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
[美]乔治·凯林 /[美]凯瑟琳·科尔斯
一扇破窗距离犯罪有多近?
为何一个小错误能引发血腥的后果?
小恶究竟能连锁成如何罪孽?
那扇破掉的窗户该如何补上
如果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修补,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这就是“破窗效应”。根据这个理论,如果环境中的一些小的恶行没有得到惩罚,就会导致他人的效仿。一扇破窗离犯罪有多远,这就是《破窗效应》所探讨的问题。
《破窗效应》由乔治·凯林和凯瑟琳·科尔斯合著,乔治·凯林就是“破窗效应”的提出者之一。
《路西法效应》
[美] 菲利普·津巴多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问题讨论了千年
天使与魔鬼究竟如何界限也无人得知
关于人性邪恶的实验
因为“斯坦福监狱实验”成了禁忌
天使与魔鬼的转换,往往只在一念之间。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认为,没有绝对的好人或者坏人,本性善良的人也可能受到情境的影响,表现出暴力行为,他将这个现象命名为路西法效应。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心理学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实验之一。1971年,津巴多把斯坦福的一个地下室改造成“监狱”,并找来一群身心健康的大学男生,随机把他们分成两组,一组扮演犯人,另一组扮演狱警。实验的发展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狱警表现出种种暴力倾向,开始滥用权力和虐待囚犯,而犯人也出现了精神崩溃的迹象。最后,津巴多不得不提前结束实验,并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心理治疗。
虽然实验本身存在伦理上的争议,但它为了解人在极端环境下的行为提供了极宝贵的参考资料。比如,2003年的美军虐待伊拉克战俘事件简直就是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翻版。
《对权威的服从》
[美]米尔格兰姆
人们是否会服从权威去伤害他人?
纳碎集中营的残忍血腥
是因为人性本如此邪恶
还是仅仅因为服从上级的命令?
一个已被禁的真人实验告诉你
著名的米尔格伦实验中,米尔格兰姆对参与者说他们实验需要研究惩罚是否能够促进记忆,让他们扮演“老师”监督另一个房间里的“学生”记忆单词,如果学生犯了错,就对他进行电击。随着犯错次数的增加,电压也随之上升。
实验中,“学生”是实验人员假扮的,电击装置也是假的。随着电压的上升,“学生”会打开录音机,播放痛苦的尖叫声,随后敲打墙壁,最后突然停止任何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老师”想要停止实验,和他同处一个房间的实验人员会命令他继续。
实验终止的条件是“老师”经过四次怂恿后仍然坚持停止实验,或者用最大电压(450伏)持续电击“学生”三次。
米尔格兰姆原本以为只有少数人会狠下心来用最高的电压进行体罚。结果,他发现无论实验的时间和地点,每次实验都有一定比率的参与者愿意施加致命的伏特数,约在61%至66%之间。
看完这几本书,也不用对人性感到失望。近年来,津巴多教授都致力于探讨并激发平凡人成为生活中的英雄的心理。津巴多教授认为,任何年龄和国际的人,都可以透过“英雄想象”而表现出英雄举动,做有益于他人及社会的事(如维护公义和平等),克服社会和心理的阻力和负面的行为(例如在危机情况下,人倾向于袖手旁观),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津巴多教授通过英雄想象计划来教大家废除“心理定势”,为社会带来改变,人人都可以成为每日英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