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714158/db730c7ef8fc6e91.jpg)
第二篇说说去势后,又重新长出丁丁来的太监。
写上面一行字时,我在想,当丁丁重新有破土而出的迹象的时候,这个人应该在想什么?
惊喜?
或是害怕?
这些已经不得而知了,只是知道一个结果,他,居然玉茎重生,重新长出了JJ!
能够在去势之后迎来第二春,真是太监中的人生赢家!
栾巴在阳气通畅后,重新长出丁丁。以往,因去势未净重新长出丁丁的太监虽然不多,但也绝不止栾巴一例。
按惯例,玉茎重生后就不能当宦官了,于是宦官栾巴只好“白上乞退”。
他是一个太监,却因为“阳气通畅”出离了太监行列;
他在生理上脱离了太监,心理上也一样背弃了太监阵营。
栾巴一生,是一曲忠诚的赞歌!
太监一词,并不适合用在栾巴和他曾经的同事身上,毕竟在东汉,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宦者,或是宦官。
太监一词,要晚很多才会出现,而且刚出现时,也不全是现在的意思。
但这是野史乱弹,所以看官们就不要挑刺了,将就着看一下吧。
简单说说栾巴的生平:
栾巴最开始是掖庭(妃子宫女居住处)的杂役,后来当了黄门令(职权上大约相当于办公厅主任吧,当然,级别没这高)。
长出丁丁之后,栾巴向皇帝告退。
长了丁丁,宫中自然不能呆了,但皇帝也不同意告退,继续当官!于是提拔为郎中,历任各地太守,颇有政绩。
(这可是一代权臣韦小宝韦爵爷的待遇啊喂!)
传说栾巴道法高明,有他的关道术神奇,一些事迹入了《后汉书·栾巴传》,一些事迹被葛洪收入《神仙传》。
栾巴一生宦海沉浮,两度入狱,最终在狱中自杀。
还是老套路,用几则小故事来说说这个人。
故事1.安民有术,剪理奸巫
这个故事涉及怪力乱神,但需说明的事,出于后汉书,可为正史。
故事很简略,中间的细节全无,大约是说栾巴在豫章(就是南昌。“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二句都应该很熟吧)太守任上,豫章郡“多山川鬼怪”,老百姓为求平安,宁愿花费资财,祈求鬼神勿扰。
栾巴是什么人啊,上了《神仙传》的人物,连后汉书也说,栾巴“素有道术,能役鬼神”,意思是说,这人一直以来就有道术,能驱使鬼神。
既然当地百姓为鬼怪所苦,太守大人义不容辞要站出来想办法,何况是有道术的太守。
于是栾巴站了出来。
史书只用了九个字说栾巴是怎么做的:“悉毁坏房祀,剪理奸巫”。
翻译过来,就是栾巴的做法简单粗暴,就是“两个全部”(悉的意思就是全部):祭祀鬼怪的房屋全部烧毁或打烂,那些号称能够沟通鬼怪的巫师巫婆全部赶走或是杀掉。
效果么,就只六个字:“于是妖异自消”。
老百姓听说太守要毁庙驱巫,开始很是惊惧,怕受到鬼怪的报复,日子就更不好过了。
只是太守大人要动毛手,老百姓也没办法。慢慢地发现,居然没事!
最后的结果也是四个字:“终皆安之”。
仔细想想,这不是一个关于怪力乱神的故事,虽然写史的范晔给栾巴加了一顶“素有道术,能役鬼神”的帽子,但这个故事中,栾巴没用得上,只是动用了政府力量,毁庙驱巫而已。
我觉得范晔虽然在后汉书中专门辟了《方术列传》,但对栾巴,至少不是以术士来看的。
不然,神仙传中的故事不少,范晔只记录了这个并不算方术的事迹在这呢?
栾巴栾大人用老百姓相对能接受的方式(假借道法通神,各位父老乡亲请相信我),以霹雳手段(“两个全部”,连根铲除),短时间内改变了一地乡俗。
诚然好手段!
这个故事很像西门豹禁止河伯娶妻,看官老爷觉得呢?
史书原文:巴使徐州还,再迁豫章太守。郡土多山川鬼怪,小人常破赀产以祈祷。巴素有道术,能役鬼神,乃悉毁坏房祀,剪理奸巫,于是妖异自消。百姓始颇为惧,终皆安之。
故事2.喷酒为雨,雨带酒香
这个故事出自《神仙传·栾巴传》,记录了栾巴的三件事。我们说说其中一件。
成都人栾巴有道术,官居尚书。有一年过春节,朝廷搞了一个团拜。
新年大吉么,皇帝很高兴,赏群臣酒。
栾巴将酒含在口中不咽下,朝西南方向喷去。
皇帝赐酒居然不喝,反而喷吐了事,这不是大不敬么?
只要不是小透明,政堂之上从来不缺攻击你的对手。栾巴这样做,马上就有人打小报告了。
栾巴回奏:我家乡成都集市着火,所以我喷酒救火。
皇帝派人飞马探访,回报说:大年初一这天失火的时候,有雨从东北飘来,将大火灭了,可怪的是,雨中居然有酒香。
这才是真正的怪力乱神,在范晔的《后汉书·方术列传》中,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另有其人,可不是栾巴哦。在东晋葛洪的「神仙传」中,主角不知怎么的,变成了栾巴。
我个人是不信怪力乱神的,但第一个故事,我信。
中国的士大夫毁庙驱巫的不在少数,从春秋战国起,到清代止,不知凡几。清代的汤斌,不也是毁了不少苏州的五通淫祠,“收其偶像,木者焚之,土者沉之,并饬诸州县有类此者悉毁之”吗?
《神仙传》中说起栾巴时,还说:士大夫学道的人很多,什么八段锦六字气,都是导引吐纳的。其实呢,气血在体内不能轻易扰动,贵在自然流通,现在的人又有几个人知道这个道理呢?
然在说了一大段道法理论之后,葛洪又说:“气之所生,精之所复,何行而不至哉?”
这就是说,太监栾巴之所以“阳气通畅”,玉茎重生,可不就是神奇道术的功劳么!
看官你觉得呢?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
故事3.为民鼓呼,得罪太后
栾巴在各地任地方官,“所在有绩”,功劳苦劳都是大大的。
于是又升官,成为尚书。这已经算得上是高官了。
汉顺帝驾崩时,就要开始营建皇帝寝陵,是为宪陵。
规划宪陵用地时,出了点小小差错——宪陵附近有“小人坟冢”,若是坚持原来的规划,势必要铲除小民的祖坟。
说是小小差错,自然不算大事,“小人坟冢”么,铲掉就好了,废什么话!
然而栾巴这位前太监同志站了出来,对梁太后说不!
可恼的是,栾巴不只是提出不同意见,上面若是坚持,要么从了,要么“保留意见”算是尽了臣子本分。而栾巴同志见皇室坚持铲坟,接连上书,“苦谏”。
一而再、再而三,终于惹恼了梁太后,泥菩萨也有三分火气,你栾巴当我太后临朝是摆设是吗?
于是下诏诘问栾巴。
个人认为梁太后的诏书是对栾巴通知的最高奖励,把一个“以百姓心为心”的旧时士大夫形象刻画出来了。
诏书说:汉顺帝死了有一些日子了,通过占卜选址,一切都是从简了又从简。陵园占地不过二十顷(大约1000亩不到的样子),然而栾巴乱吧唧,说皇陵侵毁了人家的墓地。这根本就不是事实么。但栾巴坚持他的愚蠢说法,又再上书诽谤,苟且恣肆,眼瞎心狂,这怎么行!此风断不可长!
栾巴因此下狱,以功抵罪,褫夺官职,回家软禁。
至于宪陵规划内的“小人坟冢”最后命运如何,书上没写,我也不好妄加猜测。
需要说明的是,汉顺帝的老婆,最终也葬入宪陵的临朝女子,下诏诘问栾巴的那位梁太后,史评还不错,所以栾巴能留得性命。
若是遇到不讲道理的,这种事,杀头也不是不可能。
所谓直臣,还要有能容人的上司。
接连上书,栾巴也是拧人。
栾巴在各地的政绩都不错,他的拧,只对有错的上司,不是对百姓。
我就问你服不服?反正我是服了!
故事4.上书极谏,圉中自杀
二十年后,汉灵帝在窦妙窦太后及外戚窦武的扶持下上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辅政。栾巴被请重新出山,官拜议郎。
议郎就是个顾问,没什么具体的事。这个职位事情有点虚,不是求他的才干,应该是对他之前业绩的肯定。
这时,宦官的权势已经很大,在官员们看来,已经是国之祸害了。于是窦武、陈蕃等人密谋将宦官除掉。
《三国志》中,说到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要请董卓来。曹操听到这事,闻而笑之曰:「阉竖之官,古今宜有,……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
一狱吏足矣!这话很牛叉很霸气很睿智啊,曹操果然是天下英雄。
但当时的窦武、陈蕃显然看不到这点。
话题是陈蕃挑起来的,当时在朝堂会议,陈蕃对窦武说:现在不诛杀曹节等人,以后就难办了。
窦武同意。
于是二人行动,任用了一些亲信到要害部门,启用了一些之前废黜的名士,“于是天下雄俊,知其风旨”,人人振奋。
外朝部署完毕,窦武借日食说事,对太后说要杀中常侍管霸、苏康及曹节等人一批宦官。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窦武要杀的名单中,有太后看重的人,窦太后说:“只杀有罪的吧,怎么能都杀了呢?”
因太后的犹豫,窦武的不果决,这事拖下来了。
八月,有人再次以天象有变劝窦太后和窦武行动,不动手不行了。
于是动手。
窦武是个讲法制、懂规矩的人,一切按部就班慢慢来。怎么个慢慢来呢,且看:
先是罢免了黄门令,用了个亲信叫山冰的在这个位置上。
将长乐尚书(宦官)关进监狱。陈蕃说,不如杀了吧,窦武不同意,命山冰审问。
供词果然涉及一众宦官,窦武于是准备上奏后收捕。
当晚,窦武带着奏章回到府上(果真不急啊,看得我心急)。
他手下的宦官偷看了他的奏章,心想:宫里的太监无法无天,你杀他们就是了,“我曹何罪,而当尽见族灭”?
这个宦官大喊:窦武图谋废帝!窦武图谋废帝!窦武图谋废帝!
重要的事情喊三遍,密谋于是泄露,事件变成了陈蕃、窦武大逆不道,除宦变成了废帝。
曹节当即挟持汉灵帝,任命王甫为黄门令,收捕山冰等人。
山冰不奉诏,被王甫当场格杀(相比之下,窦武的决而不断只能是呵呵了)。
随后,曹节又挟持了窦太后,收了她下诏旨的玺书。
这样一来,宫中尽在宦官的掌控之下了。
后面的故事有点复杂,总之,大将军窦武一步步丧失优势,最终被围自杀,枭首于洛阳都亭。
窦太后算是皇亲,反正没有杀!但也被软禁于云台。
在这件事中,栾巴算作窦武、陈蕃一党的,牵连被贬到地方任职。
栾巴拧人的毛病再犯,自己弹劾自己,以病为由,请求罢官,不去地方上任。
不去就不去吧,栾巴声望高,权宦们也不能因此就杀了他。
但栾巴却不放手,“上书极谏”,说陈蕃、窦武不是要废帝,是被冤枉了。
这就不太好了,连窦太后都缄口不言了,你栾巴捣什么乱啊。
事情总要有个收场处,栾巴搞了几次,又是“帝怒”(应该是宦官们怒了),“下诏切责”,将栾巴收入狱中,栾巴在狱中自杀。
这一年是公元168年。
中平六年(189年),汉献帝遣使追悼祭祀陈蕃、窦武。
这就是栾巴一生的故事。
从情怀上来说,栾巴是我在史书上看到的最伟大、最高贵的太监,以超越堂吉诃德的精神,敢于挑战他无法挑战的权势。这样的人,在士人中有很多,海瑞是,满朝荐是……他们以高度的道德原则自律律人,以大无畏的精神去战斗,以孤胆英雄般的行为挑战不可能。
但愿有一天这种人不只活在史册里!
但愿有一天中国还能有这样的人!
但愿有一天中国不需要这样的人!
太监出身,但是以士人任官,栾巴算不算是太监呢?不好说。
对下,知变通;对上,守底线。
两次入狱,都可以看出栾巴性格中的执拗。
老百姓的坟和皇帝的陵,孰轻孰重?
栾巴的答案是小民的利益更重,因此接连“上书苦谏”,说实话,每每读史至此,禁不住眼中有泪。
以百姓之心为心,栾巴可以说得上是伟大!
死去的窦武陈蕃,和活着的权宦集团,孰重孰轻?
栾巴的答案是心中追求的正义更重,不惜贬官,也要“上书极谏”,终于惹动“帝怒”,“下诏切责”,最终自杀于狱中。
不唯上,只唯实。这样的官员,便是放进史册的角落里,也是金光闪闪的。
写后汉书的范晔,将栾巴事写进《杜栾刘李刘谢列传》,六人并传,而不是单独立传,只怕也是因为栾巴曾经是个太监吧。
一日为太监,终身为太监,长了丁丁的太监也是太监。
也许,这就是太监的悲哀吧。
对了,忘了说,栾巴出宫后,结了婚,生了个儿子,叫栾贺,官至云中太守。
这难道不就是上天安排下来的好人好报么?
下一个写谁呢?
敬请关注文集《太监列传》,文章慢慢写,慢慢放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