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人生是三个问题的合集

作者: Yahan | 来源:发表于2022-12-11 10:56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自卑与超越》讲什么?

            在描写四位大学好友三十年关系纠葛的《渺小一生》中,对生活现状不满的马尔科姆每年都要为自己列出人生中必须赶紧解决的事项:他的工作(陷入停顿状态)、他的爱情(不存在)、他的性取向(悬而未决)、他的未来(不确定)。而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结论要简介明了的多,生活无非由三类问题构成:①人际关系问题 ②职业问题 ③两性问题。

          11月末我阅读了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代表作《自卑与超越》,阿德勒认为“自卑情结”是从儿童时期就影响我们行为的关键因素,自卑的方式也不止一种。在此基础上书中针对两性个体在家庭角色上的分工、控制犯罪、学校教育与职业规划等方面提出了建议,这些观点在今天来看仍然具有启发性。同时借由这些讨论,阿德勒也为我们解决“人生的三大问题”指出了一个可以实践的方向,其中的核心观点就是建立起合作的观念……

          这更像一本描述孩子世界的书。

        01. 童年经历影响下方的合作方式

    家庭:

    父亲经商,家庭条件优渥。在六个孩子中排第二,大哥是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

    童年:

    患有脊柱炎而身体孱弱、行动迟缓。 3岁,目睹弟弟去世。 4岁,学会走路。 5岁,患上严重肺炎。被车撞过两次。数学成绩极差。

          这样一颗小小的种子会长出怎样的一生?人们对儿童时期的环境有多种解释,不快乐的童年很可能被赋予反面意义。在《自卑与超越》中有三种孩子将会难以适应充满挑战的世界,他们是有缺陷的孩子、被宠坏的孩子和被忽视的孩子。

          身体有所残缺的孩子往往会导致儿童在生活方面产生困难,因为很少有人能够理解和共情他们生活中的种种不便,他们往往过于关注自己的缺失,在心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

          而在那些“被宠坏孩子”心目中,他们的愿望就是“法律”,自己无须争取便可获得一切。然而,一旦他们不再是众人注目的焦点,或者别人不再像之前那样关注他们,便不知所措,他们觉得所有的人都对他们有所亏欠。在生活中,他们已经习惯了只索取、不付出,他们根本不懂得如何面对生活中的问题。“人生的意义就是使自己至高无上,受人仰慕,并且可以为所欲为”的观念可能会让他们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将别人都看作对手和敌人。

          受人冷落的儿童是第三种“问题儿童”。如果对一个受人忽视、不受欢迎、没人理睬的孩子观察一番,我们可能会发现,他就像与世隔绝了。我们可以想象,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事情,总会高估困难的程度,而低估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也不愿求助他人。当他看到社会冷漠的一面,就会认定社会一贯如此。他们不会想到,对他人只要尽一点绵薄之力就可以赢得他人的尊敬和喜爱。他们怀疑别人,同时也无法相信自己。

          总体来说,儿童早期的记忆对于他们的生活方式、态度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曾是最弱小的婴儿,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学会与人合作的方式,便只能完全听凭环境的宰割,从而走向悲观,发展出“自卑情结”。自卑感表现的方式成千上万,也许我们能用下面这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当三个孩子站在动物园的狮笼前,一个孩子躲在他母亲的背后,全身发抖地说道:“我想回家。”第二个孩子站在原地,脸色苍白地用颤抖的声音说:“我一点儿都不怕。”第三个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狮子,并问他的妈妈:“我能向它吐口水吗?”在感受到自己处于劣势时,这三个孩子都按照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儿童在很早之前就形成了固定的生活方式。如果我们有丰富的阅历,就能够预测后期的行为。当一个人处于他害怕的情境中时,有的人可能全身发抖,有的人可能毛发竖立,而有的人可能心跳加快。有人在难以应对工作上的问题时,为了获得自信,他可能会在家里变成独裁的暴君。他们逃避出现问题场景,跑到具有优越感的环境里去解决问题、要求别人配合自己,最终这个范围越缩越小,最极端的解决方式就是自杀。

          但这一切并非无法改变,我们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情结,在不同的领域寻找自我优越感。从以上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精神和身体相互影响,行为和思想也是如此。我们不能下结论说忍饥挨饿的孩子一定会犯罪,我们还要看他从自己的经历中获得了什么。如果我们能够知道童年时期的经历让我们陷入自我孤立,不愿再因为不善于合作而痛苦,那么就可以在行为中矫正失误。

          文章开始的这份童年履历表就是阿德勒自己的经历,最终在父母的鼓励下他克服了学习数学的困难,一次次死亡的恐惧让他选择成为一名医生,这种不断直面“自卑”与恐惧追求自我实现的精神也在他的理论中有力的体现。

          合作就是阿德勒对于人生三大问题的回答,如果我们能够从自己的行为中意识到缺乏合作给我们带来的痛苦,我们就有能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这种改变可以从最简单的合作关系开始。

                  02. 婚姻中的义务

          无论男女,人的一生中谁都无法绕开爱和婚姻的问题,无论你选择如何面对。婚姻关系就是儿童最早接触到的合作范本,女性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选择生育或者不生育,我都希望每一位女性在看了这些内容后,能够理解自己所具备的优势,并且为有着能够创造生命的能力而骄傲。

          在我们的文化里,作为母亲的女性的价值经常遭到忽视。如果人们重男轻女,男孩自然会比女孩受宠,那么女孩就不会喜欢母亲的角色,因为谁都不甘心居人之下。男孩们也常常把家务事看作是奴仆的工作,他们的尊严似乎不容许他们插手家务。人们经常都不把整理家务当作是女性的一大贡献,而是视为贬低女性的一种苦役。当她们结婚后,她们并不想要孩子,对孩子也没有特别的期待,因为她们并不觉得做母亲是一件伟大且有创造性的事。

          那些不满足自己角色的女性也有自身目标的追求,这些目标会阻止她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即使有了孩子,她与孩子的目标并不一致,仍然偏向于做一些可以证明自己优越性的事,如此,孩子便成了包袱和累赘。如果所有的女性都不满意自己作为母亲的工作和地位,对自己的孩子没有兴趣,那么整个人类就危在旦夕了。这是显而易见的。这个问题可能是我们社会最大的问题,女性对母亲角色的态度与整个人类社会命运紧密相连,然而如此重要的问题往往遭到了社会的无视。

          母亲需要提供给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为其带来安全感,之后阿德勒认为母亲需要把孩子的兴趣扩展到父亲身上,从而将孩子的兴趣转向他周围的社会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就可以通过合作进行健康的互动。那么父亲的责任呢?

          作为一名父亲,最为重要的是他必须证明自己对妻子、对儿子,以及对社会都是一个好伙伴。他必须以良好的方式应付生活的三个问题——职业、友谊和爱情。他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照顾并保护他们的家庭。他不能随意贬低妇女在家庭生活中所占的创造性地位。他的责任不是贬低母亲,而是和她一起协作。

          如果父亲是一个脾气火暴的人,想成为家庭中的主宰者,那么他就会将这种错误观念传递给孩子。有的家庭中,父亲充当着惩罚孩子的角色,如果母亲常常对孩子这样讲:“等你爸爸回来之后,看他怎么惩罚你。”她在无意中告诉了孩子:男人才是家里的权威,才是生活中的主宰。在遇到任何事的时候,孩子就会这样想:“我是征服者,还是被征服者?”。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人与人之间没有合作,社会交往就是非胜即负的关系。

    “爱是合作与陪伴

          在家庭中不应有统治者,每一种不平等的感觉都应该设法避免。每位父亲都应察觉到,我们的文化过分强调了男性的优越地位,以至于他的妻子在和他结婚之后,便生怕自己会受到轻视,没有地位可言。婚姻是一种合作关系,没有地位高低之分。

          这是在如今的社会中我们依然需要去学习和思考的课题,在每一个失控和崩溃的孩子之后可能都有一个错误的示范模板。

          0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规划

          在儿童时期我们需要意识到与人合作才是良好的互动方式,这一认识最初是在父母的引导下建立的。要习得技能在社会上生存,就离不开学校的教育。近几年,无数的孩子在残酷学业竞争中精疲力竭,“鸡娃”的“孟母”们各显神通。就业的焦虑也压迫着每一个毕业学生的神经,实习、获奖经历是不可或缺的文牒。

          当那些优秀的孩子超过了其他孩子,并不能代表他们就比那些成绩落后的孩子快乐。有些孩子会更关注自己是否能从中获得利益,而不是合作和贡献。从童年生活中来看,一些儿童更为高级的缺乏合作精神的表现有:衣着邋遢的儿童,在人群中故意踩别人的脚尖、摔盘子、砸碗,或者把壁炉的装饰敲下来,这通常表示他们完全不在意别人会有怎样的感受。

          而那些在学业竞赛中失利的孩子们最常犯的错误就是认为自己无法取得进步。他们认为别人一马当先,自己永远鞭长莫及。如果孩子的这种观点根深蒂固,就会表现在他的行为中。即使是在成年之后,他也会根据自身与他人的差距,认为自己会永远落后。

          这种竞争的方式下,都会造成孩子过度关心自我,难以交到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学习成绩而固步自封,对别人也不感兴趣。这种情况在他们日后对待工作的态度中有两种表现:

          ①要么他们只是夜以继日地忙着工作,对工作简直就是朝思暮想。让自己处于紧张的状态中,紧接着就出现了神经紧张等症状。如果胃疼之类的神经症状出现了,他们便把胃病作为推辞爱情和社会问题的借口,从而回避对人生问题的解决。②或者,他总是喜欢换工作,他总认为能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职业。他们游移不定,最终一事无成。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写到“当时,政府的目的都在于培养出顺从的人,教导他们维护上层阶级的利益,并保证随时可以投笔从戎。学校的课程都是按这个目标设定的。”这本书写于上世纪30年代,我想在一些地区教育的方向和目的依然需要明确。我们不愿看到,教育的作用仅仅是为了让孩子学会挣钱或者在工业体系中谋个生。我们需要的是志同道合的人,需要平等、独立和有责任感的同事,以及为了人类文明而奋斗不息的人。

          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只是整个生活的一部分。其目标是教导孩子成为良好的公民,成为全体人类平等的一分子。只有在这种教育下成长的孩子,才能积蓄勇气,沉着冷静地处理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的办法。他们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友善的,会遇见自己喜欢的人。他们接纳这个世界的优点和缺点,在劳动中改善环境。如果每个人行事正确、勇于担当,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一切都已经尽善尽美了。”

          勇于担当就是要以合作的方式,认真负责地解决生活中的三个问题。阿德勒在书的结尾写到“我们对一个人的所有要求,以及我们能够给予的最高荣誉,就是他必须工作认真、与人为善,并对爱情忠贞不渝。”

          一言以蔽之,他必须证明自己是一个好人。

              04. 如何通过梦接近真相

          最后我想讨论一下阿德勒对于梦的解释,“梦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做梦?”精神分析学派的回答是:“为满足个人没有实现的愿望。”阿德勒提出自己的质疑:假设一个梦是扑朔迷离的,或者忘记了它,又或者无法理解它,哪还有满足可言?

          每一个人都会做梦,但是几乎没有人了解自己的梦。阿德勒认为只有在我们无计可施、压力重重,现实问题接踵而来之时,我们才会做梦。梦的任务就是应付难题,坚定我们面对困难的态度,无论这些看法是对还是错。在梦里,我们欺骗着自己。每个梦都属于自我陶醉、自我催眠。

          在梦中我们把自己所遇见的问题精简压缩,直到剩下整个问题的一部分,然后再以隐喻的形式将其他部分表达出来,并当作原来的问题来处理。隐喻是抒发美好、激发幻想和想象力的。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如果生活方式不正确的人掌握隐喻和象征的话,将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当我们将生活中如此简单的事用隐喻的方式表达出来,就为我们的逃避提供了充足的理由。这是在现实生活中逃避态度的一种强调,一个自欺欺人的自我催眠,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一段小小的变奏。这样看来,在生活中只见自己,固守自己错误的追求优越感的方式,又何尝不是一种活在梦里的表现呢?我们给自己构建了一个太过坚固的自我世界。

          人生有太多的问题,阿德勒就像一个坚定碎梦者,让人不得不走出为了逃避困难而编造出的一系列幻境。就像他的个体心理学观点一样,打破世界直面困境,在与人合作中的现实生活中才能超越自我。

          如果你还在感到痛苦和抑郁,也许可以跟随阿德勒的脚步从解构自我走向建立生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卑与超越》:人生是三个问题的合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zrf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