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 读书· 推文汇总墨海简书伯乐推文汇总
同为凡人,同在生活的重锤之下——读王小波

同为凡人,同在生活的重锤之下——读王小波

作者: 巷小酒 | 来源:发表于2024-01-17 20:49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 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公众号,ID:醉风筝,文责自负。

    01

    如果让我描写蔬菜不鲜嫩,我只能想到“蔫巴”、“咬不动”、“嚼不烂”之类的词。绞尽脑汁苦想,也只能写出“像杂草一样难以下咽”这样苍白的句子。

    来看看王小波如何写菠菜的“老”:

    “买回来一捆菠菜,立起来比我还高好多,只能用来喂兔子,不能喂鸡,因为会把鸡噎死。我姥姥说:从来没见过这么老的菠菜!后来她动了一阵脑筋,想从菠菜里提取纤维来纳鞋底子,但是没有成功。”

    寥寥几笔,没用任何修辞手法,一捆又高又硬又老的菠菜活生生戳在了我们面前。

    游历过欧洲、有点学问且才气十足的王小波,其思想是自由的。

    最可贵的是,他看待一切事物都以平等视角,从来不说教。他总是讲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顺便把观点给讲了,而且讲出的道理往往引人细细品咂,而不是让人囫囵吞下。

    在《我的精神家园》中,王小波写了他小时候的一段经历。当时他十三岁,父亲有一大柜子上了锁的书。为了看书,王小波的哥哥说服王小波去书柜中偷书,理由是他小,身体单薄,如果被逮着,爸爸不好意思揍他。

    而事实是,王小波的爸爸并不是绅士派,因此身体不如脑子灵活的王小波经常有挨揍的机会。对这件事,王小波虽然认为是吃了点亏,但也从此打开了他的精神家园(书的世界),所以他一点也不后悔。

    王小波写到:“我时常回到童年,用一片童心来思考问题,很多烦难的问题就变得易解。”

    我们的多数困扰都源于俗念!如果事事总以成人社会的吃亏占便宜标准来衡量,何来轻松愉悦?

    纯真无邪,不计得失,世事顿时澄澈很多!

    王小波认为:“千万丈的大厦总要有片奠基石,最初的爱好无可替代。”他仅仅用挨了几顿揍的代价就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奠基石,幸甚至哉!

    也许正因此,本来学理科的王小波辞掉北大教书的职位,毅然开始了自由撰稿人的生涯。

    也许正因学的是理科,王小波的文字少了文人的酸腐,也不受正统文人的束缚,从而自带一种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人气儿”,用高大上的话说是,“闪着灵魂的光辉”。

    02

    当王小波最看重的作品《黄金时代》出版后,很多人说这本书的格调不高,理由是书中涉及到很多“伟大友谊”的描写。

    只能说,看不懂的人看到的是黄,是男女之间的那点事儿,看懂的人看到的是青春的萌动和张扬,是生命的自由和美好,以及在时代压制下的抗争和无奈。

    《黄金时代》写的是年轻的勇猛和脆弱,是特殊时代下年轻人的悲哀、扭曲以及挣扎。如果不是屁股坐得不正或者心思浅薄或者故意使坏,怎么会不认可《黄金时代》的经典呢?

    就像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不少酸溜溜的声音说他的作品是迎合西方文化,给外国人递刀子一样,虽然攻陷者是不同的一批人,不过都有同样的心思——妒忌、阴暗、小家子气。

    任何创作者,关注人的命运和遭际,难道不是创作者的天职吗?

    莫言说过:“作家应该关注的,始终都是人的命运和遭际,自己在动荡社会中人类感情的变异和人类理性的迷失。”

    任何时代,生而为人,尤其是年轻人,对青春活力、自由奔放的向往难道不是天经地义吗?

    如果你未曾燃烧过青春,那么你如何面对漫长的人生?

    如果在《黄金时代》中只看到了男女之间的那点事,真的就错过了太多精彩。就像王小波自己说的,他从来不会为了写“伟大友谊”而写“伟大友谊”,而是根据情节需要。

    军代表让王二写检讨材料,不是要求他检讨自己错在哪里,而是要求把整个过程写出来,写得不够详细还不行,他想看的是王二和清扬两人的“接触”细节,其实是戴着虚伪的面具窥探年轻人的隐私。

    他自己是把老骨头,就想用权力剥夺年轻人的快乐,压制年轻人的想法,这不是变态是什么?

    王小波写了很多普通人难以启齿的事情,痔疮、逃跑、爬墙、使坏,他并不是展示人生的龌龊和肮脏,相反他的文字中字字透着自由的氧气,闪着纯净的光芒。

    他以诙谐幽默、插科打诨的方式,在嬉笑打闹中、在躲躲藏藏中,将那些腐朽的、酸臭的、人性中阴暗的东西挨个击得粉碎。

    王小波书中的主人公多数都不求上进,不是世俗标准上的上进青年,而是疯疯癫癫、嬉皮赖脸、糗事不断,然而从每个主人公的音容笑貌中,总可以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

    王小波写的是不起眼小人物的悲欢,他用黑色幽默消解悲哀中的沉重,用轻描淡写冲淡愤怒中的底色。他从来不浓墨重彩地去表达同情,甚至不追求与任何人共情,而是在“举轻若重”、“举重若轻”中诠释一种涵括众生的情感——悲悯。

    你,我,万千个你我。同为凡人,同在生活的重锤之下,谁又比谁更优越呢!

    03

    突发奇想,如果王小波和鲁迅生在同时代,他们会成为朋友吗?

    两个人都抱持丁克思想(鲁迅和许广平的儿子是个意外)。

    两个人都追求自由纯粹的爱情。鲁迅冲破旧社会的层层藩篱,顶住巨大压力,毅然选择了许广平;王小波给李银河的那些甜味情话,是多少年轻人的青春之声。

    两个人都对人性的虚伪、冷漠和劣根性看得透彻见底。

    鲁迅观察看客(吃瓜群众)的眼神冷峻、犀利,写祥林嫂的遭遇给鲁镇各色人等带来一场吃瓜盛宴:男人听了祥林嫂的故事敛了笑容没趣的走开(装深沉);女人改换鄙薄的神气,陪出许多眼泪(同情心泛滥);老女人则不辞辛苦,专程跑来听祥林嫂亲自讲述,陪同主人公一起流下早早蓄积在眼角的眼泪,然后“满足的去了”(闲得)。

    鲁迅把男人、女人、老女人各色吃瓜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既展现出人性中天然具有的同情和怜悯,也揭示了这群人露骨的看客心态。

    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呢?它带着猎奇,掺杂着善良,满含冷漠,且闪烁着俯视的绿光。毋庸置疑,看客们同情的眼泪是真情流露,冷漠的表情也丝毫没有掺假,而那见缝插针的优越感,也真实存在。人性就是这么复杂!

    王小波在《革命时期的爱情》中写人的冷漠与鲁迅有异曲同工之妙:

    “小时候我去逮蜻蜓,把逮到的蜻蜓放到铁纱窗做的笼子里放着,然后再逐一把它们捉出来电死。没被电到的蜻蜓都对正在死去的蜻蜓漠然视之。因此我想到,可能蜻蜓要到电流从身上通过时,才知道中了头彩,如梦方醒吧。”

    王小波不像鲁迅那样用手术刀将人性进行精准地切割,而是通过一些小故事、小发现、小细节,在轻轻松松的氛围中展现人性的各个层面。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鲁迅的《狂人日记》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他对自己所属时代的宣战,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是他对那个时代的讽刺,只不过,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是硬怼;王小波嬉皮笑脸揭人皮(揭虚伪的皮、阴暗的皮、丑陋的皮),是软磨。

    鲁迅是铮铮铁骨的控诉和怒骂,王小波是婉转嘻哈式揭疤和暗讽。

    试想两个人见面时的情景,小个子鲁迅翘着小胡子一脸微笑,伸出友好的手说:你好哇,小波。

    大个子王小波也伸出双手,腼腆一笑:你好,迅哥儿。

    两人会成为挚交,成为惺惺相惜的至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同为凡人,同在生活的重锤之下——读王小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gzl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