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圣诞节,球球闯祸了,居然欺负了好几个比他大的多的孩子。
昨天,球爸球妈高高兴兴的带球球到“申之家”华德福幼儿园,参加亲子活动。(不要问为啥十个月的孩子,会去幼儿园参加活动)。
本来以为球球刚来一个陌生环境,和一帮大孩子在一起,会怕生。谁曾想十个月的球球,表现的非常奔放。他会毫无顾及的强行插入别人的游戏中,还抢其它小朋友的零食,玩具,甚至还在别的小朋友脸上乱抓,还抓哭了几个二三岁大的孩子(OMG)
好在其它家长都比较友善,对球球这种“小霸王”的行为都是一笑而过,安慰一下自家孩子,也就过去了。
本来以为是一件小事儿,回家以后,我们是当一个笑话跟球球的爷爷奶奶讲,谁知奶奶的反应却非常激动,“这怎么可以,这种行为必须管教,不然没规矩了”。
其实,对于球球的行为,我和球妈是能够理解的。对于十个月得低龄宝宝来说,还没有形成“他人”的意识。在他们的意识里,整个世界都是围绕他在运转,他想吃的时候就有妈妈的奶头,想睡的时候,就有温暖的床,拉屎了,就有人自动的给他处理……在他眼里,其它小朋友的零食,玩具,本来就是他的,他只是拿回自己喜欢的东西而已。用武志红老师的话说,这种心理叫“全能自恋”,在婴儿期,是很正常的。
但这种道理,跟60岁的老人,怎么可能讲的通,再加上球妈本身就是火像的急脾气,立马就引发了家庭大战。“啥叫管教,管教有啥后果你知道吗……”。但最后奶奶并不管这些,“你们这样就是溺爱,纵容,不负责任”。
为啥我和球妈会不赞同对球球施以管教?在儿童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强迫性内疚”,即通过对孩子的施加外部压力(管教),让他被迫认识到错误,并产生表面的内疚。
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外部压力造成的认错,和“正在形成的对错误行为的认知感”,完全是对立的。
对于这种行为的危害,有很多心理学的研究,这里谈谈两个我自己的观点:
1、孩子过早学会“察言观色”,反而丧失学习规则的能力。
通过父母的管教让孩子学规矩,反而让孩子学不会这个世界的规矩,在他们眼中,只需要察言观色,揣摩父母到底让他们做什么,不做什么,父母没说的,就是可以他们自由发挥的地方。
2、“共情缺失”,让孩子更不容易参与社会交往。
通过对父母“察言观色”学习来的“规矩”,反而让他们失去了对别人的“共情能力”,也就是说,他们不是因为弄疼了对方,而自己心理产生愧疚。这种人通常只懂得自己的感受,却很难理解别人的感受。
在成人的社交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人,跟你好起来,让你觉得都不好意思,但一旦对你不满,那就是彻底的断绝关系,老死不相往来。这种人,就是共情缺失得一种表现。
但道理归道理,奶奶的指责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孩子犯错,父母总不能无动于衷吧。今天还好遇到的是一些通情达理的父母,改天遇到一些没那么nice的家长,该怎么办?
人智学创始人,奥地利社会学家史坦纳说,“教育始于孩子让我们为难的那一刻”
既然有难题,球爸就开始想,以后遇到这种事儿是“管”还是“不管”呢?
在这个问题上,还是球球奶奶的一句话帮我理清了这个问题的逻辑本质,她说:
“你就不怕别人说我们家球球没教养?”
“没教养”看似是每个家长都会提出的质疑,但往深想一层,这句话的背后,到底是谁的需求需要被满足呢?
但在P.E.T.(父母效能训练)中,最基本的技巧就是“判定问题的归属”,这个问题,到底是父母的,还是孩子的?
骂孩子没教养,看似说孩子,实则说父母。教养,是父母的责任,而我们因为受不了这种指责,而去管教孩子。这估计也是球球奶奶这么在意这件事儿的原因。
在“管教”和“不管教”这个问题上,显然不是球球的问题。
而同时,我和球妈又是接纳这个问题的,“我们可以接受球球在外面闯祸”
但有可能,球球闯的祸,影响了别人,而别人并不接纳这个问题。
所以,我们要处理的是我们和其它人的矛盾关系,而不是要不要对球球管教。
后来我就跟球妈达成了共识,我们得时刻做好“球球犯错,我们得背黑锅”得心理准备,跟人赔礼道歉也好,接受批评也好,陪损失也好,但这种压力,我们得自己扛起来,不能因为受气了,就转嫁给球球。
具体做法是:
1、父母要对“被害方”态度要主动、诚恳。毕竟对别人造成的伤害和麻烦,是事实,当爹妈的就得挺身而出去背锅;
2、事后对孩子只讲事实,不讲道理。既然背锅了,就不要在转移到孩子身上,等球球再大一点,可以跟他说事实,比如“爸爸跟别人道歉了”,“XX很生气”……这些都是事实,其它的事儿让孩子自己去理解;
3、逐步教孩子“边界感”。小孩子闯祸,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建立清晰得“边界感”,他们不知道“东西原来不全是自己的,有些东西也是别人的”,“别人也会疼,疼是不好的感受”,“伤害了别人,别人是会难过的”……让孩子有了边界感,他们自然就知道,规矩在哪。(关于这点,后面还有精彩的实操案例。)
其实,这种方法,球爸原来管理公司的时候也用过。
球爸当年创业,招来一名刚毕业的小姑娘,做文案。因为资历浅,文案老写不好,球爸也想,人家刚毕业,写不好也正常,就开始手把手的教,有时候基本就成了我口述,她只用写下来就行。久而久之我发现,不对啊,每次都要我指导才能写,我是雇了一个智能打字机吗?
后来遇到一个项目,我觉得是个好机会,就把她叫到办公室,先鼓励她一下“你来公司也有几个月了,进步还是很明显的”,然后给他一个担子“最近有个项目计划书,我觉得你能承担,就交给你了”,最后再说一句“你放心做,项目丢了,黑锅我来背”。
结果,这个小姑娘跟打鸡血一样,男朋友也不约了,大姨妈也不疼了,连着加了好几天班,每天比我走的晚,来的比我早,一周后,她交给我得计划书,虽然还有些问题,但作为独立完成的第一份方案,已经超出我的预期了。
后来这个小姑娘,一年就干到项目总监的位置,年薪十几万,她后来聊起那件事儿,说我提出给她背黑锅,让她更有勇气独自面对问题,并让她在做的过程中,才认识到“原来丢掉拐杖,自己也是可以站起来的”。
直接的管教,是替代了孩子认知世界的能力。
我们给孩子的规则,也是孩子的拐杖,让他们自己不用学习,就能按这个社会的规则行走。因为我们害怕他一旦违规,我们就要承担“黑锅”的责任。但“拐杖”毕竟不是他们自己的腿,我们只有让他们长出自己的腿,他们才会奔跑。
小泽爸爸有话说:在游戏中,帮孩子学习规则。
这几天,球爸和小泽爸爸最近琢磨着做一档两个老爸聊育儿的音频节目,在跟小泽爸爸聊天的时候,无意聊到一个在游戏中建立规则感的方法。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小泽爸爸是个运动青年,经常会带小泽(2岁半)参加体育活动,在家,也经常会父子两玩“打架”的游戏。
“打架”过程中,难免没轻没重。如果小泽打疼爸爸了,小泽爸爸说,他会稍微夸张一点,做受伤的样子,说“哇,好疼好疼,小泽打得爸爸好疼”,如果爸爸打疼了小泽(并非有意),他也会真诚的跟他道歉。
我说,这不就是在帮孩子建立规则边界嘛,
首先,他打疼了爸爸,他知道爸爸也会疼,别人也会疼,我的行为伤害了对方,
其次,爸爸打疼了他,他也知道疼是种什么感觉,为什么不能弄疼别人。
很多时候学规则,并不需要管教,游戏本身就是很好的手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