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眼里的好文章简书伯乐推文汇总江雪阁的推荐文章
西方小说难懂又难读?3步读书法帮你建立读书思维|后附完整书单

西方小说难懂又难读?3步读书法帮你建立读书思维|后附完整书单

作者: 萌橦在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3-02-20 17:26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头条

    ID:萌橦在读书

    文责自负

    经常有小伙伴问我,小说类的听书稿怎么写?

    和实用类或干货类书籍不一样,小说类书籍写起听书稿来,如果在阅读时没有下足功夫,很容易越写越抓不住重点,走入死胡同出不来。

    比如《傲慢与偏见》这本书,如果细细归纳,本书有四条感情线,那么如果将这四条感情线分别作为听书稿的四个二级标题,妹妹和朋友这两条线,相比于伊丽莎白和简,是有些单薄的。

    妹妹这条线对于伊丽莎白的感情有着推动作用,如果直接把这条线删掉,会让伊丽莎白的感情线略显牵强。

    所以,如何设计这本书的思维导图就非常花心思了。

    什么是听书稿?简单来说,就是将一本书的精华,浓缩成6000-8000字的文稿,用播音朗读的形式,在平台上播放。写一篇听书稿的流程是这样的:精读书籍-写思维导图-写全稿-修改定稿。

    这几个步骤里,思维导图这一步是最难的,很可能会反复修改很多遍。一旦思维导图定稿了,后面的写作就顺其自然了。

    但是小伙伴和我说,自己还没到思维导图那步,仅仅读书这一步就被打倒了。

    实用类书籍往往看目录就可以了解大概,但很多小说却没有目录,有些篇幅又比较厚,读来读去也抓不住重点,究竟要怎么读书呢?

    最近读了一本书,里面介绍的读书方法非常实用,分享给有需要的小伙伴。

    这本《如何阅读西方经典》,由青豆书坊出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作者是美国通识教育传奇苏珊·怀斯·鲍尔女士。

    这本书是为美国大学生编写的古典教育通识教材。作者强调,阅读就像其他学科一样,是一个专门的领域,如果你不系统去学习,阅读水平很可能只停留在快餐读物的水平上。

    如果将阅读作为一门学科、一门艺术来对待,你就会发现,阅读的门道远比你想得要丰富很多。

    本书主要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我们应该如何读那些难读的、篇幅较长的书;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小说、自传、历史与政治、戏剧、诗歌、科学等六大领域,如何将第一部分的方法套用进去。

    本文试结合第一部分的阅读方法,来拆解如何阅读小说这一章。给想要写小说类听书稿的小伙伴,在阅读上带来一些启发。

    01 阅读三阶段:语法阶段、逻辑阶段、修辞学阶段

    语法阶段,也就是我们第一次读一本书时,需要弄明白的文本信息。

    作者提到,第一遍读书时,无需强迫自己把每个细节都找出来、每个困惑都弄明白。

    只要简简单单将它读完就好。

    当然,阅读一本小说之前,即便是没有目录,我们也可以先浏览书的封面、封底、腰封推荐语、版权信息、作者自序或者译者序等。大概了解这本书的基本信息再去阅读。

    语法阶段,可以随手在书上划线,简单记下有感触或者有困惑的地方。不要怕后来找不到,因为这本书我们还要再读几遍。

    有的人非常爱惜书,不忍在书上划线或折页,那么也可以在书上贴标签,第一遍时贴一种颜色,第二遍时再贴另一种颜色以作区分。

    作者强调,语法阶段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每读完一章,用一句话来简单概括本章内容。读完整本书后,自己重新拟一个新的主标题,再用一个副标题来阐述你的主标题。

    最后就形成了新的标题和书籍大纲。不要轻视这个步骤,因为对于单纯读书输入来说,这步算得上是一种输出,要难一些。所以尽快开始让自己的脑筋活跃起来,让输出成为阅读过程中的下意识动作。

    以上,就是作者所说的“语法阶段”。

    当我们开始第二遍读书,进入逻辑阶段后,阅读就要深入一些了。

    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你认为比较难懂的地方,然后深度挖掘这本书的结构(如何深度挖掘,放在后面如何读小说里)。然后提出一系列问题,让你的思考更加深入。

    比如:“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他是否成功表达了他的意图?如果没有,为什么?”“书中哪些内容让你觉得有说服力,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平淡?”

    可以将这一提问与回答的过程记在书上空白处,也可以记在笔记本上,让你的思考有迹可循。

    正如作者所言:“语法阶段的阅读目标是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逻辑探索阶段的目标则是弄清楚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以及如何陈述了这些内容。”

    也就是说,在第二个阶段,我们要弄懂这本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第三阶段,也就是修辞学阶段,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明白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以后,我要做什么?

    这一阶段需要做更深的提问与思考。

    比如作者在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问题:

    “作者想让我做什么?

    作者想让我相信什么?

    作者想让我体验什么?

    作者希望我去做或想令我信服的那些事,我是否确信无疑?

    我经历过作者想让我经历的吗?

    对于上述问题,如果我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原因何在?”

    相信通过一系列提问和思考以后,我们对一本书的了解就会深入许多了。

    02 结合阅读三步法,来看如何阅读一本小说。

    从18世纪开始,书籍逐渐将叙述对象聚焦在人的身上,小说也就由此产生。这种描写“人”的艺术,经历了被宗教支配的阶段,后来挣脱枷锁,发展出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再到后来的自然主义、现代与后现代主义等等。

    在岁月长河中,由一代又一代读者筛选留下了很多经典著作。然而,动辄篇幅巨大的世界名著,往往让人望而却步,读上一年两年,还陷在开头里走不出来。

    《如何阅读西方经典》这本书里,作者详细示范的第一类就是小说类,下面我们就将上文讲到的阅读三步法,套用到阅读小说中,看看这些方法具体是怎样来阅读一本小说的。

    首先是语法阶段阅读。

    还是先将书籍的外貌浏览一番。作者强调:如果看序言,只看作者自序和译者序就好,其他人写的代序,可以在读完一遍书以后再看,不然在形成自己的观点之前,脑海里都是别人的二手观点就不好了。

    除了在书上标记、划线、折页、做一些简单的笔记,还可以制作人物角色清单。因为小说本身就是写人的艺术,所以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人物登场。列出人物的名字、地位、关系等,会让你对书籍脉络更好把握,线索一目了然。

    每读完一章,简单用一句话来概括。每章只关注一个主要事件。这样,当你读完书开始整理线索时,就可以将故事线连接起来,不至于看后面忘前面。

    在语法阶段,除了专心阅读文本,还要时刻提醒自己两个重要的问题:

    1.这本书的核心人物是谁?

    2.这本书里最重要的事件是什么?

    通过对每章重要内容的串联,我们可以关注人物是如何成长的,他/她在哪个节点发生了变化。

    对人物成长轨迹的梳理,就是对全书主要脉络的梳理。这样,我们如果想写一篇听书稿的话,会比以前更容易理出线索。

    通读一遍之后,开始进入逻辑阶段

    作者列举了几个针对阅读小说的问题供我们参考:

    1.如果一本小说以真实世界为背景,如《傲慢与偏见》《雾都孤儿》等,作者是通过哪些细节来描述这个世界的?

    以前在读一本小说时,我只关注人物对话、情节走向等,对环境、服饰、一日三餐等场景描写都会一带而过。现在想来,其实会漏掉一些作者想要传达出的细节,以致最后只读出发生了什么事,而忽略了这些事情发生的真实原因。

    2.如果作者想展现一个想象的世界,他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比如《简·爱》的故事虽然发生在现实世界,但主角却在高潮部分听到了幽灵般的呼唤;又比如《红字》,高潮部分也有灵异事件的参与。

    就如作者所言:“作家把幻想成分代入现实,就是想用这种方法来表现现实的现象。因为这种现象太有力,所以无法用现实的语言来形容。”

    如何分辨虚构和现实,就是读者在读书时应该思考的问题。

    3.主要人物在这本书中要达成什么愿望?他遇到了哪些困境?又是如何解决的?

    在逻辑阶段,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了。主角是通过解决哪些难题一步步成长起来的?相信我们在语法阶段对每一章做的笔记,这时候可以派上用场。

    4.这本书的叙述主体是谁?也就是说,这本书是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还是全能视角?

    5.作者的写作风格如何?喜欢用长句还是短句?语言优美还是言辞犀利?

    6.这本小说里反复出现了哪些物品,看似可有可无,却具有引申含义?

    7.这本小说的开头是怎样写的?结尾又是怎样写的?

    ——

    我们可以看到,在逻辑探索阶段,更倾向于带着问题去阅读。这就需要读者进行主动思考,而不是一再被动接收书中给出的信息。

    阅读时养成思考的习惯,相信以前总是读不下去的大部头,也可以找到读下去的感觉。

    接下来到了修辞学阶段,同样是以提问的形式阅读。这一阶段的问题则更倾向于读者自身对于书本的思考。

    1.书中的哪个人物让你心潮澎湃?你对他的遭遇产生共鸣或共情吗?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挣脱了教化的束缚。善不再一味地善,恶也不再一味地恶。仿佛完美的人从天界下凡,有了七情六欲,也染上了人的习气。

    当人物形象从纸片化走向立体化,这也正是文学在历史长河中发展出自己性格的特征。一个善良的人也会做恶事;一个大恶人也会起恻隐之心……等等这些,都让人物增添无穷魅力。

    正如作者所言,小说是写人的艺术。所以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近距离观察人物身上的品质。

    2.作者所处的时代对他有影响吗?

    有人说小说是时代的产物,过了那个时代就不流行了。这话对于经典作品来说不怎么适用。因为他解释不了,为什么今天的人还在看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的著作。

    但如果完全不了解小说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一些时代所特有的东西就体会不到了。

    所以作者建议,若想了解一本书的时代背景,可以搜寻一下这本书前后20年的历史。

    比如狄更斯的《双城记》,故事发生在1757年-18世纪末。所以如果我们可以找来1730-1820年左右的欧洲史料来辅助阅读。这样就可以从一本书的微观视角跳出来,进入更加宏观的背景去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这本小说中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或者说,作者借角色之口,表达了什么观点?你认同吗?

    有时,作者会借角色之口,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也会借角色之口反驳一些观点。但其实,作者所呈现出来的,并不是一种观点,而是给读者一些思想体验。如何分辨这些观点,则是读者的任务。

    有时,一些观点会引发巨大争议,那正是文本的力量——促使人们去思考的力量。

    03 小说类书籍推荐阅读的书单

    作者苏珊在每一章的后面都列举了书单,可以运用书中给出的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一点点读完,享受读书与思考的乐趣。

    米盖尔·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约翰·班扬《天路历程》

    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

    查尔斯·狄更斯《雾都孤儿》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纳撒尼尔·霍桑《红字》

    赫尔曼·麦尔维尔《白鲸》

    哈里特·斯托《汤姆叔叔的小屋》

    古斯塔夫·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费尔南多·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托马斯·哈代《还乡》

    亨利·詹姆斯《一位女士的画像》

    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斯蒂芬·克莱恩《红色英勇勋章》

    约瑟夫·康拉德《黑暗的心》

    伊迪丝·华顿《快乐之家》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

    弗朗兹·卡夫卡《审判》

    理查德·赖特《土生子》

    阿尔伯特·加缪《局外人》

    乔治·奥威尔《1984》

    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

    索尔·贝娄《只争朝夕》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伊塔洛·卡尔维诺《寒冬夜行人》

    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

    唐·德里罗《白噪音》

    A.S.拜厄特《占有》

    科马克·麦卡锡《长路》

    04 结语

    正如《如何阅读西方经典》一书的推荐语所言:“无法阅读那些伟大的书,不是我们能力不足,而是缺少训练和引导。”

    本文只是将小说类书籍做了抛砖引玉。经典书籍可不仅仅只有小说,如何读自传,如何读历史,如何读诗歌,如何读科学,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阅读经典使我们成为伟大对话的一部分,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需要追求它。

    这本难得一遇的好书,推荐给每一位喜欢读书的小伙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西方小说难懂又难读?3步读书法帮你建立读书思维|后附完整书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yeg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