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原创谈古论今一思诗文集岁月拾遗
【传习录读书札记124】良知存否两重天

【传习录读书札记124】良知存否两重天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2-04-17 06:00 被阅读0次

第172条《答聂文蔚》(2)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世之君子,惟务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求天下无治不可得矣。...尧、舜、三王之圣,言而民莫不信者,致其良知而言之也;行而民莫不说者,致其良知而行之也。...圣人之治天下,何其简且易哉!

后世良知之学不明,天下之人用其私智以相比轧。是以人各有心,而偏琐僻陋之见,狡伪阴邪之术,至于不可胜说。...相陵相贼,自其一家骨肉之亲,已不能无尔我胜负之意、彼此藩篱之形,而况于天下之大,民物之众,又何能一体而视之?则无怪于纷纷籍籍而祸乱相寻于无穷矣。

复卦的彖辞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复卦向我们揭示了天地之心,复卦在二十四节气中对应冬至,冬至一阳复,万物始生。天地之心,儒家认为是阳动,生之意;道家认为是阴静,守之意。在这里,王阳明认为,人就是天地之心。我个人理解,就回归天性,致良知而言,天地之心主动;就天性就是天理、此心岿然不动、心即理而言,天地之心就是人心,天地之心主静。道心无分内外、动静合一,天地万物和“我”本质上是一体的。

荼为苦菜,毒为螫虫。困苦荼毒,指人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这种痛苦只有切身感受才能体会到。王阳明说,如果一个人不能感受到痛苦,那他一定是一个没有“是非之心”的人。这句话,初听显得突兀,细想豁然。首先,王阳明在这里说“是非之心”,实际上是指孟子的“四心”,下文的“良知”,实际上是指“良知良能”。一个麻木的人,对万事万物的感知都是一样的,怎么可能会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呢?人之四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是所谓良知良能。

良知良能存在于每个人心中,不分圣贤和愚笨,而且从古到今都是这样。事上的君子,只要是努力追求良知的,他们的是非标准、好恶取向一定是一致的,对待他人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国家像对待个人小家一样,把天地万物都看成和自己是一体的,因此君子治理国家,想不大治都不可能。

不啻bùchì,如同。先古的贤人看见别人行善,感觉就是自己行善;看见别人作恶,感觉就是自己作恶;看见老百姓生活痛苦,感觉就是自己痛苦;看到一个人没有获得安稳的生活,就觉得是自己把他推到痛苦中去的。他们不是刻意要这样做,以便取得天下人的信任,而是只有一心一意致良知,他们才能使自己心安理得。

尧舜禹汤武这些圣王,他们说什么,老百姓没有不信服的,因为他们说的话出自于良知;他们所做的事,没有不让老百姓不高高兴兴的,因为他们出于良知而做事。所以老百姓安宁祥和,即使有人被杀了,他们不会怨恨;他们得到好处,也不会感恩戴德、诚惶诚恐。圣王治理蛮荒之地,那里的老百姓没有不孝敬父母的,因为人的良知都是一样的。呜呼!圣人治理天下,就是这么简单而容易!

后世关于良知的学问莫衷一是,天下人都出于私心以智力相互竞争甚至倾轧,因为人心各不相同,所以各种偏执、琐碎、邪僻、丑恶的学说、狡诈、虚伪、阴险、邪恶的手段,层出不穷,到了无法胜数的地步。

讦,jié   揭发别人的隐私或攻击别人的短处。对外打着仁义的旗号,实际上干着自私自利的勾当;巧言诡辩以逢迎时俗,装模作样以博得名誉;压制比自己优秀的人以显得自己的能干;拿别人的隐私做文章,还自认为自己正直高尚;意气用事,互不相让,还自诩为维护道义;用阴险的手段相互倾轧,还自称嫉恶如仇;妒贤忌能,还号称秉公办事;恣情纵欲,还声称与民同乐。

相互欺凌、相互侵害,以至于家庭骨肉之间,也要分出胜负,彼此防备,何况天下如此之大、百姓如此众多、事情如此纷繁复杂,怎么能够把天地万物与自己看成一体呢?所以也就难怪天下纷纷扰扰、祸乱不断,永不宁日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读书札记124】良知存否两重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jmqe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