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时光碎片读书哲思
其实500年前的王阳明《心学》又回到了2500前的《论语》的初心

其实500年前的王阳明《心学》又回到了2500前的《论语》的初心

作者: 道形图 | 来源:发表于2017-03-05 11:45 被阅读654次

    1

    虚幻的现实

    1508年,明朝,贵州龙场(今修文县)驿站,王阳明(当时是被朝廷贬官发配到龙场任驿站站长的,且途中险些被追杀掉),在人生最低谷的绝境之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然后“顿悟”。

    史称:“龙场悟道”,多年后,后人又把它定义为:心学的诞生。

    2

    在他去世后的五百多年以来,他收获了大量的粉丝,其中就有许多重量级的人物,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都是他忠实的粉丝。

    1513年,日本人了庵桂梧把心学带回日本,300多年后,东乡平八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神”,海军元帅,海军大将)自称:一生俯首拜阳明。

    3

    “龙场悟道”,归纳为八个字则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用王阳明的解释就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能解决一切问题,不需要任何外来帮助。这即是“龙场悟道”,王阳明心学的根基。

    王阳明在龙场所悟到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是中国思想史上最夺目的光辉之一。

    所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我们每个人身上既然都有圣贤的基因,那么每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只不过要在内外因的恰当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得以实现。

    这就是王阳明心学的最根本思想,他强调的是向内“格自己的内心”。

    “知行合一”、“事上练”、“致良知”是他心学思想的超级浓缩精华。

    4

    我们来看知行合一、事上练、致良知的本质是什么?

    致良知,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

    “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说知和行是一体的,也就是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事上练,就是说要进行实践活动,在具体的事上磨炼,来实现知和行。


    5

    其实《论语》要说的主要问题就在《论语》第一篇《学而》的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现代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这个关键的第一章,既是整部《论语》的起点,也是整部《论语》的终点,还是王阳明《心学》的理论源泉和初心基因。

    这一句中最关键的三个词,道出了《论语》要表达的初心、目的、方法、结果。

    这三个词是:《学》、《习》、《君子》。

    我们可以试着想象出一个动人的场景:

    在哪遥远的2500年前,蓝天白云,山清水秀,鸟飞蝉鸣,没有污染。虽说是粗茶淡饭,但是不用担心地沟油

    有一个人,在自家的小院子里读书,读完了书,扛起锄头下到自家的农田里劳动,看到挂满硕果的庄家,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这是通过在农书上学到的新技术所达到的高产成果,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践行了知识的重要性。

    回到家中,恰好一个谈得来的好朋友从遥远的地方来做客,于是摆出两碟小菜,一壶浊酒,一杯清茶,然后谈点生活,谈点理想、谈点诗和远方,不用低头看手机,没有来自朋友圈的干扰,更没有《简书》可写

    送走朋友,尽管是10里相送,不用担心订不上火车票。回家路上,碰见了隔壁老王,和老王啦啦家常,满心欢喜地想和老王分享一下自己和刚刚送走的好友的同志情长,可是老王只关心他家的羊又生了小羊。

    这个人也不在意,更不生气,仍然保持一个谦谦君子的形象。

    难道,这不正是孔子所描绘的理想社会,以及生活在理想社会中的人的生活状态吗?难道这不就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和初心的追求吗?

    《论语》告诉我们:人人都有成为君子的可能。

    因为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粒叫做“仁”的基因,这个“仁”只是一个必要的内因,需要外因的作用才能发生和成长。这里的“仁”的基因和王阳明心学提到的“良知”是同一个基因。

    学,是理论学习,习,是实践活动

    这里的学和习和王阳明心学的知和行是同源的。

    要想提升自身的修养和能力成为君子,就只有通过学和习两个途径。

    这也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有异曲同工之妙。

    6

    其实好多人都忘记了,我们学习的初心是什么?

    我们活着不是为了学习,我们学习是为了活的更好!

    思想和理论是干什么用的?

    是为实践服务的!

    社会的分工是干什么的?

    就是谁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各行其道。

    专家学者的任务是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我们老百姓的任务是把“复杂”的问题弄“简单”

    那些学者和高人能够“享用深奥原著”带来的“满汉全席”,我们芸芸众生只能享用对于“经典原著”的一知半解式的粗茶淡饭和一些高人从“经典原著”里提炼出的“垃圾”快餐。

    中国正是在经历了,这种正统学术和大众文化长达2000多年的博弈后,到了王阳明时代,才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探讨,重新回归到了我们文化的本源和初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6261a4e0926d:学/时习是个人的修养,等同知行合一,个人的完美主义追求路线;学有所成者可交友开拓自己的天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非志同道合的朋友,求同存异,不必大加鞭挞,可称君子。最后一条在现实中太难了,已经到了天下的地步,非你死我活不能存矣。异见者,即使是历史上的儒家内部也是拼了命的争斗。何况现在花花世界,真的离天下大同万里之遥。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是儒家思想终极的难解。外儒内法。
        6261a4e0926d:儒释道三家历史上对异见者的处理方式都有违自己哲学本身的提倡。现今有个更强的词语:修正主义。
      • 东学西读岛主:儒学的精髓就只有那么一点点, 王只是把失传了的东西重新复兴了一下.
        6261a4e0926d:大道至简,不过想要解释其中精益就要各人自有想法。古人哲学最喜留白,比欧美的唯物辩证主义高不知道哪里去了。
        道形图:@东学西读岛主 我非常赞同你的观点
      • yzh在路上: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良知在心,知行合一。妙极了!
        道形图:@yzh在路上 共同学习,谢谢欣赏!
      • 岚风081:老兄真正在思考人生了。
        道形图:@岚风081 是啊!一边生活,一边思考。
      • dca6f1c59d2a:做君子,成为君子都不是遥远的事情。只要坚持初心,恪守良知,坚持善行,我们都可以一步步接近君子。今天是学习雷锋的日子。首先雷锋是平常人,其次雷锋才是雷锋精神的模范。雷锋的事迹告诉我们,平常人坚持下去也能实现心中的君子梦。
        道形图:@zhqhrc 非常对,你不说我还真想不起,今天是学习雷锋的日子,还是你的觉悟高。
      • dca6f1c59d2a:不仅仅是读书人立身立德立言尽力做圣人,我们凡人百姓通过保持善行,知行合一身体力行也可以接近圣人的光环。
        道形图:@zhqhrc 每个人都是世界的惟一
      • dca6f1c59d2a:我同意这个观点。
        道形图:@zhqhrc 你同意,我就充满了信心,因为我对你有信心!

      本文标题:其实500年前的王阳明《心学》又回到了2500前的《论语》的初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wds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