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回)
说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先思考一个问题:
儿童是如何学习的?认识是如何产生的?
理解了原理,才能追溯到问题的源头。
皮亚杰认为,婴儿在刚出生时,意识里是混沌未开的(就像盘古开天辟地之前那样)认识的开端,并不存在一个我和客观世界,然后我去认识客观世界。也就是说,既不存在我,也不存在客观世界,一切都在未分化之中。
在婴幼儿的前两年,是脱离自我中心状态的过程,(渐渐区分主体与客体的过程,即感知运动时期),主客体如何分离?自我意识如何产生?这都源于动作,动作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是在婴儿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借动作因而扩展,通过同化与顺应,完成人主体与客体相互适应的过程。
如果能理解这些,便可理解直观性、思维课,不论孩子以后的学习多抽象(一直到语言符号),这种经验的核心和起点仍然是动作。如果遇到困难是因为抽象,就要恢复直观性,以建构经验。
从脑科学的角度讲,学习就是给予大脑一些有益的刺激,以促进大脑的生长和智力的发育。故,直观性、思维课等等,都是刺激大脑的有效途径。
狼孩是如何形成的?
是孩子生活环境太单调,缺乏与环境交流造成的。其实狼孩遍布我们周围,只是程度不同。许多小孩愚笨并非天生,而是后天的结果,思维课在这里看起来的积极作用,讲故事,获取大自然,交流观察都是有益的刺激,大多数落后的孩子并非先天智商有问题,而是经验不足,是缺乏思维课的结果。长大后,是缺乏阅读的结果。
1.什么是思维课?
苏氏认为,所谓思维课,就是生动地、直接地感受周围事物的形象画面现象和事物,并进行逻辑分析,获取新的知识,进行思维练习,找出因果关系。
由此可见,思维课的目标很明确,第一、让词语复活起来,使词语鲜活,与活生生的形象建立联系。第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孩子好奇心,引发情绪上的认知兴奋。也即让大自然的画面印入意识里面去,在此基础上确定现象的原因和结果,比较各种事物的质和特征。
2.为什么要进行思维课?
这是由儿童的思维特征决定的。实践研究的结果表明,儿童的思维特点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孩子们要能够看到、听到、触摸的到,思维才能正常工作。也就是说,孩子思维需要直观性,源头就是大自然。因为大自然具鲜明又生动,有色彩、色调和声音等,儿童能够敏锐地感知,长久地记忆,甚至会产生哲学问题。所以,大自然是思维的源泉,思维课需要在大自然中进行,儿童提供身处其中,能更好地感知、思考,识记和推理,从而使大脑神经元由具体形象向着这个形象的信息“加工”转换。鲜明或者直观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大自然只是提供思维的源泉,因为其中存在着成千上万个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刺激学生进行思维。思维本身就是对关系的不断抽离,这种抽离原本是活生生的。所以,所谓的思维课,一出生就要不断进行,丰富的刺激有助于大脑发育,有助于思维形成。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