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你一定猜不到(一)
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你一定猜不到(二)
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你一定猜不到(三)
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你一定猜不到(四)
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你一定猜不到(六)-完结
【33】
第五件事,遭魏相公叔陷害。几年后,田文去世,魏武侯还是没有任用吴起,而是启用了一个叫公叔的为相。这个公叔并不是后来举荐商鞅的那个公叔痤,他和田文一样,能力一般,相业平平,同样的来历不明,他也在这儿闪了一下后面就再也没出现过。
这个公叔深得魏武侯信任,娶了魏国公主为妻,地位尊贵,但心里却十分忌惮吴起,怕吴起说不定哪一天再来与他争相位,遂和仆人定了一个陷害吴起的阴谋。
【34】
仆人献计说:“吴起是不难赶走的,吴起为人有骨气而又喜好名誉、声望。您可找机会先对武侯说:‘吴起是个贤能的人,而您的国土太小了,又和强大的秦国接壤,我私下担心吴起没有长期留在魏国的打算。’武侯就会说:‘那可怎么办呢?’您就趁机对武侯说:‘请用下嫁公主的办法试探他,如果吴起有长期留在魏国的心意,就一定会答应娶公主,如果没有长期留下来的心意,就一定会推辞。用这个办法能推断他的心志。’然后您找个机会请吴起一道回家,故意让公主发怒而当面鄙视您,吴起见公主这样蔑视您,那就一定不会娶公主了。”
于是,当吴起见到公主如此蔑视国相,果然婉言谢绝了魏武侯,引起了魏武侯的猜疑。
【35】
而据学者钱宾四考证,陷害吴起的也有可能是大夫王错,就是之前陪武侯巡视西河而被吴起面斥的那位侍臣。当然,也很有可能是这二人合谋陷害吴起,公叔是为了自己的相位宝座,而王错是为了发泄被斥责的恶气。这位侍臣王错也确实是个小人,在魏武侯死后,魏武侯的两个儿子因争位而导致魏国内乱,王错一看情势不对,转身叛逃到韩国,向韩国国君建议乘机攻取魏国。
【36】
公叔是驸马身份,再根据魏武侯一贯任人唯亲的政策来推测,公叔很有可能是魏国的贵族出身,这个公叔和后来的贵族公叔痤牢牢占据着相位之职,多年执掌魏国权柄。公叔为了相位排挤走吴起,公叔痤同样为了相位直到临终才举荐商鞅,吴起和商鞅分别是战国初期和中期都可以翻天覆地的大才,魏国流失了这两位天才巨子,标志着魏国没落的开始,从此霸业之路渐行渐远。
【37】
谗言不过是最后一根稻草,吴起感到魏国庙堂对自己彻底失去了信任,遂愤然辞官,离开了魏国。
月明多被云妨,以盖世奇功而落入小人的龌蹉阴谋,这似乎是吴起一生的宿命。
【38】
临行前,吴起再次回望西河,驻足良久,陷入沉思。往事逐渐涌上心头,吴起开始回忆起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魏文侯,一手创立的精锐之师魏武卒,与天下诸侯的百战生涯,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的赫赫功绩,过往点点滴滴,无不历历在目。吴起凝视着眼前的滔滔逝水,却无法冲走心中的纠葛,思之不禁老泪纵横,泣下沾襟。
【39】
后世南朝文人丘迟在写给陈伯之的一封劝降信中这样写到: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
【40】
吴起的仆人感到很奇怪,便问到:“ 我私下观察您的志向,舍弃天下不过像扔掉鞋子一样,如今离开西河,您却流泪,这是为什么啊?“
吴起拭去眼泪回答道:“你不知道,如果国君能真诚的信任我,使我尽自己所能,一定可以灭掉秦国,凭着西河就可以帮助国君成就王业。如今国君听信了小人的谗言,而不信任我,西河被秦国攻取的日子不远了,魏国从此要削弱了。”
几十年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势大盛,一举夺取河西形胜之地,自此,西河永归秦人所有。
【41】
五,在楚
吴起挥别西河,以暮年之身再次踏上征程,一路策马南行,来到了横跨江汉平原的荆楚大地,在这片土地上,他将迎来人生中的最后一次辉煌。
古老的楚王国是个大国,然而也是个积弱之国。楚庄王时期的楚国也曾称霸一时,但时过境迁,自从被伍子胥攻陷国都郢之后,楚国国势日益不振,社会动荡不安,前任国君楚声王甚至不明不白地为“盗”所杀。
【42】
此时在位的国君为楚悼王熊疑,楚悼王是一个很有抱负的君主,他十分仰慕先祖楚庄王的风采,渴望自己有一天能重振雄风,振兴楚国,问鼎中原。
当时楚国的情况是 “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以屈、景、昭三家为首的贵族们,势力庞大,把持要职,掌控着国家的大量资源,他们擅于欺压百姓,却无良策抵御外侮。
【43】
国贫思良相,楚悼王对吴起的到来欣喜若狂,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史记》载:“楚悼王素闻起贤”。
于是楚悼王先让吴起去镇守宛地,以防备秦韩。吴起小试牛刀,自是干得极为出色,一年后被调往楚国国都郢,楚悼王正式任命吴起为令尹。
【44】
令尹是楚国的最高官衔,总览军政大权于一身,历来由楚国贵族担任。吴起以客卿之身而能担任令尹之职,一方面可以看出楚悼王力排众议的不凡勇气和眼光,另一方面这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特有的现象,诸侯相争,急需人才,所以这些身具大才的士人往往能够“朝为布衣,夕为卿相“。
“不为卿相,不复入卫”,吴起年少时的夙愿得以成真。
【45】
楚悼王与吴起是一类人,他们有理想、有抱负,并不安于荣华富贵,他们渴求的是建功立业,名留青史。
面对楚国内忧外患的现状,楚悼王和吴起决定实施变法,从根本上扭转楚国积弱的国势。
战国时期是一个变法求存求强的年代,各国变法运动此起彼伏,前有李悝在魏国变法,后有商鞅在秦国变法、申不害在韩国变法,此时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也是战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章。
【46】
变法必然会触动大量贵族们的既得利益,所以变法越是深入,便越是艰难。楚国是战国七雄中君权最弱的,贵族的权势非常大,要在楚国深入实施变法,其艰难程度更是不言而喻。
历史上大凡改革者都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变法越是激烈,作为变法者本身,往往便死得越惨。但政治家吴起,身上有的正是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
【47】
吴起此时已经年逾花甲,剩下的岁月已然不多,他要用最短的时间,打造一个强大的楚国。在楚悼王的鼎力支持下,壮心不已的吴起开始了他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废除世卿世禄制。贵族们靠先代祖辈立功挣的爵位和俸禄,到了子孙三代的时候便被收回,这些爵位和俸禄被重新用来奖励当代立功的人,大大激发了非贵族阶层人才的积极性。
第二,整顿吏治。楚国的政治腐败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大臣太重,封君太重”, 就是大臣和封君太多。吴起“捐不急之官”,大量裁汰这些官员,废除他们的特权,使得国家可掌控的资源提升,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三,奖励耕战。战国时代,一个国家的强大,最重要的就是粮食和士兵,吴起奖励耕战之士,调动了农民和士兵的积极性,兵精粮足,使得楚国的军事实力大大增强。
第四,开辟土地。楚国“地方五千里”,有着诸侯国中最为辽阔的疆域,不缺土地,只缺百姓。吴起自有办法,“贵人往实广虚之地“,他把那些被没收了爵位和俸禄的贵族赶到边远蛮荒之地,开发边疆。于是这些贵族子弟,拜吴起所赐,沿着楚人先祖的足迹,伛偻提携,络绎不绝,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开发边疆使粮食产量增加,也使国家进一步变得富裕。
【48】
吴起的变法卓有成效,几年后,一个强大的新楚国横空出世。
据《史记》载: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
公元前381年,吴起更是带兵救赵一直打到黄河边上,这是自楚庄王问鼎中原以来,楚国人再次实现”饮马黄河“的梦想。
吴起变法的广度、力度相当大,这些举措和后来的商鞅变法十分相象,如果楚国的变法能够一直持续下去的话,楚国是有机会成为战国中期最强大的国家的。
然而好景不长,变法不到三年,楚悼王溘然长逝。在中国特有的政治制度下,往往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失去了楚悼王的支持和保护,吴起的变法事业不得不就此夭折,而且本人也性命堪忧。
【未完待续】
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你一定猜不到(一)
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你一定猜不到(二)
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你一定猜不到(三)
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你一定猜不到(四)
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你一定猜不到(六)-完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