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人物忘忧社
【太监列传】疑真疑伪的书斥慈禧:寇连材

【太监列传】疑真疑伪的书斥慈禧:寇连材

作者: 范_纽文 | 来源:发表于2017-05-31 10:46 被阅读402次

    明知是死,也要慷慨赴死,在春秋战国时代真不少见。

    在历史长河中,一些儒教礼法熏陶下的儒士,也偶见如此血性。

    但宦官太监能如此的,少之又少。

    后世流传着一句小诗,讥讽清代内务府的太监:

    墙新树小画不古

    此人必是内务府

    新起的房(墙新),新栽的树(树小),新出的画(画不古),说的是有权有钱,但无底蕴。

    晚清太监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大约不过如此。

    但也有例外,比如晚清的寇连材。

    称颂他的人说:一个去势的太监,为着心中的大义,做到了以死相谏,当以“先生”称之。

    看低他的人说:为着投机,丢了性命,大不值。

    这个人名叫寇连材,梁启超称之为“烈宦”,为之立传,《烈宦寇连材传略》,以彰其人其事的刚烈。

    这事因为没有正式朝堂上的商讨,只是宫廷自家事,所以弄得很神秘,各种版本,莫衷一是。

    目前能够肯定的大体上的经过是,寇连材心忧国事,给慈禧上条陈,痛陈家国十事。慈禧震怒,且怀疑有人幕后主使,排除幕后有人的嫌疑后,以“内监言事者斩”的朝例,交慎刑司予以极刑,将寇处死。

    二月十五上书,二月十六日于菜市口弃市。

    虽只是杀一个宫廷太监,因当日时局艰难,对外刚刚和日本打了一场海战,将好不容易积累的海军家底输得精光;对内才查封了强学会,士人之心,正沸反盈天。

    因此这事被各方关注,闹得动静不小,于是谣言纷纷。

    但总体来说,朝廷内外都言寇连材有“梗梗之情”,是“前古未有之名宦,士大夫都愧之”。甚至在来往书信中以“先生”称之,足见对寇太监直言上书一事的看重。

    一时间,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太监,变成了士大夫口中笔下的“寇君”、“寇先生”,称颂寇连材“固不朽矣”。

    事实上,因梁启超立传而名垂青史的寇连材,在菜市口被杀之前,可以算得上籍籍无名。

    只是国事堪忧,时人忧愤,当此之时,宫中忽然处死了一个太监,罪名是“私通宫外,泄露宫内事”,还传说有痛陈家国十条情状,自然一时间成为坊间的谈资,是大家都乐于听、乐意说的传闻。

    ——更是各方伸张各自主张的最好由头!

    据时人笔记、信函,寇太监死后,不少仕宦居然弄错他的名字和籍贯,可见的确算得上没啥名气——在权势最令人瞩目的中国,寇太监其实没什么权、也没什么钱就可想而知了。

    因为慈禧没有将寇连材的条陈发下来,因此京城议论纷纷,对于寇太监的条陈内容也不过是道听途说,说这样的、说那样的都有,被最终固定下来,成为定论的,自然是因为梁启超。

    但梁氏立场,不过是保皇而已,于是将寇连材就成了党争中帝党的一员——这完全是“剧情”的需要,而不是事实本身。

    不得不说,梁氏的笔力够劲,生生把并不明晰的事实,捋成自己需要的脉络。

    《清代野记》,是强学会的热心参与人熊亦奇写的,书中涉及寇太监。当时熊亦奇在北京,事发后,熊进行了实地走访,得出结论是:寇连材“不免受小说及腐儒之激刺,其言或中肯,或背谬,皆无足责。君子嘉其忠直焉而已”。

    这个结论不只是他一个人的,时人笔记、信函中多有相类者。

    但在梁启超笔下,寇连材进宫即为慈禧梳头,“甚见亲爱”,甲午战败后,寇“君日愤懑忧伤,形于词色”,又时常和其他的太监“叹息国事”,被其他太监嗤笑——这样的描述简直和亲眼所见没什么区别了。

    更关键的是,当时的人,怎么可能把慈禧“甚见亲爱”的梳头太监的名字搞错?往日深宫中寇太监的“愤懑忧伤”,怎么就被梁氏得知了呢?

    然后又写,慈禧有心废帝,让皇上赌博,“又赏皇上以鸦片烟具,劝皇上吸食”,让李莲英内外造谣,说皇上失德,该要废帝才好——这样,狠毒的西太后形象跃然纸上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寇连材“日夕皱眉凝虑,如醉如痴”,其他的太监以为他疯了——忧国忧民的寇太监就这样被烘托出来。

    然后是寇连材长跪哭诉与西太后面前,被西太后斥退。

    寇太监不心甘,到二月十五日,“乃上一折,凡十条”。对于上书一事,梁启超的评价是:上书的内容虽然荒诞不经,但都是发自内心的,“盖不顾死生利害而言之者也”。

    在行刑日,寇连材“神色不变,整衣冠,正襟领,望阙九拜,乃就义”——在梁氏笔下,寇太监临死的从容,更显出一个不世出的君子形象,伟光正得很。

    寇连材死了,“皇上闻之,为之掩泪”,而“北京志士莫不太息”——这是博取帝党的齐心合力之句,必不可少。

    写完以上经过,自然还要议论一番,以达成文章拥帝保皇的大旨:

    呜呼!前者死,后者继,非我皇上盛德感人至深,安能若此乎?呜呼!如诸宦者亦可随六君子而千古矣。

    很容易证实梁启超文章中的不实部分,比如能够为慈禧梳头的太监中有没有这个人,比如慈禧给光绪鸦片及相关器具,比如派寇连材侍奉皇上其实是监视等等,莫不是抨击慈禧的罪状,至少从可见的史料来看,这些事找不到出处佐证的,不过是一家之言,更像是小说家言。

    但当日民心民情已经不再慈禧那边,这些话自然也有人信的,而且一直信到今天。

    为了文章的需要,梁启超更是将条陈内容从开始的散乱,整理成一个帝党分子的视角,忧国忧君忧民,正气凛然。

    梁氏的这篇文章正是因应时势的需要,因应了士大夫阶层的求新求变的心理需求,是一篇传略,一篇祭文,更是向后党发出的檄文。

    事实上,从各版本寇连材并无清醒头脑可议国是,正如熊亦奇所言,他只是受到当时舆论的影响,说的观点,有正确的,也有大谬误。他只是个愤青,将听来的、看到的,加上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以一片赤诚,给慈禧上了奏折。

    说得不好听一点,相当于看了不少朋友圈文章,听到不少二手知识,和着自己一贯的立场,搏命上奏。

    这又是一个堂吉诃德式的悲剧人物。

    他只是一贯愤青,有直言的胆色,有赴死的气节。生前忧心国是,死后被舆论利用。

    可敬也可怜!可感复可叹!


    这个故事给我的警醒是,没有确然的真相,不要逞一时之快当键盘党,被人利用而不自知。

    更何况,若是事情反转,这个急转弯,你不一定转得过来。


    多说几句,关于条陈内容,无关大旨,不感兴趣的跳过就好:

    内阁侍读学士恽毓鼎在日记,对条陈有记录,但也用了“不得其详”的词:
    昨日菜市杀太监一名,姓寇,名连瑞(名字错)……进条陈,凡十事:一,颐和园不宜驻跸;一,停止勘修圆明园工程;一,不宜使皇上日近声色;一,请立皇子;一,李鸿章不宜出使外洋;一,武备废弛,沿边请练乡团;一,停止铁路工程;一,铸行银元(其余二条不得其详)。

    汪大燮致函汪康年,用了个“大致”,意思也是不很清楚:
    本月十六(时间错)有宦官寇连材上封事,大致言上不宜驻跸园中,太上不宜黜陟官员,不宜开铁路,不可时召优伶入内,不宜信任合肥、南海,宜早建储等语。

    寇连材弃市十日后,身在天津的直隶总督王文韶在日记中写“究不知所言何事”,王文韶谨慎,就是日记中也不记传言。这事可见以直隶总督的身份也未能知道条陈的具体内容:
    本月十六日有奏事太监寇联才条陈十事,奉旨即行正法,究不知所言何事也?

    到三月中旬,前工部右侍郎汪鸣銮在给友人的书札中也谈到寇连材的条陈,显见也是道听途说之言,不很清楚:
    所云十条,近日稍稍有所闻,亦未得其详,姑录于下:一建储,以穆宗之无后,归咎于□□;一倭衅由颐和而来;一□□不宜住颐和;一上不应般游无度;一应赎还台湾;一不宜听李(皖)、张(粤)之言;一应召还安维峻,不宜去忠直而专用阿腴(谀)。大致如此,余不及详。

    这件事的间接当时人文廷式在《闻尘偶记》中是这么说的,也是对条陈内容不甚了了:
    二月十六日,……午刻诛太监一人于菜市。……其奏乃谏游行,请建储,停铁路,练乡兵。又请勿听用李鸿章、张荫桓等共十条云。

    时人梁济在日记中对“近又有藻饰传扬寇太监事”,说寇连材的条陈“荒唐儿戏”,“涉想怪诞”:
    太监寇连材,念过几年书,是乡下能多识字之人……折中亦有数条谏诤得是者,如请回宫,勿游园,勿演戏,停止土木等是。其余论国政,则荒唐儿戏,大半从小说书中摘来。末条有选贤德者禅让大位语,则又愤激犯上、涉想怪诞者。

    梁启超文中是这么记录的:
    ……凡十条。一请太后勿揽政权,归政皇上。二请勿修圆明园以幽皇上。其余数条,言者不甚能详之,大率人人不敢开口之言。最奇者,末一条言:皇上今尚无子嗣,请择天下之贤者立为皇太子,效尧舜之事。

    都说了“不甚能详之”,但这丝毫不妨碍群情汹汹。因为情绪发泄的渠道在此,不往这里,又往哪里宣泄?

    于是,事实本身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件事本身已经身为一个象征,一件道具。

    这事,我不知孰真孰假,我无法确认他是大义凛然的直谏者,还是一个事不经大脑的愤青,更不知道是不是有人说的他只是个无赖,上书只为一搏,胜则荣华富贵,败不过流放宁古塔。

    三个选择,必居其一,但我无法选。非要我选,我认为,至少不是个头脑清醒的直谏者。

    理由?

    慈禧杀一个不知名的太监,不一定要在菜市口,完全可以做到悄悄地他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既然公开杀,那就可以公布寇连材上的条陈。既公开处死,又在群情激愤之时也不公布条陈,可以猜到,上书内容应该大体和宫内事相关,所以即便有涉及国事的,也只是一两条而已。

    甚至,可能,也许,肯本就没有什么条陈。寇连材就是犯事被杀。

    因此,对寇连材也不能给出我的评价。

    唯一可说的,我觉得他最好是一个愤青,不然,我当时为此义愤填膺者情何以堪!!?

    不然,时下被操弄的键盘党,情何以堪?!


    说了一个阴阳失调到让人无法评价、大有名的童贯,说了一个耿直到让人不由心生敬意、不大有名的栾巴。这次说了一个不知真假但总之不很靠谱的寇连材。

    下一个说谁好呢?


    敬请关注文集《太监列传》,文章慢慢写,慢慢放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太监列传】疑真疑伪的书斥慈禧:寇连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tue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