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号称“卧龙”的诸葛亮,人们心中的“神机妙算”,神一样的人物,曾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直至病死五丈原,却每次都失败?看完本文也许能获得一些启示。
原文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译文
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
古今解读
这两段为《始计第一》中的第二、三段,揭示了战争之前需要考虑的五个要素——道、天、地、将、法。同时说明了战争前的一个重要准备,那就是“计”,这里的“计”说的不是“计谋”,而是“计算、分析”。
《孙子兵法》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但在现实中,却是无法达到的理想境界,相反,要时刻准备战争,战争才是维护和平的唯一手段,没有战争能力的国家注定被挨打。
既然不得不打,那就打吧!但在打之前必须分析这五个要素,“五事”是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
道,不同于《道德经》中的“道”,这里指的是“人和”,也就是上下思想统一。“道”并不表明战争是否正义,中国的近代史,列强的入侵,他们发动的侵略,完全是非正义的战争,为何我国却割地赔款求和?其主要原因就是各列强统一了思想,要瓜分中国,而我们国家内部却是军阀割据,内战不断,很明显,在“道”这一层面,我们就已经失败了。
“攘外必先安内”“家和万事兴”“二人同心,其力断金”“人心齐,泰山移”……后世这样的名言警句太多了,现在看来,正与《孙子兵法》的“道”不谋而合,同样表达了思想统一的重要性,也告诉我们为人处世时,要与人为善、和气生财,国家治理、企业经营管理也是如此。
天,指的是“天时”,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在冷兵器时代,天时显得尤为重要,自然的力量不可估量。
唐代杜牧经过赤壁时留下一对佳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思是周瑜你这小子,要不是东风助你一臂之力,你老婆和大姨子早就被掳到曹操的铜雀台了。周瑜借助“东风”,用火攻创造了奇迹,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至今仍传为佳话。
段子归段子,透过名句,看到本质,“东风”不过是赤壁之战中的“天时”,没有借助“东风”,火烧曹营无法顺利进行,即使你计谋再多,也无法实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也是由此而来。
我们平常生活中也处处借助“天”,有些人会选择阳光明媚的天气出去游玩,有些人却喜欢雨中漫步,有些人喜欢与伴侣雪中“白头”……而那些不预“计”好、不借助“天”的人,倒行逆施,逆“天”而行,最后遭暴雨袭击,还有遭雷劈电击……
地,指“地利”,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古代战争中,“地利”还需要借助“天时”,共同产生作用。
前文说到的“赤壁之战”就是很好的例子,“东风”是“天时”,那此战中的“地利”又是什么?显然,长江天堑就是“地利”。
曹操虽有雄才大略,但面对这浩浩长江水,也是一筹莫展(当然这其中还有“反间计”的应用,让曹操杀掉了军中会水战的蔡瑁、张允,黄盖“苦肉计”诈降,暂且不提)。曹操军中无正规的水军,于是想到了铁索连船,行如陆地,以为可以弥补“地利”上的不足,手下的谋士也想到过孙刘联军会用火攻,却因当时是冬季,以为只有西北风没有东南风,这个梗被忽略了,哪知道孙刘联军这边,诸葛亮预见了“天时”,凭借风向的转变,再加上“地利”,致使曹操一败涂地。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这两句诗很好地体现了“地利”的优势。假如一个男孩要追一个女孩,或者女孩倒追男孩,得首先占据“地利”这个优势,比如说男女同桌、同班、抑或是同校,这样的就比那些“异地恋”的占据地理上的优势,这也是现在“异地恋”离婚率增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异地恋的例子只是其中一方面,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地利”要靠自己慢慢去琢磨。
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将”既是决策的制定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将”足智多谋要放在第一位。
《孙子兵法》第九篇中提到的“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其实说的就是将领的执行力度,和后来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一个道理。
这正是从变化的角度出发,提倡军事将领用兵不能因循守旧,一成不变,要灵活机制地处理各种问题,凡是以大局为重,对无关紧要的或者对全局没有实际意义的抉择,坚决不予以执行。
现实中,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和这个“将领”并无差别,处处都要灵活应变,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
国家治理、企业管理、为人处世,都要把握住“将”的内涵,从实际情况出发以新的理论、新的实践实施工作,坚决不能仅仅凭经验、紧随教条主义行事,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法,指“法规”,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无规矩不以成方圆,无论在战争中还是非战争中,都得遵循“法度”。
古代治军,必须讲法度,否则,军队就是一盘散沙,不击自溃。孙子深谙此道,他跟吴王阖闾见面的时候,通过杀吴王妃子练兵的事就体现了这一点。
孙子将宫中美女180人分为两队,让吴王的两个宠妃当队长。然后宣布军法,三令五申。训练场上,宫中美女笑个不停。孙子说:“规定不明确,法令不熟悉,这是将帅之过”,又重申纪律,训练中美女们继续大笑。孙子说:“法令不熟悉,那是将帅的罪过,既然已经再三说明了,再不执行,那便是下级士官的罪过了”。于是下令斩了吴王的两个爱妃。结果把这支队伍训练成了可以赴汤蹈火的队伍。
我们常说的“上梁不正下梁歪”,认为这是榜样没带好,但究其根本就是上面的政策没执行好,传到下面就更加难以服众了。如果我们治国、修身、齐家都能遵循“法度”,严格执行,就不会出现“熊孩子”的背后必然有一对“熊父母”了。
孙子又作出总结:“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进一步强调了“五事”的重要性。
读完这“五事”,再来看看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为什么失败?原因是他却没有在战前计算“五事”,如果计算、分析透彻了,就会一战定乾坤,根本不会出现“六出、九伐”这种情况了。
其实诸葛亮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蜀汉晚期内部已经出现分裂了,“道”这一层面就失败了,再加上六出、九伐,兴师动众,属于远征,“地”这一层也不占优势,基本算是逆天而行,但为了报答刘备知遇之恩,他也算是鞠躬尽瘁了。
孙子的理论是:战前就要通过这“五事”分析胜算的把握,能胜才打,一战定乾坤;不能胜,就等待时机,等到有胜算把握时再打。这也告诫我们,人生中不要盲目地去“争”,不要成为那些鸡汤文中“屡战屡败”的典型,不得不去“争”的时候,一定要有赢的把握。
网友评论
不过《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就算了,是因为作者参加起义未果,回来写的,他喜欢诸葛亮,所以加了好多戏。还把周瑜等人说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