼呼作响并不牢实的铁皮棚。真担心一阵狂风袭来把我们连人带棚吹到西伯利亚去。

    演出还未开始,风雨大作,寒气逼人。我赶紧回旅游大巴上换下短裤体恤,穿上长裤衬衫,并给印江妹带来厚实一点的御寒衣物。既来之,则安之。这一看,竟然看得我目瞪口呆。全场就十来个蒙古族青年男女,他们骑着马演绎了他们民族的偶像——成吉思汗——英明神武、光彩夺目的伟大一生!

    不说剧本的编排如何,也不说表演得如何,单是他们那种认真投入的一举手一投足,就足以撼动人心了。没有语言,连旁白都很少很少,没有舞蹈,连下马都很少,他们骑在马上奔驰、腾挪,或者弯弓射箭,或者挥鞭挥刀,从成吉思汗儿女情长的少年时代演绎到他纵马横刀征服欧亚,把一个马背上的民族勇武精进的气概表达得酣畅淋漓。

    马术精湛,那是在电影、电视剧里看不到的。甚至不逊于专门的马术竞技。那些训练有素的马匹,有仰天装扮受伤的,有半躺在地与骑手一道装死的,有驮着阵亡骑手故意瘸着腿,一颠一簸退场的……人马合一,形神俱备。

    虽然名义上的是一般意义上的民俗表演,但它有历史、有信仰、有审美,不自轻、不自大、不为游客提供插浑打科的猎奇,换取轻浮无聊的几个笑声。所以,值得欣赏,值得尊重。

    说实话,我一边看,一边想:这个民族虽经汉化数百年了,自由辽阔的草原也被分隔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苟且藩篱,但他们潜意识的深处一直都憧憬着无羁无绊的驰骋,心中葆有一份深沉欢快的诗和远方,腾格尔的歌曲就是最好的表达。


    (未完待续)


    东北行漫记(之七) 东北行漫记(之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东北行漫记(之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tlc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