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汉纪十七》和《汉书·丙吉传》,让我们看到一个对宣帝有救命大恩而匿功不言、宽厚大度、处理事情分得轻重的丙吉,又对下属过分纵容,带坏官场风气的“烂好人”丙吉。
01 为虚名放纵贪污失职下属
丙吉字少卿,是鲁国人。他为人能周密地考虑问题,不外露自己的感情,不夸耀自己做过的好事。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年),立皇太子,丙吉当了太子太傅。过了几个月,升为御史大夫。五年以后,接替魏相(人名)担任丞相。丙吉本来出身于主管刑事案件的小官吏,后来学习《诗经》和《周礼》,都能通晓主要内容。
丙吉后来担任了丞相,崇尚宽容大度,喜欢礼仪谦让。部下官员有人犯罪贪污,不称职,总是给这种人放长假,到底不去审问调查。他的宾客中有人告诉他说,“大人担任汉丞相,那些坏官吏已经形成了贪污事实,为什么一点也不惩办呢?”丙吉说,“在中央官府做丞相而获得审判官吏的名声,我认为是很丢人的。”。以后凡是接替丙吉做丞相的人,就把这作为老例奉行,三公官府不审判官吏从丙吉开始。
为保持自己名声,不让自己行为丢人,竟然对贪污、不称职的下属“放长假”,而不去审问,这种只厚爱不严管其实是种恶习。在丙吉这样有道德品行人来讲,或许有一定可行性,但对品德不高的其他官员,这种对下属的纵容只能是养虎为患 ,狼狈为奸。
02 掩过扬善容留车夫
丙吉对于本部门所领导的部下官吏,极力为他们掩饰过错而宣传他们的优点。丙吉的车夫喜欢喝酒,曾经跟随丙吉外出,喝醉吐在丞相的车上,有关部门(西曹)主管官吏报告丙吉想开除这个车夫。丙吉说,“为喝醉的缘故就赶走人才,让这个人将再到什么地方容身?有关部门(西曹)还是容忍他一下吧!这不过是弄脏了丞相专车上的草席罢了。”就没有驱赶这名车夫。
这个车夫家在边城,熟悉了解边城派出快马报告紧急情况的过程。车夫曾经出门,恰好边境派骑兵传送紧急文书迅速来到京城。这个车夫就到骑兵歇息的驿站去打探军事机密,知道匈奴人已经进入了云中郡和代郡,立即回到丞相府见到丙吉汇报情况。不久,皇帝下诏召见丞相和御史大夫,询问了匈奴人入侵边郡的主管官吏的出身及能力情况,丙吉能详细回答,御史大夫仓促之间不能详细了解,因此受到处罚责备。而丙吉受到皇帝称赞,认为他忧思边境操劳防务,这是车夫的力量。丙吉于是感叹说,“人才没有不可宽容的,人的能力各有所长,假使我没有提前听到车夫的报告,哪里能被皇帝进行慰劳奖励呢?”部下因此更认为丙吉有才能。
对习惯“醉驾”的车夫一味纵容,可能会留下小恩,但其实是对自身和他人安全的不负责,好在丙吉时代马车不快,没有人查醉驾。而这个车夫偶然得到驿站情报,第一时间报告丙吉,让他在宣帝面前长脸,这也是纯粹巧合,况且此事也不在车夫和丞相职责范围内,真不知其导向性和价值在哪里。
03 问牛背后轻重观
丙吉又曾经外出,在清理道路时遇到一群人斗殴,死伤的人横卧在道路上,丙吉经过那里却不过问。有部下独自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丙吉向前走,遇到人驱赶牛,牛喘气吐出舌头,丙吉让车队停下,让骑马的官吏询问:“赶牛走了几里路了?”部下独自认为丙吉在这两件事上前后处理的不合适。有人因这事讥笑丙吉,丙吉说,“百姓斗殴互相杀伤了,应当禁止防备追赶捉拿这是长安令和京兆尹的职权范围。在岁末报告施行赏罚罢了。宰相不亲自处理小事,所以这不是我应当在道路上审问处理的。正值春天还不应该太热,担心牛在近处走却因为中暑的缘故喘气,这就是时令节气失调了。恐怕对百姓生产生活有伤害,因此调查这事。”部下才佩服。认为丙吉顾全大局,能抓住主要矛盾。
不管斗殴百姓死活,只管农业节气,在古代农业社会,或许体现了轻重缓急,但两者究竟孰轻孰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
读史明智,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点评丙吉,并非想贬低丙吉个人宽厚的品德,只不过考虑“居其位谋其事”。高居丞相之位的丙吉主要职责就是选贤任能,而一味讲究宽厚,特别是为了自己名声对“身边人”进行纵容,则会带坏一时一世风气,所以有人认为西汉衰落就是从丙吉不讲规矩开始的,虽然有所偏颇,但很有道理。时下很多领导出问题就是纵容身边的司机、秘书和家人开始的,丙吉也不会想到自己当时一念之举,还会流传千古发扬光大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