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次我翻开《史记》,由于古文功底太浅,读了几行就读不下去,不查注释就无法理解内容,所以很长时间我把《史记》搁置在书架上。去年参加同学聚会,遇到我的中学老师,闲聊中说起写作,他说:“每个学写作的人都应该去读读古文经典,如《史记》,司马迁的写作思路和技巧,你能学到三分就足以把文章写好。”他的一席话让我萌生了读《史记》的念头。恰好朋友在网上组织《史记》的读书小组,我立即报名参加。
读书小组共有三十多人,每天自学,隔天老师导读,第三天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写读书心得,一周共读一篇文章。从组建读书小组开始,就有人陆续退出,理由是没时间,或者是读不懂,或者是没兴趣,一个月以后读书小组就办不下去了。虽然只共读了《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等四篇文章,但我已经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是由于忙于房子装修,没时间继续读下去。
去年十二月,我搬家后整理书架,看到这套几乎全新的《史记》,觉得连《史记》都读不完,实在算不上是个读书人。于是决定不管怎么难读,都要把它啃下来。同时选读了杨照先生的《史记的读法:司马迁的历史世界》,把杨照先生当导读老师。杨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以文学式读法去接近司马迁的视角、态度和理念,把经典带入今天的时空。
杨先生说:如果只将《史记》当作一本好看的书,只选择好看的部分来看,这样的阅读态度与方法,一方面对不起付出了生命与自尊的代价来写作的司马迁,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我们能够从《史记》中得到的领悟与启发。读《史记》,一定要有耐心(甚至要有知识上的勇气)走入这片文字的荆棘丛中。
如何读史记?很简单的基本态度,就是谦虚地面对这本大书,不只要从头到尾通读,而且在细读的过程中,要不断追问为什么:为什么司马迁这样写,为什么司马迁如此繁写、如此简笔,为什么司马迁如此分配相关内容,为什么司马迁如此安排篇章及行文顺序……
经过近两个月的通读,今天我终于读完了《史记》一百三十篇,从本纪、世家到列传,从帝王将相到巫医百工,从少年得志到大器晚成,从循吏到酷吏,从表到书,洋洋洒洒五十二万字。掩卷之时,我如释重负,又感慨万千,领悟到了此书的迷人魅力。入
沈从文1952年的一封家书中,讲述了《史记》的迷人之处:在四川农村里参加土改工作队的一个难眠之夜,他从垃圾堆中翻出了一本残破不全的《史记》选本,在灯下读了李广、窦婴、霍去病、卫青、司马相如的传记,“不知不觉间,竟仿佛如同回到二千年前社会气氛中,和作者时代生活情况中,以及用笔情感中”。然后,沈从文感慨评断:“《史记》列传中写人,着笔不多,二千年来还如一幅幅肖像画,个性鲜明,神情逼真。重要处且常是三言两语即交代清楚毫不黏滞,而得到准确生动效果,所谓大手笔是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