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文化随笔-生活工作点滴读书让生活美好
善读「论语」19.22:文武之道未坠地,夫子为学无常师

善读「论语」19.22:文武之道未坠地,夫子为学无常师

作者: 善氏 | 来源:发表于2020-11-01 08:14 被阅读0次

「子张篇第十九」22

【原文】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译文】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孔子之学是从哪儿学来的呢?”子贡说:“文王武王之道,并未湮没丧失,仍在世间流传。所知者多的贤者,所知者少的不贤者,无不传有文王武王之道啊!我的老师何处不在学?又何必有固定的老师呢?”

【注释】

“卫公孙朝”,春秋时鲁、郑、楚三国皆有公孙朝,此处是卫国大夫公孙朝。

“子贡”,“孔门十哲”言语科弟子,小孔子31岁。曾任鲁、卫之相,办事通达,善经商之道。

“仲尼”,孔子的字。

“文武之道”,即文王武王之道,亦即礼乐文化。“文武”,指周文王、周武王。

“未坠于地”,意即未被湮没丧失。“坠”,丧失、毁坏。如《尚书·酒诰》中的“今惟殷坠厥命”,以及《国语》中的“自先王莫坠其国,当君而亡之,君之过也”。

“在人”,意即在世人之间流传。

“贤者识其大者”,即识其大之贤者。“不贤者识其小者”仿此。“识”,知也。旧注读“志”,解作“记”,亦可。“大、小”,指内容多少。也有注解认为是指本、末或主要、次要,亦可。

“常师”,固定的老师。“常”,固定不变的。

“夫子”,指孔子。

【评析】

儒家之大道,传于尧舜。到文王、武王之时,开始制礼作乐,传于天下。到孔子所在的春秋之世,虽然文王武王去世已久,礼崩乐坏之势也在加剧,但“文武之道”却并未湮没丧失,而是仍在世间流传。只不过贤与不贤,其所知多寡不同而已。是故孔子随处访求,无往而不学。凡有知“文武之道”者,无论所知多少,孔子都向他虚心学习。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22),因此孔子并无“常师”。比如,孔子曾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问官于郯子,学琴于师襄。

当然,孔子为学并非不加消化地囫囵吞枣,不是“多学而识之”(15.3),而是“下学而上达”(14.35),从学问中通晓“道”义,然后“一以贯之”,用“道”将所学加以整合而为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这就是“孔子之学”,也称“儒学”。

相关文章

  • 善读「论语」19.22:文武之道未坠地,夫子为学无常师

    「子张篇第十九」22 【原文】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

  • 论语•子张篇20-22

    20.22[传统为19.22]卫①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②。贤者识其大...

  • 19.22释读

    19.22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

  • 论语简读(一一四)

    19.22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

  • 《子张篇》19.22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

    19.22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

  • 【英雄不问出处】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

  • 读《论语》――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成语 学无常师 释义 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指凡有点学问、长处的人都是老师。 原文 《论语·子张...

  • 每天读论语-219~220

    读论语-219 原文(9-11):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

  • 颜渊之叹(2)

    《论语》学习之901102 【原文】“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白话】夫子循着次第,如...

  • 孔子之为学

    一、学无常师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善读「论语」19.22:文武之道未坠地,夫子为学无常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xly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