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0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原文解读:
孔子说:“可以和他一同学习的人,未必可以和他走共同的道路;可以和他走共同的道路,未必可以和他事事依礼而行;可以和他事事依礼而行,未必可以和他一起变通灵活处事。”
个人感悟:
在人生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人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在每个人生阶段里,每个人都要与人交往,过着社会性的生活。
在少儿求学时期,要与小伙伴们共同学习,这是“同学”的关系;进入青年阶段,就会寻找有着相同爱好与目标的朋友,一同探讨学问,这些朋友便是“同道”之人。
但是,学道求仁的路是艰难曲折的,有的人放弃了,有的人坚持下来,那些能坚持下来的便是修道者的“同志”。
即便是笃志求仁的同志,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仍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这便是“权”,即便是再志趣相投的同志,也会有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所以,几乎不可能做到“同权”。
不难看出,人生的道路上,能相随相伴的人会越来越少。
小时候能与我们一块玩耍的“同学”最多;年龄稍长,能玩到一起的朋友要比小时候的玩伴少得多;青壮年时期,能找到一两个志同道合的“同志”就不错了;在拼事业的过程中,几乎找不到什么事都能想到一起的人。
人生相伴者越来越少,人不可避免地走向孤独。
大家虽然可以在一起学习,但却未必会朝着同一个志向而努力。既然大家的志向各异,无论如何都是无法走到一起的。
管宁和华歆本是同窗好友,经常在一起读书学习,但是他们两人一个是真心为学,而另一个却是为了功名利禄。
两人虽是共学,但不适道。后来,管宁成了一名德高望重的学者,而华歆则踏上了仕途。
管宁与华歆属于“同学不同道”,孔子所言的“立”,就是指同道者。
同学之中,都有正确的人生观,但能够一直坚持下去的人又有多少呢?
“权”,指的是通权达变。但是,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必然也会有差异。
比如,荀子和孟子,都是道德高深的儒学大师,但是,二人学术观点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在修德、齐家、治国等思想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孟子与荀子,便是“可与立,未可与权”者。
而要建功立业,最终就需要“同权”,有着学识见解,有着共同的志向,有着坚定不移的意志,固然能够有许多共同语言,但是,如果不能“同权”,也无法成事。
宋朝的王安石和司马光,他们都致力于宋朝的富强,但两人的思路大相径庭,为共同目标所作出的努力,反而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动荡。
因此,要秉持相同的观点,执行相同的改革路线,方能获取最终的成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