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战国中期,自西周以来礼乐制度,己经不足以维护当时的国家秩序,国家之间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小国已经纷纷被大国吞并,整个社会奉行的是弱肉强食,强者为王的丛林法则。此时位居西北一隅的秦国,由于地处偏僻和文化落后,常常被山东六国视为夷狄,甚至在诸侯会盟的时候,也从不邀请秦国参加。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年仅二十一岁的秦孝公登上了政治舞台,他立志要富国强兵,一改秦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和地位,并在上位伊始便发布招贤令,许以裂土封疆的优厚待遇,著名的商鞅就在这时候来到了秦国。
关键词:平画天下
秦孝召集商鞅、甘龙和杜挚等元老重臣开御前会议,商议如何才能富国强兵的国家大计。
点评:秦国在商殃到来之前,在政治上应该还算得上是相当民主的,同时也说明世袭贵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
以下是秦孝公与商鞅和甘龙等人的对话。
关键词: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人议我。
点评:孝公开明宗义,表明了自己变法的决心,但又怕变革会引起包括贵族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抵触,因为商鞅的变法首先要废除世卿世禄制度,用官僚制度取代原来的封建领主制度,这是一种剧烈的国家转型,会伤害到很多既得利益者,因而孝公的担忧也不无道理。
关键词: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点评:这是商鞅的第一个回答,他认为一个人行动就不能迟疑不定,做事就不该犹豫不决,否则将一事无成。高明的人做事,一定会遭到他人的非议,这就叫曲高和寡。
关键词: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以乐成。
点评:这是商鞅为孝公提供的第二条依据,他认为国家大计不必与民众讨论,只让他们享受政策带来的成果就可以了,这反映了法家思想中独断专行的一面,事实上他的真实意图是要将甘龙等人也排除在外,剥夺他们的参政议政权。事实上,在商鞅推行变法的过程中,也确实表现出了刻薄、冷酷、专断和残忍的一面。
关键词: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点评:成就功者就不必与众人商量,这又是一句独断专行的话,其中还含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意思。事实上后来的商鞅也确实说一不二,甚至不允许任何人议论他的新法,曾经将数百名私议新法者斩于渭河岸边。
关键词: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
点评:因任百姓爱好和风俗去引导他们,就可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是甘龙反驳商鞅的话,可见这位甘龙确实深得老庄三味,因民而教就是顺万民于自然,不劳而功成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关键词:拘礼者不足以言事,制法者不足于论变。
点评:这是商鞅反驳甘龙的话,拘礼者是被规矩约束的愚人,而智者是制定规矩的人。制法者是做事墨守陈规的人,聪明人怎么可以与他讨论变法呢?咄咄逼人的回答,硬生生将甘兄赶出了辨论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