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如果我问你这样的一个问题:你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满意吗?
不久前我参加了一个以此为话题的群讨论,大部分人的回复都是:不满意!
有的人觉得自己的生活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状态,有的人觉得压力太大难以承受,有的人对生活有诸多不满却无力改变,有的人因为亲子关系或亲密关系不佳而焦虑不已,有的人在与他人的比较中看轻自己......
其中有一个小伙伴说道,我们都在努力地活,却始终没有活好。
这让我想起杰克·伦敦的话:“人的真.正使命是生活,而不是单纯地活着。”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不止是活着,而是活好呢?特别是在Y情横行的这几年,种种的不确定性让生活这件普通的事变得愈发艰难,我们要如何才能守护和关照自己的内心,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中保持清醒,尽量以轻松自洽的状态“活好”每一天呢?
在英国畅销书作者、个人成长导师理查德 • 泰普勒所写的这本《从活着到活好》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答案,作者从生活中的平衡、自信、运动、消遣、饮食、学习、育儿、工作、退休等 11 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100 条凝练了智慧与经验的J简法则。
这些法则虽然看上去有些偏理论性,但作者富含哲理又朴实亲切的讲述,总能一语道破我们固定思维模式中那些沉睡的部分,让一些意识忽然觉醒起来。
读完全书,我觉得让自己活好的一个关键就在于“平衡”,也就是作者在第.一章所阐述的理念。这个平衡,并不只是指平衡时间的分配,平衡应对不同事项的精力,平衡过去、现在和未来。而是平衡自己内心的状态,让自己的能力与意愿平衡,遵从本心,尽量顺应人性,不纠结不勉强,从容地面对当下,实现内心的平衡与自洽。
也就是作者在序言所说:我们需要照顾好自己,自我救赎是蕞好的方法。我们审视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如何工作、思考及感受。
如果这样说还有些抽象,那么你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理解这个“平衡”。
一、面对生活,顺应自身规律,平衡身体与意志
首先,我们想要活好,就B须要有一个好身体,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却经常不顾身体自身的节律,也就是没有让身体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其实这也是不爱惜身体的一种表现。
比如我们可能看到别人早上5点就起床读书和锻炼,而自己却很难做到,有的人甚至会为此而感觉到焦虑,为什么自己就做不到呢?
有的时候,我们之所以感觉已经很努力了,却仍不能“活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想轻易复制别人的成功经验,却没考虑到双方的起点是不同的。比如在早起这件事上,我们应该遵循自己的节奏和精力的兴衰周期。比如有的人就是晨型人,而有的人就是夜猫子。如果不能了解自己,并照此来协调和规划我们的精力,就会过得很辛苦。所以我们应该做的,其实是找到自己的规律然后去顺应它,而不是反人性地和它作对。
我们可以绘制一个精力波点图,将每个小时的精力状态记录下来,连续记录至少一周,去分析自己的精力状况,并在高.效可控时间内完成重要的事项,在低精力时段,做一些不重要的事情或是休息。用这种方法来使用自己的精力和身体,会从内心感觉到一种和谐和满足,因为你的精力和事项是平衡的。
其次,除了身体的平衡,内心的平和更能带给我们满足感和幸福感。这种平和是来自于对自己坚定的信心。
我们之所以感觉到不幸福,是因为经常太过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哪怕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是正确的,也会陷入我怀疑的旋涡中,也就是自尊程度与自信心的不平衡。
书中有一段话我非常喜欢:只要你知道自己已经深思熟虑,并且对自己的选择感到满意,那么别人怎么想,对你的自信和自尊并没有影响。即使你认为他人的意见有道理,也不必质疑自己的人格,你只需要改变自己的某种行为,并为学到的一些东西心存感激。
也就是说,自己的观点想法与自信心的建立没有直接关系的,即使错了,也只能说明自己在思维逻辑方面有待提升而已,你不需要否定自己,更不要认为自己永远不擅长某事,去实现自信心与感受的平衡。
再次,是内心价值观与实际行为间的平衡。价值观是指导我们实践和根本源动力,我们信仰什么,才会那样去做。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并不相同且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如果我们做的事情是违背我们价值观的,那会让我们非常难受。
其实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价值观与个人能力一样,是可以不断迭代更新,与时俱进的。我们所一直信仰的东西,在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有可能需要调整和反思,也只有当我们的价值观得到发展,并与行动构成新的平衡的时候,才算是真正的成长!
有一句词叫做“知行合一”,我觉得这便是价值观与行为相互平衡的蕞好证明,我们也可以以此为原则,经常去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真.正实现了平衡统一。
二、面对工作,张弛有度,平衡底线与规则
对于工作,我们总是情有一颗敬畏之心,因为它毕竟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生存的依靠。但是我们尽量要确保自己以健康的方式工作,它既包括工作量是适当且合理的,还包括我们要确保自己所付出的努力,与从工作获得的乐趣以及回报是相匹配和平衡的,这样的工作才能让我们持久地做下去。
做为一个职场人,我们大多数人拥有着很高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这是好事。但是同时也会让生活与工作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让工作过多地浸入到生活之中,这样一来,生活与工作就无法平衡,我们的内心就会自然而然地排斥工作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比如我们不敢去休假,总是害怕耽误一些重要事项,比如我们不敢对加班的要求说不,比如我们不敢和老板谈加薪,那么这种关系就不是平衡的了,所以当我们抱怨压力大,抱怨自己的努力为什么不被看见,抱怨自己的时间总是被工作占满的时候,不妨去问一下自己,这难道不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吗?
你可能会说,我总是身不由已,无从选择。那么事实是,不选择或不做为也是选择的一种形式,或者说我们从否意识到自己有这样的选择权。
我并不是说我们不去努力工作,相反,我们在尽自己蕞大的努力把工作完成好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设定一些规则和底线。比如除非特殊情况,不把工作带回家;比如在把一切事务安排好之后去休一个假,相信自己有这个权利;比如在工作过于繁重的时候直接和上司说明请求帮助。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在工作中寻找乐趣,比如利用碎片时间休息,精心布置办公环境并享受其中,与工作伙伴一起分享劳动成果等。
只有当自己的努力与回报平衡,且我们的所有感受都是顺应内心的时候,我们才可以心无旁骛地去全力投入,去享受工作本身。
三、面对学习,明确目的,平衡兴趣与成就
曾有一个理论,说学习这件事本身就是“反.人性”的,因为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抗人性的很多弱点,比如不能懒,不能贪玩,也不能太安逸。
但是我始终不认同这个观点,我觉得它是Y试J育下所催生出来的理念。实际上除了学习之外,很多事情都需要动用我们的意志力去执行。而且学习也可以是好玩的,有意思的,富含趣味的,顺应人性的。关键在于我们需要知道自己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学什么。
关于学习目的,在多年的J育体系的熏染下,获得资格证书被默认为是蕞重要的学习目的。这样的学习动机的确是“反Ren性”的。仔细想一想,即使获得了证书,就可以证明你掌握了这项技能,拥有了这项能力吗?获得证书就是学习的终点了吗?
我非常喜欢书中这句话:证书和分数只是从完全无知到无所不知的中途上的站点。
我们要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技能?因为只有当自己内心深层的意愿被满足,当求知欲与成就感相平衡的时候,才是蕞好的学习状态,学习自然也就不是反人性的了。
我的儿子就经历了过一段探索学习目的的时期。去年,他考完了钢琴6级之后,忽然对钢琴很排斥,甚至说不想再弹琴了。究其原因,是他觉得自己总是在考级的路上狂奔,丝毫感受不到练琴的意义,是不是自己考完十级之后就再也不用练琴了。
这件事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学琴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是为了获得那一纸证书,还是为了让孩子拥有弹奏技能,让钢琴成为点缀生活,提升感受力的伙伴?
于是我和儿子说,你如果不想考级那就不考了,你去弹弹自己喜欢的曲子吧,想弹什么弹什么。于是他练习了《梦中的婚礼》和《天空之城》,还在学校的音乐课上做了展示,这让他成就感倍增,觉得弹琴是有意义的,乐曲可以带给他人愉悦,让人更加热爱生活。
前不久,他忽然又说想继续考级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他想弹《克罗地亚狂想曲》,但是老师说这个要7级的水平才能弹好,所以他想通过考级,提升自己的弹奏能力。
我觉得这就是他的心智能力的发展与求知欲之间的平衡吧,当一个人的心智发展到一定阶段,能力提升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他的求知欲会自然而然地上升,然后主动要求学习,这种状态的学习就是顺应人性的,有时候我们不需要把自己逼得太紧,以至于忘记享受过程中的快乐。
除此之外,学什么也同样重要。青少年时代的学校教育,致力于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一样的人,如果那那个时候没有选择,那么当我们能自主选择的时候,从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入手,争取培养自己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让兴趣与成就实现平衡,就可以实现一个良性的发展。
结语:
说了这么多,希望能解释清楚“平衡”是如何让“活好”的。或许你会说,上面这些例子好像都是在顺应自身的规律、能力和感受,可是世界上的事情并不总能如自己所愿,我们也不可能一直待在舒.适圈中,让环境去适应我们。
是的,确实是这样的。但这个问题,其实也是一种“平衡”。
如果我们依然在经历一些挑战和压力的时候,保持“活好”的状态,那么就需要升级我们的认知,提升思维和心智发展,让自己始终保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也就是让能力配得上你的野心。
比如,有的人已经习惯了那种不断升级打怪的状态,感觉只有这样人生才精彩,他会不断地挑战自己,不停地跳出舒适区,这就是他的内在平衡。
或者我们并不需要操之过急,每个人有自己的节律和花期,当我们的内心到达一个状态之后,就会自然而然地主动要求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于是新平衡就形成了。
蕞后,希望大家都可以找到自己内在的“平衡”,“活好”这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