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观正,文字正
在17年秋天,我在整理多年前的文稿的时候,看到了在04年时,写过的一个短篇,是以一个朋友为原型的,描写一个生长在西北贫瘠的土地的小伙子,只身前往都市创业的一篇小说。结合个人这些年的经历,有了想重新创作的想法,在二次创作到3万多字的时候,把部分章节发布到了XX论坛,被某文化公司编辑看到,才有了后来的出版机会。
小说定稿后,我同编辑闲聊,问她当初为什么会选中这样一部看上去很传统的小说。她告诉我,最先看到这篇文字的是他们公司的主编,主编认为,这部小说,三观正。
无论我们创作的主题是悲情的,还是欢乐的,是正史还是野史,都必须遵从于一个理念,就是这些文字必须是有思想的,这些思想必须是可以展示于阳光下的,必须是使人进取的。打个比方,即使是十万字的东西,用了大部分来写黑夜,但必须要告诉人们,黑夜过后是黎明,是光明。近两年在各大媒体火爆异常的微视频短视频,拥有大量粉丝的,其实还是那些正能量的作品。
二、创作中的形和意
我认为,刻意求形,不如认真立意。
创作最重要的是灵感,其实这个灵感就是意。
文学作品漂亮不漂亮,更多的是立意漂不漂亮。就是我们的作品,读者或者观众看了,会不会被触动,会不会产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感觉。有了意,怎么把这个意更好的表现出来,就是形,形是一种多读多练的技巧,对文学创作而言,我认为就是怎样把已经立意了的故事讲好听。
三、放开情怀,打开脑洞,落笔如刀
如今网络发达,信息接收便捷,一部手机,整个地球发生的事便知道了,这是好事,有了这样的传播基础,就看你愿不愿意踏上去。但这也有一个问题,就是人们见得多了,看得多了,一般的东西入不了眼了。
近几年,传统的文学创作方式,已经被命名成了“严肃文学”,严肃文学的市场,现在太小了,在大批公众号没有出来之前,全国范围内,传统文学类的网站基本上没有,有些网站虽然还开辟有原创文学频道,但是阅读量很少,只是作者之间回帖鼓励交流。长篇小说也是如此,网站在分类中,似乎有意在挤压这类作品的空间。当然,国内知名刊物比如“小说月报”等等的刊物,还有省市的报纸副刊,但是,纸媒的刊载量发行量,空间那么小,是一般创作者可望不可及的。
网络文学以压倒式的强劲碾压严肃文学,这是不争的事实,这是大气候,对于一个热爱写作的人来讲,是积极改变还是坚持不变,我个人的看法是适应这个变化,努力去改变自己的传统创作思维,这是放开情怀。
打开脑洞很好理解,就是敢想,敢写。
还有落笔如刀。去年我把余华的小说基本上读完了,总的感觉就是“狠”,这个狠,一是人物的故事跌宕起伏跨度狠,二是对各色人物的定位狠,好人好到让人觉得像神,但命运惨的让人同情落泪。坏人坏到恨不得打死他,但运气总是那么好,这个就虐心了。当然,善有善终,恶有恶报这一点不能改变,得让读者观众把胸口的那口闷气吐出来。抓住人的心理,缠住人的情感,达到这两点,作品就成功了。
四、如何把文学作品价值最大化
近几年我们接触的最多的词语中,“平台”算是一个。如果达到了上面所说的标准,但是没有合适的平台将我们的作品展示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让更多的人领悟我们想要传播的思想,那等于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把我们的作品通过公众号,自媒体,以文字或者画面的方式进行传播,这就是作品的价值。
另外还有一种价值,就是作者收益。在人们的观念中,认为文人文人就应该胡子拉碴,就应该衣衫褴褛,就应该无视财富。我认为,写作不是修仙,写作也是劳动,劳动的付出得到回报,是天经地义的。很多文友,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文字,网上一发就完事,得到几句赞扬就高兴地不得了。熟不知其实你的那些文字是有价值的,即使做不到以文养生,但以文养烟,以文养酒能不能行呢?这就是我要说的另一种价值,很直观的,很实用的,摸得到的价值。
不要说这个价值俗,我觉得不懂得推介自己,板着面孔是一种落后的思维在作怪。
(文字整理于本人参加某作品研讨会时的发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