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氏:直观性(一)

作者: 张馨28 | 来源:发表于2018-04-25 05:49 被阅读32次
    365/124

    关于直观性,苏氏在第30条中说的非常具体而清晰,咱们再回顾总结一下即可。

    第30条:培养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于思维,而直观性只有根据它刺激思维过程的程度,起着促进注意力的发展和深入的作用。物体的直观形象本身,也可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但是运用直观性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整节课地抓住学生的注意不放。在课堂上引进直观手段,倒是为了在教学的某一个阶段上使儿童摆脱形象,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真理和规律性上去。在实践中常常遇到一些出乎预料的情况,就是直观教具以其某一个细节而束缚住了儿童的注意力,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妨碍了他们去思考教师本来想引导儿童去思考的抽象真理。有一次,我带了一个水轮机的活动模型给儿童看。推动叶轮的那一股水,由于冲击飞溅而形成一片细微的水雾,经阳光一照,就映射出一道彩虹。我没有注意到彩虹,可是孩子们觉察到了。于是,他们的全副注意力都被这种有趣的、但是在当时安全是偶然的自然现象吸引住了,而没有用到我想引导他们得出的那些概括性的结论上去。这堂课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这段话是总的概括,信息量很大。看看主要有哪几点?
    运用直观性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整节课地抓住学生的注意不放。在课堂上引进直观手段,倒是为了在教学的某一个阶段上使儿童摆脱形象,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真理和规律性上去。
    也就是说,直观的目的不是为了形象,而是为了摆脱形象,朝向意义的揭示。
    这是为什么样?
    因为从概念发展的角度讲,孩子最初形成的概念不是真正的概念,而是混合概念或者复合概念(日常概念)。只有不断摆脱形象的束缚,才能形成真正的概念(科学概念),获得真正的知识。真正的概念不是一个名称,而是一种意义。

    学生最初认识一个概念的时候,常常把事物本身的性质带入到概念中来。直观的目的就在于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概念(观念或知识)的意义揭露出来。比如鱼牛图,学生最初认识“牛”的时候,会把牛的外形、大小、毛色等带到概念中来,把牛当成具体的某个事物。后来,“牛”进一步抽象,舍掉具体事物的特征,只保留了“共性”。再后来,“牛”就有它的脾性引申开去,具有了新的含义——脾气倔。再后来引申出其他的含义——牛气。这样,一步步离具体事物越来越远,但越来越接近概念的意义。

    直观教学只是手段,直观的目的是为了刺激思维,使学生发展抽象能力,而不是为了简单地吸引注意力。苏氏举了一个例子:水轮机活动模型出现的彩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没有聚焦于背后的抽象关系。这就是失败的直观。

    回忆一下,在制作ppt时,由于对直观的误解,经常会出现哪些问题?
    有不少人喜欢用漂亮的花边。而这恰恰是要不得的,除非你要让学生了解花边儿的不同。还有的老师在字体颜色上用的太杂,或弄出一个跳动的动画,根本不利于学生聚焦意义本身,这都是不理解直观性的意义造成的。
    也就是说,不是不要强烈的刺激,而是说刺激要有指向性,直观性的关键是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哪里,在哪里形成交集点?要有利于揭示形象背后的意义。
    所以,制作课件需要剔除一切冗杂信息。

    看看南明教育的课件风格:

    南明教育 南明教育简史 南明教育

    南明课件多用鲜明的对比,这有利于凸显强烈的意义。以黑色为背景,配以红黄绿白的字体和彰显事物特点的高清图片就是为了把一一凸显出来。

    但是,如果这种对比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没有将学生思维聚焦在直观揭示的意义上,就是失败的直观,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形象本身,而非意义本身。

    比如:学习“7”这个概念,老师给出了七只形态各异、五彩斑斓的蝴蝶。这样的直观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了形象本身,而不是其背后的数量关系,虽然它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不是学习的兴趣。(这样失败的案例举不胜举,图片可自行脑补)

    也就是说,直观只是手段。一定要指向直观所意欲表达的关系。如果如果学生的注意力停留于直观,没有引向直观所意欲表达的关系,那就是失败的。

    什么是意义直观?请看下图:

    刘老师对杜威《思维》的梳理

    通过这一图式,刘老师对杜威四种思维之间的逻辑关系表达得一目了然,这就是真正的直观——借住直观,直抵直观背后所意欲表达的关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苏氏:直观性(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vfe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