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生几何?陆子的国学课堂简书历史专题精选
杂聊《三国演义》之:刘禅对文化的“贡献”

杂聊《三国演义》之:刘禅对文化的“贡献”

作者: 观今 | 来源:发表于2021-10-18 09:04 被阅读0次

    小说《三国演义》的历史文化价值无需多说。本篇讲讲蜀后主刘禅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留下的一些东西。

    在《三国演义》中,刘禅的一生是一个有福气的典型。他在父母溺爱和长辈们的呵护下安乐享福。刘禅是刘备和甘夫人的儿子,他的另一位“母亲”糜夫人为了他甘愿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还有一位“母亲”孙夫人也对他宠爱有加。刘备兄弟般的猛将赵云为了他血战长坂坡,几乎命丧疆场;他的丞相诸葛亮为了他的江山社稷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几十年,直至病死五丈原。

    刘禅的一生也是一个平淡、平庸的典型。他一生中做过最出彩的一件事情莫过于在长坂坡之战中,赵云拼死拼活冲出重围,把尚在襁褓中的他救了出来。当赵云把他从胸前的重重盔甲里小心翼翼地拿出来时,他居然正呼呼地睡得很香。

    不过,刘禅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虽然不咋地,但是他对文化还是有些许“贡献”的。他的一生留下了两个直到今天我们还经常用到的典故,他的一生还成为了一句成语的典型案例。

    刘禅留下的第一个典故是“扶不起的阿斗”。刘禅的小名叫“阿斗”。在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诸葛亮安居平五路》中登基,然后全权委托诸葛亮帮助治理国家,自己碌碌无为几十年,直至亡国下台,因此被后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不过,刘禅在当皇帝的几十年里,从来没有耍过皇帝的小性子瞎指挥,能够始终尊重诸葛亮,让诸葛亮专心致志地治国安邦。这说明刘禅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可能刘禅并不是“扶不起”,而是能够清醒地判断形势,自觉摆正自己的位置,只要对江山社稷有利,自己在不在C位就无所谓了。如果把刘禅与反抗司马昭被杀害的曹髦放在一起来比较,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刘禅的聪明所在。

    刘禅留下的第二个典故是“乐不思蜀”。在第一百一十九回《假投降巧计成虚话,再受禅依样画葫芦》中,司马昭封降魏亡国的刘禅“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赐绢万匹,僮婢百人”。从此,刘禅的生活又回到了过去,然后又享受了几年好生活才去世,因此留下了“乐不思蜀”的典故。后人对刘禅投降魏国和“乐不思蜀”这两件事情也有不同的看法。关于刘禅选择主动投降的问题,有人认为刘禅在明知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选择主动投降,是一种明智选择。投降虽然对自己不好,但是可以避免更多无辜百姓生灵涂炭和财产损失,对臣民是好的。至于他“乐不思蜀”的问题,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既然已成事实、不可逆转,与其整天闷闷不乐、哭哭啼啼,不如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环境、安于现状。刘禅在这方面也比曹髦来得高明。

    刘禅的一生很好地诠释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成语。在长坂坡一战种,襁褓中的刘禅先是失去了宠爱他的“母亲”糜夫人,接着在赵云的怀里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最后还被自己的父亲刘备重重地摔到地上,所受的难可谓大了。虽然后人有说其实刘备是假摔,但是即使是假摔,一个襁褓中的婴儿被摔到地上,对他的伤害也是很大的,一不小心就会要了他的命。书中也没有哪一个皇帝在小的时候像刘禅这样受过如此大的难。“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成语不是刘禅留下的,不过他的一生却很好地诠释了这句成语。

    人的一生短短几十年,能够在历史文化中留下一笔,算是不错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杂聊《三国演义》之:刘禅对文化的“贡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ewgo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