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些读友说,阅读《论语》找不到能够贯通全书的思路,难以从整体上把握全书内容。这样读下去,感觉很零散,效果不理想。本文尝试找出解决方案。
“逻辑结构”,是个偏正词组。中心词“结构”容易理解,有形的结构,有如住宅里面的一厅三房一厨一卫,简单的语言能够描述出来。不过现在我们讨论的是一本书内容的无形结构,就复杂许多,需要加入修饰词“逻辑”,我们借用“逻辑”才能描述《论语》的结构。
我们不少人学过逻辑,知道那是一种思考工具,或者说是一门关于思维规律的学问。简言之,使用逻辑思维处理问题,其起点是定义概念,由概念组合成为判断,最后判断组合成为推理推导出结论,整个思考过程讲究论点-论据-论证,循序渐进呈现一种整体秩序,即系统性。因而,我们还可以更加简洁地说:逻辑思维是论证性、系统性的。
《论语》20篇400多章全书15800多字,我们有没有看到它的系统性、论证性?(说明:本文提及字、词数量,由笔者手工统计,未必准确仅供参考)
第1篇学而第1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意思是一个判断。孔子通过这个判断教导学生说,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然而,按照逻辑思维规律,某人说出一个判断句,是结论性的,必须同时要说出一个理由句,构成“因为……所以……”论证关系,才能具有说服力。这么看我们就可以讲,这里孔夫子仅仅说:“(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却没有说出“因为”什么,看上去这个判断没有论证性。
论证性,可能平时我们很少关注,可事实上,即使在我们最平常不过的活动中,论证性也非常普遍。例如,现在是下午3点,我们某某读书会十多位好友,正在举行《论语》阅读分享会,我(可以替换成在座任何一位)现在说出一句话:“我坐在某某读书会阅览室的椅子上”。这句话隐含着的论证就是:(因为)我参加《论语》阅读分享会,(所以)现在我坐在某某读书会阅览室的椅子上。这个论证能够说服我自己,保持一种稳定心态直到分享会结束、起身离开。假设明天下午,我仍然坐着这张椅子,但我思维空空,脑子里找不出“因为……”,论证性缺失了,我将无法说服自己继续坐下去,也没法说服自己立即起身离开,无所适从,那时我可能已经处于精神恍惚,麻烦不小了。
回到刚才那章论语,由于没有论证性,老师只说出“(所以)学习是快乐的”却没有说“因为……”,会不会有麻烦?假设,那位比较鲁莽的学生,子路起立发言:“(所以)学海无涯苦作舟”,也没有说出“因为……”。老师听到会怎么着?究竟学习是苦的、还是乐的呢?谁的说法更有说服力呢?
由于没有论证过程,整整一本《论语》里面,每个结论性的判断句:“(所以)……”,大多缺乏“因为……”,全书没有因果连贯,前后内容看不到循序渐进、各方互相照应的系统。这本书整体把握比较难,恐怕原因就在于此。
从逻辑思维角度,《论语》的第一个特征,要用否定句式来描述:非系统性、非论证性。南怀瑾先生认为,《论语》整体逻辑是连贯的系统的,篇章之间的顺序一点都不能移动,他的观点有道理吗?而比较多的学者主张:读《论语》必须从全书整体认识到它非系统性、非论证性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阅读策略,不然,就可能会堕入迷宫。
对于非系统性、非论证性的《论语》,该怎么读?不妨考虑使用“关键词-目录树”的阅读方法,先搭建起逻辑框架,再作进一步阅读。
一般情况下,我们从道德、伦理学的维度解读《论语》,能够找到一个核心的关键词:君子。可以说,这是我们践行孔子-儒家精神的目标。从第1篇学而第1章,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到最后第20篇尧曰第3章,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这个词贯穿全书、共出现108次,但并不是每出现一次就有一个新的意义,一些《论语》的导读书,将108处“君子”的内容进行分类疏理,认为它表达了15种(类)意义,用来描述君子是怎么样的人,例如:仁爱、忠诚、正义、勇敢、谦虚、……等等。而“君子”一词出现时往往与“小人”对举,例如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小人是君子的对立面,《论语》通过对举,从正/反两面描述君子是/不是怎么样的人。
全书108处“君子”、15种(类)意义,从正/反两个方向描述君子是什么/不是什么。我们可以将“君子”看作《论语》的首要顶级关键词,把它当作一棵树的主干,全书内容的树根、技、叶,都由树干伸展出来。
有两个关键词:“仁”、 “礼”,是《论语》的根本理念,每个君子应该知道和做到,这两个词在书中出现也比较多,分别是109、75次,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树根、第二级的关键词,“君子”这条树干,靠树根支撑起来。
孔夫子教导我们,做君子要守持、实践的思想理念,还要包括:德、义、孝、悌、忠、和、敬、信、勇、智、直、谦、……我们找出这些词,可以当作第三级的关键词、是《论语》大树的枝丫。
这样,这本书的逻辑结构,一个树形目录就创建出来了。我们循着这个树形目录,先搞清树根、树干、树丫各部分的含意,然后以树干为主线,把全棵树的意义连接起来,通盘分析思考,一整本《论语》的内容就理解得差不多了。用这个方法读----权当它是可选方法之一吧,我们确信,有可能走出《论语》迷宫。
我们再看看《论语》还有另一个特点,对于理解这本书的逻辑结构很重要的。第15篇卫灵公第24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最后8字,连同第6篇雍也第30章,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最后12字)。当中否定句式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肯定句式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被后世称为孔夫子倡导的古典道德黄金定律,翻成白话大概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事物我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我要使别人得到。”两句原文都是“己”字开头的,以自己为出发点,去考虑道德伦理规律。很明白,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逻辑。
推己及人,有什么不好?自己希望抢到红包,推己及人,就知道大家都希望抢到红包,然后我就每天派很多红包,使大家希望成真。这确实是好事。但是,如果你自己嗜酒,每顿饭喝2斤,通过推己及人,你也使我每顿喝2斤,而我本来是滴酒不沾的,那我就死比你睇了。所以,推己及人的逻辑,不能保证任何前提下都是好东西,只能说有时正确、有时错误,把它奉为黄金定律,不能不说,是有问题的。我们阅读《论语》时要注意分辨这些比较重要的瑕疵。
有些读者,把上面我们讨论过《论语》的两个特点,合并起来,归纳成一个总特点是:这本书里面写下的论断,全是仅说“所以”没有“因为”,加上只以作者自我个人为出发点考虑问题,所以《论语》是一本自说自话不管别人想法的、没有经过论证因而是主观武断的道德说教书。
如果身边出现一位同事,他一切以自已为出发点处理问题,而且他讲话做事从来不讲理由,这人就有点可怕。许多人会敬而远之。但我们可以这么看待孔夫子、看待《论语》吗?当然不能。笔者需要另写一篇阅读感言,进一步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