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治长篇第五」7
【原文】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译文】
孔子说:“如果我的仁道主张行不通,就乘木排到海外。能跟随我的,大概就是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啊,你在勇敢方面超过我。可惜我们没处去弄造桴的材料啊。”
【注释】
“道”,仁道。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仁道。
“桴”,音“浮”,编竹木浮行于水面,大者曰筏,小者曰桴。今俗称排,如木排、竹排。
“其”,也许,大概。
“由”,即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弟子,小孔子九岁。孔门十哲之一,以政事见称。子路为人伉直,好勇力。
“从”,跟随、随从。
“材”,本义为木材、木料。也有人认为“材”通“哉”或“裁”,这导致对本章的释义有较大的不同。其实本章用“材”的本义就能够解释得通。
【评析】
孔子所生活的年代,社会礼崩乐坏。虽然孔子极力推行其礼治和德政主张,但列国的为政者们为权力和利益所惑,既没有内在的自觉也没有外在的约束去施行仁政。孔子因此而不免偶感失望,遂发“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慨。
然海上风波险恶,敢“乘桴浮于海”者,非有大勇不可。孔子向知子路勇决,故谓其能从己。子路闻孔子称赏于己,自然心喜。此处通常认为是子路不理解孔子的微言,以为孔子真要带自己出海,于是很高兴。但这种解释有点过于贬低子路了。其实子路所高兴的,是老师对于自己的了解和信任,实乃人之常情。
孔子见子路真心愿意不避艰险地追随自己,也不免为之感动,遂赞子路“好勇过我”。
孔子毕竟只是偶发感慨,并非真要出海,因此便自圆道:“无所取材”。其实这里隐含了孔子更深一层的慨叹。孔子言“乘桴浮于海”,并非有心逃世,而多半是出海另觅行道之所。因此孔子言“无所取材”,乃是感叹无所凭借以行道,是更彰显行道之难矣。
【案例】“大道之行”的现实样本
《礼记·大同篇》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很多人以为《礼记》所描绘的“大同世界”,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乌托邦”。但事实上,儒家所追求的这一政治理想,在世界的某些国家已经有了雏形。丹麦,就是其中一个接近儒家理想的近乎完美的国家。而且,其大部分成就,都得自于近五六十年的发展(以下内容摘自网络)。
“童话之国”丹麦,是一个清廉之风扑面的美丽的北欧国家。它的廉政建设举世公认,腐败现象趋向于零,几近绝迹。
这是一个没有穷人,近乎完美的国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大同世界”竟在这雪地的国度里实现。
哥伦比亚大学日前发布最新一期《世界幸福报告》。报告称,在对全球156个国家进行综合评价后,丹麦荣获“世界最幸福国度”殊荣。
福利模式是丹麦幸福度的一个重要来源,不过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令人称道。丹麦奥胡斯大学经济学教授克里斯蒂表示:“丹麦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很高,这是我们拥有高幸福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因为社会的互信度很高,福利佳,人们不必争夺资源,因此犯罪率极低。
在这个国度,弱势群体与富人同样受尊重。根据2006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丹麦贫富差距为世界第二低,在发达国家是全球最低。丹麦基本上没有穷人,因为每个丹麦人,都在同样的起跑点上,这体现在丹麦的社会福利与教育两方面。
丹麦学校不选模范生,十二岁以下没有成绩单,老师与家长鼓励孩子发展天赋,不鼓励比较。公立学校从小学到大学学费全免,不但如此,读书还可以领钱。十八岁以上学生可以领生活津贴,金额多少视学生是否居住家里而定。在丹麦即使读私立学校,政府也补助75%的经费。因此,在丹麦进私立学校不是象征贵族,而是去学习特殊才能,如艺术、体育。
在丹麦职业不分贵贱,没人后悔入错行。因为职业平等,孩子也有机会了解各行各业,使得这里因为“入错行”而不快乐的人大大减少。
丹麦是崇尚终身学习的国家,尤其入冬后,人们充分利用黑暗时刻参加各类学习俱乐部。丹麦副总理为农校出身,部长中不乏高中毕业生,但通过终身学习,他们同样也可以治国。当农夫也好,当工匠也罢,这就是丹麦的价值体系。
丹麦是典型的“三高国家”——高收入、高税收、高福利,所得税率高达50-70%。这些税收被大举应用在社会福利与教育上。
根据OECD统计,丹麦的社会福利占政府支出的29%,是OECD国家中的第二高;各部门教育支出近GDP的7%,为CECD国家中的第一高。
为何丹麦人民愿意缴高额税款?为何高收入者,不想办法逃税避税呢?哥本哈根机场执行长尼尔斯听到我们的问题后哈哈大笑,他说:“缴税是一种责任。我也算是一个很有钱的人了,但我愿意缴税,因为我不想在路上看到穷人。”
这里,有钱人乐意缴税,帮助能力差的人。议员彦斯说自己每赚一百元,有六十元要缴税,但他说:“这不是财富的问题,而是立场问题。有能力的人,就应该帮助能力较差的人。”这是我们在丹麦采访时,普遍听到的声音,几乎没听到有人抱怨高税率。
这是一个“吃大锅饭”而又有竞争力的富裕国。丹麦拥有全世界最大的风力发电叶片公司、船运公司;它的生物制药、工艺与设计,闻名全球;其猪肉、培根与火腿、草地与草种等农牧产品,市场占有率居世界第一。
丹麦人非常无法容忍政府官员贪腐或享有特权。就连丹麦皇宫,也必须遵守法律并维持简朴生活。爱上网的丹麦人,随时可以上网查阅丹麦皇室主要成员的预算,包括女王、王夫、王子、王妃,明细一清二楚。
“对丹麦人而言,最有权利的人和最没有权利的人距离很小,这是一个非常平等的国家。”著名音响制造公司首席执行官苏腾邦说。我们一路采访,从未见员工帮领导倒水,所有领导都是自己动手。
多年来,丹麦在透明国际的清廉指数排行榜上常常名列第一、第二。2009年得9.3分紧追新西兰列第二,2010年同样得9.3分与新西兰并列第一,2011年得9.4分又是紧随新西兰之后列第二。丹麦的清廉是一贯的,也是整体性的,其清廉程度与不少国家相比可谓遥遥领先。那么,丹麦有怎样的“秘方”使整个国家如此清廉?
系统的教育和平等的理念
丹麦政府非常重视平等理念,以及道德、廉洁和法制教育,并通过制度设计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从而减少贫富差距,遏制贪腐。
这些教育,就是为了使道德观念、廉洁和法制意识深植国民心中。在丹麦,道德教育、廉洁教育和法制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对公务员,则更加重视廉政教育,年轻学生大学毕业初入公务员系统,培训便接二连三,以使他们明了“腐败”的界限。
同时,政府还相当重视企业人员的廉洁教育,每年都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培训企业员工,加深他们对腐败的认识,并教他们如何应对腐败环境。因此,丹麦企业都非常遵守制度和规则。
这种思维逻辑与国民公平、平等的理念息息相关。丹麦有句谚语,叫做“不要认为你有什么特殊—你和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当然,这样的价值观,源于丹麦的文化和宗教传统。裴德盛认为,丹麦没有要去腐败的理念和观念,民众都觉得,没有腐败才是正常的政治和社会现象。他甚至将之强调为丹麦的“幸运”,“在历史传统上,我们也没有腐败问题。我们的文化不相信贿赂、敲诈和腐败”。同样“幸运”的是,丹麦像其他北欧国家一样,没有经过政教合一的历史时期,教派主要是欧洲宗教改革后的基督教路德宗,旧教的特权思想和等级观念对其影响稀少,教义崇尚的是诚实可靠,不能生发非分之想、期望非分之财。
这样的理念必然催生与此相应的体制,突出地表现在财富分配上,丹麦拥有世界上最公平的收入和财产分配制度,以高额税收作为重新分配收入和财产的手段,确保社会的公平公正,并以此实现高福利。因此,丹麦的社会福利体系保证了国民都能拥有相对高的生活水准,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谋生型腐败”的可能性,也就是说,高福利大大压缩了腐败的边际收益。
当然,生活高水准得益于50多年时间里,丹麦“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丹麦统计局今年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丹麦的人均GDP高达59955美元。
系统的教育和平等的理念,再加上特有的文化和宗教传统,很大程度上有效遏制和减少了人们对金钱的欲望。也可以这么说,在这种平等的社会中,腐败很难滋生。
健康的机体和完善的制度
丹麦之所以有良好的廉政制度,就缘于其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健康。就像重视教育一样,国家同样十分重视廉政制度建设,且制度设计防微杜渐,颇有预见性。
丹麦的政治以及行政,崇尚公开透明,这是国家的一个主要原则;健全的法制,也是丹麦廉政制度的厚实基石;完善的财产申报和公开制度,也是丹麦建设清廉社会的一项制度设计;丹麦的调查官制度也独具特色。这项1955年推出的制度,旨在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保证民众免受政府部门的不公正待遇。由议会选出并直接对议会负责的调查官,专门听取公民对政府部门工作过失的意见,调查官员的舞弊事件,处理公务员的过失行为等。这一制度有效减少了官员的腐败现象。
完善的监督体系
丹麦的监督,有议会监督、政党监督、专门机构监督,还有强大的媒体监督。同时,丹麦人普遍认为反腐败不仅仅是议会、政府和司法的事,更是全社会的事,社会团体和民众都有很强的监督意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