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695568/23a0bd438ea9f48d.png)
只是仔细认真地看了《舌尖》第一部的第一集,便是感慨颇多,忍不住赞叹许久。
其封面海报便是一块薄薄的五花肉,一双夹着肉的木筷,肉之瘦处宛如巍峨之山,肉丝之纤维纹路与山之筋骨如出一辙,就连浅浅的油花儿也成了缭绕的山岚雾气,肉之肥处化作一汪静水,细腻丰厚,覆木舟其上,淡然划过,过处无痕。作为纪录片的《舌尖》,从封面就表示出其内涵非吃货福利这么简单,五花肉与山水的浑然一体,岂不是食物与自然和谐一致的象征?
《舌尖》第一季共分7集,每集皆有不同的主题,开篇为“自然的馈赠”,此集设定则是参考了一本由“慢食运动”创始人卡罗·佩特里编写的书《慢食运动》,其中讲述的西方美食学的概念提到了植物学,涉及到物种、自然、土地。正如其开场所述:“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
![](https://img.haomeiwen.com/i5695568/faf4939b4adc3d8b.png)
香格里拉精灵般的食物“松茸”、浙江遂昌的冬笋、云南大理山区的诺邓火腿和诺邓井盐、湖北嘉鱼县的莲藕、东北厚重冰层下的鱼······从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到毛竹林,从湿润山区到河流错节的平原,从东北冰雪到南海深水,从中国的西南延伸至东北,自然赋予了人类难以想象的食物自然,勤劳善良的人类在接受馈赠的同时,也在感恩着自然。
从古至今,中华子孙便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找寻着食物,或是为了生存,或是为了享乐,但是最本质淳朴的还是坚守老祖宗留下的规矩与传统。卓玛的村子辛苦而又小心的捡拾着松茸,松茸出土后,村民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石把头的渔网在透明的冰面下延伸了8个多小时,拉到冰面上后,所得尽是不低于5斤的成年鱼,石把头说这是老祖宗的规矩——“而不绝”。我们亦能从《舌尖》中感受到自然的慷慨与神奇,即使在科技日渐发达的今日,最原始的生存之物还是靠自然的馈赠,挖藕人、捕鱼人,这些看似低下平凡不起眼的人群,往往与自然接触最亲,他们从自然中收获第一笔食物,用来满足生存之需,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
![](https://img.haomeiwen.com/i5695568/0fda4e3510e18efd.png)
《舌尖》为人称道的不仅仅是它在铺展中国传统原始的美食画卷的同时感叹了中国人传统的智慧和品质,也有其精彩的镜头画面。好的光影交织与画面组合才会使一部纪录片更加摇曳生姿。
首先,蒙太奇手法的运用给片子增色不少,导演通过不同的画面场景的切换、剪辑、过渡增强片子的感染力,就如诺邓山区老黄一家制作火腿,从集市特选的猪腿,人工取盐过程盐的结晶、风干火腿干枯的外皮、翻转火上滴落的发亮的油脂,这些画面的组合交织昏黄灰蒙的光线,给人一种穿越千年的时间感,由此,观众的人文情怀则在火腿腌制风干的过程中慢慢发酵,片子与观众的精神共鸣也就显得淋漓尽致。
其次,作为纪录片的《舌尖》并没有放弃必要的拗造型,虽说纪录片讲究真实记录,可是由于自然与人为的限制,真实记录的内容并不全都精彩,甚至于主题不明,而对于一些关键要突出的部分进行人为摆拍则会增强其感染力,片中卓玛挖到的第一朵松茸阳光从左侧打过来,整个画面温暖明亮柔和,摄像机给挖松茸的特写让人目不转睛,不得不说,这个画面十分好看,可也是明显的摆拍。拗造型只是特定场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舌尖》抛弃了真实的场景记录,林红旗带领船员出海捕鱼差点一无所获,自然的馈赠非人为可以预知,阴冷夜间的环境、焦躁的林红旗、空空如也的储藏室这些真实的场景拍摄让观众更能感受到自然馈赠的不易。
![](https://img.haomeiwen.com/i5695568/789b3c52f78bab60.jpg)
最后,《舌尖》也十分注重人物细节的记录,这不仅是一部美食片,更是一部人文片。卓玛焦急等待卖松茸的眼神、林红旗站在甲板上紧闭的嘴巴、挖藕人拿起完整藕节的欢欣脸庞,这些细节的展示真实记录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自然资源的日益流失,通过对人物语言及肢体细节的刻画来传情达意,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
人文精神与美食文化、生活化场景与平民理念、温情元素与故事化、解说与声像,取景选材与拍摄技巧,这些因素的组合碰撞使《舌尖》大获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