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礼”是为了矫正人性的恶而出现的吗?
2. 最聪明的人和最真诚的人,哪个更有可能修养成圣人呢?
不少人把孔子、孟子、荀子都看作先秦儒家的代表,认为孟子说“性善”、荀子说“性恶”,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这种看法其实非常值得商榷。学先秦儒家哲学,如果不能把这一点分辨清楚,且不说对古人不公平,对自己更是一种耽误。
那么,要如何判断呢?我们先要界定什么是“儒家”,再看孟、荀二人的思想是否与其冲突。前面我们一起共读了《论语》《孟子》,相信各位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毫无疑问,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以他的思想作为儒家哲学的标准来检验孟子,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身取义”,你会发现一脉相承,完全没有矛盾。孟子不仅继承了孔子的理念,还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所以后世才有“孔孟之道”的说法。
那么,荀子的思想是什么样子?他自诩为儒家,从外观来看,他也确实与儒家无异:尊重传统、关怀社会、重视教育,写出了《劝学》、《修身》那样文采斐然的华章。然而,如果仔细阅读荀子的全部文本,就会发现,他思想的内核与孔孟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且会出现自相矛盾的地方。这具体体现在他对于人性和“天”的看法上。
我们先来看荀子对于人性的看法。他是第一个将孟子的“性善”曲解为“性本善”,然后提出“性恶”观点来加以反驳的人。荀子在文中只说“孟子曰性善”,也不说明孟子的理论内容,就开始批判。这相当于虚拟了一个假想敌而进行攻击。尽管荀子对“人性本善”批判得有理有据,但这却与孟子的学说毫无关系。孟子年长荀子五十岁,荀子在写文章批判孟子时,孟子已经作古,没可能出来替自己辩解了。这对于孟子来说真是非常不公正。另外,荀子还在《非十二子》中公开批评孔子的学生子张、子游、子夏,称他们为“贱儒”。这样对前辈毫不客气的作为,适宜称作儒家吗?倒是有了几分法家的严苛与刻薄。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荀子眼中的“天”是什么样。荀子在《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他所说的“天”,很符合现代科学,是那个会打雷下雨的天,而非孔孟所说的那个具有超越性的“天”。孔子讲知天命、畏天命 ;孟子讲“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这里是“是”而非“斯”)。对于孔孟来说,天都是超级主宰,符合《书经》《诗经》中作为至上神的天。然而,荀子受道家的影响,“天”的概念完全被转换了,正所谓偷天换日。道家的“天”是指自然界,“道”则是超越界,所以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之说。这里需要再多解释一下后一句“道法自然”,意思并不是说道取法自然界,而是说道取法自己本来的样子。“道法自然”就是超越界的特点,自己便是自己存在的原因,也是自己存在的结果。荀子是老庄之后的学者,他博览群书,也受道家的启发,可惜他无法融合不同的思想,于是产生了内在的矛盾。荀子把孔孟的天变成自然界,又不欣赏道家的道,所以他的道,还是孔孟所谓的“人之道”。
由于秉持“性恶”的观点,并失去对“超越界”的定位及诠释,荀子的思想格外重视“礼”的部分,以此制衡人性之恶。所以他说,“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祖先而隆君师”。他的礼,是面向天地自然,面向祖先、君王、老师。天地一直都在,祖先俱往矣,老师是一个群体——只有君王,是一个特定的人。于是,“礼”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国君稳定社会、维护政权的利器,渐渐与“法”合流。
这也是为什么荀子会教出两个法家的学生,李斯和韩非。而李斯是秦王嬴政的宰相,他为了自己的仕途不受威胁,用计害死了昔日同窗韩非。之前的分析让我们看到,荀子对礼的关注重点,已经远远偏离了孔孟。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这里的“克”不是“克制”,而是“能够”。意思是,能够做真正的自己并实践礼,这样才能接上后面的“为仁由己”,靠自己走上人生的正途。孟子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真诚使人产生内在的力量,自然就向善行善,快乐也由内而发。孔孟都非常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礼是人心向善之后合宜的外在表现,而不是强加其上压抑人性的枷锁。
这就是荀子思想中两个最重要的问题 :在人性论上直接批判孟子,对天的概念与孔孟截然不同。所以,荀子不是先秦儒家的代表,更不是孔子的接班人,他只是表面上的儒家。当搞清楚这些之后我们再回溯这两千年来的帝制历史,倒真是应了谭嗣同的一句话,“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此二者相互利用,又哪有一点孔孟真正的风骨呢?(分享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