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工旅行只剩一个星期左右时间,我问过好多人,应该去哪里玩。不同人告诉我不同的建议。有人说去这,有人却说没什么好看的,应该去那;有人说那也很烂,有人干脆说西藏没什么好玩的,或者这个季节西藏没什么好玩的。
说到我都开始怀疑。
提起旅行,提起某个地方,你有没有也听到过这样的声音:
“没啥好看的”
“我去过,其实不就那样”
“不好看,跟照片上差多了”
“XX地方啊,不值得去,跟想象中的不一样”
每当听到这样的声音,心里总忍不住想说一句:那您还去干嘛呀,自己在家看照片或者想象就好了嘛。
➤ ➤
有人说,旅游不过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跑到别人呆腻的地方,不过是从自己眼前苟且到别人眼前的苟且去,看透了其实一切还不都一个样。
风景确实是用来看的,但不是用来让人看透的啊。
如果把所有风景都看透,还有什么意思呢?
山,不就是个山嘛,高高的,都是土。
上面长满花草树木,花花草草哪里看不到?最多顶上有点雪,那样的就叫雪山。
雪你没见过?
湖啊河啊海啊,有啥好看的。
大的小的,急流的平静的,蓝色的绿色的,还不都是水。
山山水水能够看啥?不过拍点照片。
还能干啥?有啥意思?
没意思。
人工建造的就更没意思了,夸再好再有历史底蕴,也不都是土啊泥啊和起来的。
要么就是砖,哪里看不到砖瓦,你还是社会主义的一块砖咧!
图片来自网络如果把所有风景都看透,那所有的一切不过划归成毫无差别的一类,所有的不同都被简化成最基本的元素,那世间哪还有所谓风景呢?
再看透一点,人有啥意思。看透了不过都是一个鼻子两个眼。
吃饭有啥意思,看透后不过是一日三顿,吃进了肚子还得出来。
人生来有何意思,看透了不过都还要死去。
正如人生不可只简化成开头和结尾,旅行怎么能同化归类?
旅行从来不是为了来寻找相同,更不是一种自以为是的归类游戏。
➤ ➤ ➤
如果你非要说没意思,那我只能说你从爱没有过真正地旅行。没有抛开偏见和不同,怀着好奇与谦逊去了解不同的生活。
一掷千金地跟着旅行团,像鸡鸭鹅一样被导游赶上赶下,拍照吃喝睡觉买买买。那最多算旅游。
艾明雅在文章中说:“你得接受,而不是围观。你发自内心了解,原来生活除了睡在沙发看长篇连续剧,还有别的定义,还有别的生存模式。这样你才会发现,原来人的勇气不过来自一句话的底气: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从此你说,生活在哪都一样,是你去过。
而他说生活在哪都一样,是他认怂。
怎么会一样。”
➤ ➤ ➤ ➤
人在为了展示自己的某方面特长时,总是习惯先排斥。仿佛说着“别人没什么了不起、某项技能是小菜一碟”,大大贬低异己,才能凸显自己的高能与多识。
遇到一个经常旅行的朋友,三年的时间他徒过步,搭过车,逃过票,走遍了国内大小景点,也曾去过几个国家。提起旅行与某某景点,他可以讲出一大堆攻略一大堆见闻。
可说完这些之后,总会加上一句:没意思,什么都没意思,看完这么多景点觉得全天下的景点都一样。
而另一个喜欢旅行的朋友,在我离开西藏前征询游玩建议时,她告诉我,风景有时没法比较,有的风景再美,也比不过你心中的经历和记忆。别人说都是别人的,你觉得不错就好了。
所以你看,其实无关风景,在于心态,和那时心情。
有的人看遍千山万水回来觉得什么都没意思,而有的人看遍风景归来却更懂得欣赏和珍惜美。
➤ ➤ ➤ ➤ ➤
一场好的旅行,应该能改变你的看法,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应该要扩展视野、消除偏见。而不仅仅是增加你吹牛的谈资,自以为看透一切的向别人说“都没什么了不起”。
经常说着看透一切、没意思的人,往往不是大彻大悟,而是见少识浅。
留点风景别看透。你的眼中也该有不一样的风景。
你可以有审美疲劳,但千万别麻木。
别低级到被某些大爷大妈感染,看完之后只叽里咕噜的抱怨这抱怨那,传递负能量。坏心情哪里都找得到,你无需不远千里跑这里来增加负能量。
放下你的渊博,放下你的自以为是,怀着敬畏之心,去体验不同,去了解未知,消除因为不了解带来的偏见,减少因为无知带来的猜疑。
最后,变得谦逊而包容。
一个人越有见识,就越有谦逊的姿态和包容的心胸。
➤ ➤ ➤ ➤ ➤ ➤
有人说,很多人一生追求的无非就这三件事情:
去一个嘴上讲烂了的地方,
做一件老了能给孙子吹牛逼的事,
交一群死时能鼓盆而歌的狐朋狗友。
所以,即使关于西藏的各种已经被讲烂了,即使你已经听出了耳茧,即使网上搜的到一堆烂大街的照片,我也还是想讲讲我眼中的西藏。
某种程度上,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看得到什么样的风景。
别轻易相信别人说的,包括我的。
去经历,去看,去听,去怀疑,去希望和梦想,卷起袖子,背上行囊。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另:看到下面那个❤了么
别只点头啊,点一下❤
你的鼓励是我坚持的动力(* ̄3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