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睿宗李旦:三次辞职,笑到最后

作者: 南史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17-10-17 19:24 被阅读2547次

    武则天,中国古代家喻户晓的女权斗士。

    改变了皇帝“这个职位只适合男生”的就业歧视,奋斗半个世纪终于走上了人生巅峰。

    由于女皇这一独一无二的职场经历,成就了她两个儿子“六位帝黄丸”的光荣称号。

    一个是哥哥唐中宗李显,另一个就是弟弟唐睿宗李旦,也就是今天咱们故事的男主。

    之所以有这么个光荣称号,是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只有这两兄弟的爸妈都做过皇帝、亲哥们也做过皇帝,儿子和侄子还做过皇帝。

    俗话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走上权力巅峰的道路上总是要有人作出牺牲的,成就女皇的道路更需要鲜血铺就。

    武则天老公、唐帝国第三任领导人高宗李治的所有儿子就是走向女皇路上最主要的障碍,包括她自己的亲生儿子,他们只能“集体阵亡”才能成就老妈的辉煌。

    李治同志有8个长大成人的儿子,4个是和武则天同志的结晶,他们的结局是酱紫的。

    大儿子李忠,曾任太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以谋反罪被赐死。

    二儿子李孝,麟德元年去世,死亡原因不明。

    三儿子李上金,载初元年,公元690年,被告谋反,自杀。

    四儿子李素节,载初元年,被告与哥哥李上金共同犯罪,被“缢杀”。

    五儿子李弘,武则天第一个儿子,也做过太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猝死。

    六儿子李贤,武则天第二个儿子,就是有名的章怀太子,后来也因谋反罪先是被贬为平民,后又在文明元年,公元684年,被赐死。

    七儿子就是唐中宗李显,武则天第三个儿子,先后两次做过皇帝,第二次登基后,以为能够逃过妈妈的看管,谁知自家媳妇和女儿比亲妈更狠,一杯白酒要了命。

    最后就是李旦同学了,虽然也做过两次皇帝,但第二次登基后急流勇退,退居二线成了太上皇,度过了一个幸福安康的晚年。

    关于李旦同学,《旧唐书》说他“孝和,玄真,皆肖先人”。

    这真是拍马屁的最高境界啊,连带高祖、太宗、高宗都夸了一遍。

    而《新唐书》则说“睿宗因其子之功,而在位不久,固无可称者”。

    简直是高级黑,说这哥们啥可歌功颂德的先进事迹,全是他儿子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唐玄宗李隆基的功劳。

    其实,在那个风谲云诡、政局动荡的年头,长期身处权力斗争的中心,还曾两度做了最高领导人,最后能够功成身退、得以善终,李旦同学所具有的政治智慧、处世哲学可见一斑。

    咱们先从李旦同志的庙号睿宗来看,庙号是古代帝王去世后,后人对他这一生所作的评价。

    《说文解字》里“叡,深明也,通也。”

    《玉篇》:“睿,智也,明也,圣也。”

    而在中国古代,只有两人获得过“睿宗”的荣誉称号,另一个就是《射雕英雄传》的郭靖的结拜兄弟托雷,忽必烈时被追谥为“元睿宗”。

    现在,我们就从李旦同志的三次辞职经历来感受他的“睿”。

    第一次辞职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大唐帝国第三任领导人高宗李治同志与世长辞,太子李显宣誓就职。

    李显同志上任不到一年,就被真正的大boss武则天赶下台,贬为庐陵王。

    李旦同志正式接任领导人,开始了第一段皇帝职业生涯。

    从公元684年上任到公元690年这6年间,李旦同志虽然作为国家元首,但母亲武则天“临朝称制”,国家大事都是老妈说了算,做起了全职傀儡皇帝。

    当然,武则天同志并不完全是某些吃瓜群众想象的霸道女总裁的形象,人家也曾想过“复政于皇帝”。

    话说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正月的一天,大boss突然想要测试一下李旦同志的忠诚度,于是就说准备把大权还给李旦同志。

    真是亲妈呀,挖坑让亲儿子往下跳!

    机智的李旦同学“奉表固让”,赶紧表态,国家在您的坚强领导下,正在为实现大唐梦努力奋斗,您要是离开了工作领导,广大的人民群众是怎么会答应呢。

    本来就是一个小测试,谁也没有当回事,则天同志继续乾坤独断。

    在扫除权力路上的一切障碍后,终于,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九月初三,帝都洛阳周边的群众有组织有预谋地上街游行,一致拥护武则天同志就任国家领导人,并要求改国号为周,“赐皇帝姓武氏”。

    按照惯例,则天同志应该“三让”,所以她没有马上答应群众的要求,不过,却提拔了这次群众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这已经是很明显的暗示了。

    可怜的李旦同学,就这样被民意绑架了,不仅要辞职,还要改姓。

    第二天,李旦同志联合皇亲国戚、首都及周边各界群众、领国领导人、宗教界人士六万多人,一致请求武则天同志就任国家元首,当然,李旦同志还有另一个请求,让自己姓武。

    面对潮水般的民意,公元690年九月十二,“民选领导人”武则天正式宣誓就职,就任国家元首,并将国号改为周。

    上台后,按惯例,应该任命太子人选,但由于纠结于是任命老李家的人,还是老武家的人,武则天迟迟没有作出决定。

    于是她跟全国人民玩了一个文字游戏,任命李旦同志为“皇嗣”,而不是皇太子,也就是皇帝的子嗣,也就是说他以后不一定就是我的接班人啊,你们这些人可别忙着站队啊。

    虽然李旦同志现在已经改姓武了,但是他身体里毕竟仍然留着老李家的血。

    就这样,李旦同志第一次皇帝生涯就此结束,但是并没有真正远离权力中心,顶着一个“皇嗣”的尴尬名头,随时都有被废掉、甚至干掉的可能。

    第二次辞职

    八年后,圣历元年,公元698年三月,女皇把李旦同学的哥哥、曾经的领导人、现在的庐陵王李显接回了首都。

    这样做的目的,一来是为了防止李显同志被反革命势力所利用,成为反对自己的一面旗帜,二来是因为朝廷内各方势力对接班人——“皇太子”的人选一直争论不休,是时候该稳定政治局面了。

    机智的李显同学一眼就看穿了他妈的心思,哥哥要是回到首都,接班人人选还有我什么事呢。

    于是,摆在他面前的就一个选择,赶紧在被罢免之前主动辞去“皇嗣”的职位。

    这样的选择简直不能太明智,既先掌握了部分主动权,给了领导人台阶下,不让局面那么尴尬,又给足了哥哥面子,显得两兄弟情深义重。

    随后,李显被正式确立为接班人——皇太子,而李旦则成了相王。

    应该说,李旦同志第二次辞去“皇嗣”之位后,算是暂时远离了权力争夺战的前沿阵地,保全了自己的有生力量。

    第三次辞职

    神龙元年正月,公元705年,内阁总理(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民选”领导人武则天下台,前领导人李显上台,是为“神龙政变”。

    也许是出于对弟弟当初主动辞去接班人地位的感谢,李旦同学被授予“安国相王”和“太尉”的荣誉称号,还被享受同总理一样的待遇(同凤鸾阁三品)。

    “相王”是李旦同志的职位,“安国”足见李显同志对李旦同志的高度认可,外加高度依赖。

    一向低调的李旦同学,坚决辞去了“太尉”的荣誉称号和同凤鸾阁三品。

    不久,李显同志又准备让李旦同志兼任“皇太弟”。

    这是要提前安排接班人的节奏啊。

    李旦同学又一次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李旦同学又一次没有让广大吃瓜群众失望,他“固此而止”,兼职“皇太弟”这事无论如何是不能答应的,否则就是枪打出头鸟,没有好下场。

    李旦同学再一次选择了明哲保身。

    就这样又过了四年,可怜的李显同志亲媳妇(韦后)和亲女儿(安乐公主)合伙干掉了。

    随后,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人公布了据说是李显同志的遗书,明确指定由15岁的儿子李重茂接班,这就是短命的唐殇帝,也叫他唐少帝。

    李重茂小朋友刚走上工作岗位不到一个月,就被自己的堂哥李隆基、姑姑太平公主等人再次通过政变赶下了台,老妈和姐姐还被杀了。

    短短几年内,帝国就发生了两次针对最高领导人的政变,政局之不稳将严重影响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众人的拥护下,李旦同学不得已取代了自己的侄子再次就任国家最高领导人。

    然而,新的权力争夺战又将闪亮登场。

    作为帮助李旦同志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出力最大的两人,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都想在新政府中提高自己的话语权。

    先是李隆基因为哥哥李成器的谦让,而由平王晋升为太子,正式确立了接班人的地位。

    而太平公主的三个儿子都相继封王,内阁几任总理都是她的亲信。

    李旦同志为了平衡二人之间的势力,真可谓是煞费苦心。

    据《资治通鉴》记载,每当有宰相来向李旦汇报工作时,李旦同志都会问“尝与太平议否”,然后又问“与三郎议否”。

    你们这些事都跟太平公主商量了吗,跟太子商量了吗。

    事实一次又一次的证明,权力的核心只能有一个,这两人必须有一个先倒下。

    终于,机会来了,太平公主牢牢抓住了这次机会,然后,成就了李隆基。

    话说公元712年七月的一天,天空飞过一颗彗星。

    彗星在古代被认为是灾难来临的信号,太平公主认为机会来了,指使手下的星象学专家向李旦报告,说是彗星出现意味着要“除旧布新”,太子就要上台了。

    皇帝还在位,就大谈特谈太子要准备接班了,看惯了宫斗剧的观众朋友们一下就知道了套路,皇帝是不会处罚说出这种话的人的,他只会找接班人出气,或者干脆直接把他废掉。

    很幸运,太平公主也是这么想的。

    可是,咱们这位李旦同学就是不玩套路这种东西,为了避免灾祸发生,那我就现在退休,让太子提前上位吧。

    弄巧成拙的太平公主此时欲哭无泪。

    感觉智商受到侮辱的李隆基一脸懵逼,赶紧去皇宫硬要老爸给个说法。

    李旦同志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我能有今天,全是你的功劳,现在时机已经来了,你是个孝顺孩子,现在就该即位。

    看到老爸心意已决,李隆基也就不再推辞,痛哭流涕接过了大唐帝国的权杖,自此,李旦自称“太上皇帝”,过了五年安稳的退休生活才离开人世。

    这样来看,李旦同学两让帝位、一让接班人的行为,即使许多都是无奈之举,但他的主动作为,却一方面保全了自己,从而笑到最后,不失为一种政治智慧,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无谓的政治斗争,甚至为后来开元盛世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唐睿宗李旦:三次辞职,笑到最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jqj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