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今日看点人物古代文化
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你一定猜不到(二)

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你一定猜不到(二)

作者: 效率星球 | 来源:发表于2016-11-26 10:10 被阅读332次

    前一篇,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你一定猜不到(一)
    后一篇,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你一定猜不到(三)

    三,在鲁

    【04】

    离家途中,吴起常常思考:自己天资过人,才华横溢,可为什么一直“游仕不遂”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吴起渐渐想明白,一是自己学问尚有不足,二是没有合适的人引荐,他需要一个更大的平台来提升自己。

    风华之邦鲁国与卫相邻,是儒家发源地,也是当时中原文化教育中心。此时曾申、公仪休、子思等几位大儒,均在鲁国招徒授学,儒家学说一时名声在外,有“当世显学”之称,吴起遂慕名前往鲁国,拜入儒家门下求学。《史记》记载吴起“尝学于曾子”,但根据钱穆先生的《先秦诸子系年》考辨,此时孔子的弟子曾子已去世多年,吴起应该是拜曾子的儿子曾申为师。

    【05】

    鲁国求学

    鲁国浓厚的学术气息,极佳的儒学气氛,使吴起学习和掌握了大量儒家经典,打下了良好的儒学基础,纵观吴起一生军政生涯,无不深深烙着儒家印记,在郭沫若看来,”要他才算得是一位真正的儒家的代表“。

    又据《史记》载,鲁人流言接着说道:“起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也就是说吴起在曾申门下求学不久,便传来母亲去世的消息,吴起却并未归家临丧。关于吴起的史料实在太少,史书上的只言片语让我们无法得知真相,只能略加猜测。

    是吴起天性凉薄?还是因为他真的杀了人而怕仇家报复?或者是他不想回家守孝三年从而中断学业?亦或是他因为曾经立下誓言而功业未竞无颜回去?还或者是其他什么原因?

    【06】

    儒家素来号称“以孝治天下”,一代大儒曾申知道此事后,对这个叛逆的学生深为鄙薄,立刻将吴起赶出了学馆,并与他断绝了师生关系,但吴起终将是他最杰出的的弟子,功垂竹帛,名留千古。

    至此,吴起得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二个千古恶名:“母丧不临”。

    【07】

    吴起再次感到社会对他深深的恶意,再次失意愤懑、面临抉择。如今父母双亡,无家可归,在外更为师不容,功名之路,道阻且长,茫茫大地,何去何从?

    在被逐出师门的几年里,吴起不断反思,并逐渐意识到儒学“迂阔而远于事情”的一面,也深刻察觉到儒家学说的不切实际。在这个列强纷争的时代,仁义礼智不能强国,儒家学说不是建功立业之道,吴起审时度势,转而修习功业之学,遂“改学兵法,以事鲁君“。

    改学兵法

    【08】

    吴起学兵法师承何人,史料未见任何记载,多半是自学成才。当时鲁国儒家人才一大把,兵家人才却是稀缺人才,这样吴起便有了自己的优势,他终于以兵家的身份步入仕途,在鲁穆公手下任职。

    几年后,齐国发兵攻鲁,鲁国的军事实力远不如齐国,一将难求。鲁穆公便想任用精通军事的吴起为将,然而却遭到鲁国一班大臣的质疑,大臣们的理由很简单:吴起的妻子是齐国女子,若立吴起为将,他会不会出卖鲁国,转而投靠齐国?

    【09】

    《史记》接着记载:“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示不与齐也。“也就是说吴起为了成就功名,便杀掉妻子,以表明自己的心志。司马迁的说法再次令人怀疑,这段说辞与鲁人中伤吴起的流言一脉相承,何其相像。学者孙皓晖推断为吴起妻子深感自己连累夫君,遂羞愤自杀,柏杨则认为:“杀妻求将,从稍后再没有人抓这个小辫子,可证明只不过是政客们所使用的一种斗臭手段。”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仍然不得而知。

    至此,吴起得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三个千古恶名:“杀妻求将”。

    【10】

    《史记》里面的记载有很多是传说,但这些传说往往包含着某些真实的内涵,吴起功名心太重,社会便对他进行反弹,他越是“尚功名“,社会对他反弹地就越是厉害,这些传说实际上就是社会对他的强烈反弹,吴起面临的便是这种情形。

    总之,此时吴起的妻子死了,鲁穆公遂任命吴起为将,以拒齐军。

    啼声初试,峥嵘乍露,吴起大破齐军。

    大破齐军

    【11】

    这次战役的具体细节已无法考证,从史料的只言片语推断,应该是场规模较小的战斗。但这场胜利对吴起而言意义十分重大,初出茅庐第一战,扫除了多年的积郁之气,也打出了闻达于诸侯的名声。吴起开始以一名优秀的军事将领身份进入了别国有识之士的视野。据学者孙开泰考证,两年后吴起再次为鲁将胜齐,按此推论,吴起在鲁穆公手下至少待了三年左右。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吴起两次大破齐军,功不可没,等待他的却不是升迁和褒奖,而是鲁国一班大臣的猜忌和诋毁。吴起很快便被流言淹没,他得到的三个千古恶名,均出自此时鲁人之口。

    【12】

    这班腐儒们陷害吴起很有自己的特色,他们不靠阴谋诡计,他们拿最擅长的道德品质来说事。于是他们开始杜撰并分析:吴起诛邻止谤、杀妻求将,是为不仁,母丧不临,是为不孝,如此不仁不孝、大逆不道之人,我们礼仪之邦鲁国自然不能启用。

    仅有诋毁还不够,这班腐儒接着分析,以他们的智商看来,至少还有两个理由必须辞退吴起:

    【13】

    第一个理由,鲁国是个小国,现在有了战胜的名声,恐怕别的国家要图谋我们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

    第二个理由,鲁国和卫国是兄弟之邦,我们启用吴起,便是抛弃了卫国!(“鲁、卫,兄弟之国也,君用起,则是弃卫!”)

    这听起来似乎荒诞、可笑,但如果我们站在深受儒家学说浸润的鲁国君臣的角度来思考,也就不那么奇怪了。鲁国上下大力倡导儒家文化,推崇仁义礼智,儒家学说是鲁国的基本治国方针,鲁穆公更是隆重礼拜孔子之孙子思,以国事相咨询。鲁国作为一个老牌姬姓诸侯国,政治上的活力逐渐丧失,而儒家学说又非王霸之道,它缺少锐意进取的一面,各方面原因使鲁国政治越来越趋于消极保守。太过锋芒的吴起与鲁国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这就注定他不可能在鲁国长久待下去,鲁国大臣对吴起的诋毁、攻讦,既有贵族们的妒忌在内,也有因政治理念不同而引发的分歧所致。

    【14】

    历史上受谗的例子有很多,精通官场之道的人往往能轻易化解掉这些中伤,秉性孤傲的吴起却对此无能为力,“吴起的遭遇,正是封建社会中,一个心直口快,胸无城府,却既有能力,而又正直的知识分子的悲剧。”(柏杨《柏杨曰》)

    于是,“鲁君疑之,谢吴起。”

    【15】

    吴起愤懑离去,他恃才傲物,锋芒毕露,与官场不和,与社会不和,他这一生将会一次次面临受挫,品尝愤懑。但吴起的天性决定了他永不会沉沦,只会愈挫愈勇。此次受挫,又何尝不是命运的转机呢?他那不世出的军事才华,需要一个更大的舞台来发挥,这个舞台便是战国初年最先崛起的魏国。

    吴起在鲁国除了收获累累恶名外,还有两次胜齐所带来的将才初露、声名初显,因此他对魏国之行充满信心。此番入魏,从吴起的人生大象上来看,便似蛟龙入海,鹰击长空。

    前一篇,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你一定猜不到(一)
    后一篇,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你一定猜不到(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你一定猜不到(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aow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