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至简历史历史今日看点
何以安天下,陈平的回答与孟子有何不同?

何以安天下,陈平的回答与孟子有何不同?

作者: 至简君 | 来源:发表于2016-10-21 09:16 被阅读229次

    在中国历史上,但凡身处乱世或经受过乱世之苦的人,大多渴望天下安定。于是,我们在史料中便看到了以下两则关于如何安定天下的君臣问答:一则是发生在刘邦与陈平之间;一则是发生在魏襄王与孟子之间。那么,陈平与孟子的回答有何不同?我们从他们不同的回答中又能看出什么呢?

    (图:电视剧《楚汉传奇》中的陈平)

    一、陈平的回答

    公元前205年,汉王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城。刘邦请求割让荥阳以西的地区来讲和,项羽不同意。刘邦为此忧心忡忡,对陈平说:“天下如此纷乱,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

    陈平说:“项王为人谦恭有礼,对人爱护,具有清廉节操、喜欢礼仪的士人多归附他。到了论功行赏、授爵封邑时,却又吝啬这些爵邑,士人因此又不愿归附他。如今大王傲慢又缺乏礼仪,具有清廉节操的士人不来归附;但是大王能够舍得给人爵位、食邑,那些圆滑没有骨气、好利无耻之徒又多归附汉王。”

    陈平接着说道:“如果你们各方谁能扬长避短,那么只要招一招手,天下就能安定了。大王爱随意侮辱人,不能罗致到清廉有节操的士人。不过楚军方面也有着可以扰乱的地方,项王那里,刚直之臣只有范增、钟离味、龙且、周殷这几个人。大王如果能舍得拿出几万斤黄金,施行反间计,离间楚国君臣,让他们互生怀疑之心,项王为人猜忌多疑,听信谗言,他们内部定会互相残杀。汉军可趁机发兵攻打他们,一定能击败楚军。”

    刘邦认为陈平说得很对,拿出黄金四万斤给陈平,听凭他使用,不去过问支出情况。在陈平的离间下,项羽君臣关系出现严重裂痕,其中最显著的——也是陈平离间最大的成果是,谋士范增怒别项羽。项羽失去范增,从此少有人能真正替项羽谋划大局。三年后(前202年),刘邦终于打败项羽,天下果然得以安定。

    (图:亚圣·孟子)

    二、孟子的回答

    在刘邦问陈平如何安定天下的一百一十多年前(公元前319年),那时的中国历史还处于战国乱世,魏国的魏惠王去世,其子即位为魏襄王。孟子前去拜见魏襄王,离开后对别人说:“襄王的样子根本就不像一个君主,和他接触也无法产生敬畏之感。他猛然问我:‘天下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统一才能安定。’他又问:‘谁能统一?’我回答:‘不滥杀人的人能统一。’‘谁愿意让他统一呢?’我回答说:‘天下的百姓都愿意。大王您知道禾苗吧,七八月间遇上大旱,禾苗都干枯萎靡。这时天上乌云密布,大雨滂沱,禾苗就生机勃勃,一片葱郁。这样的势头,谁能阻挡!’”

    (图:孟子画像)

    三、陈平与孟子的回答有何不同

    同样是关于如何安定天下的问题,陈平的回答逻辑是:刘邦或项羽,谁能扬长避短,谁就可能战胜对方,从而统一天下,让天下安定;孟子的回答逻辑是:谁不滥杀人,谁就能统一天下,让天下安定。

    可见,在孟子和陈平看来,要让天下安定,天下就必须统一。唯有统一,才能安定。这是孟子与陈平的共识,可谓英雄所见略同。不过,在如何实现天下统一的问题上,孟子与陈平的主张又有所不同。

    孟子是儒家大师,主张讲仁义得人心,故而认为要统一天下就不能滥杀;陈平是智谋家,讲求实际厉害,故而主张要扬长避短,以战胜对手为主要目标。

    (图:陈平画像)

    孟子一生处处碰壁,空有才学而得不到施展,实际上与他的仁义主张有关。战国乱世,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处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在这种情况下,孟子坚持主张要讲仁义,从好的一面说是出淤泥而不染,有众人皆浊唯我独清、拨乱返正的大坚持大勇气;说难听了就是不合时宜——不滥杀而统一天下——不滥杀不等于不杀,但历史上那些最终夺得天下的君王,又有几人真的在意去区分不滥杀与不杀?

    当然,我们不能据此就说孟子的主张不正确。无论哪个朝代,主张仁义都是正确的。我的意思是,正确的主张也要合时宜。汉景帝时期,晁错为安定天下而提出的“削藩”主张也是正确的,但最终还是被杀,原因就是不合时宜。

    所以,如果从道德的高度去评判,孟子的回答显然更加高尚一些。但如果从实际效果作用来看,陈平的回答则更加务实,更有可操作性。而这,也是陈平能得刘邦重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何以安天下,陈平的回答与孟子有何不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ied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