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期给大家分享了我的德语入门和提高经验,本期来谈谈母语 (包括文化) 对德语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这种差异来更好地学习德语。
母语中文本身对德语学习的影响
才开始学习德语的朋友们都会存在一个“潜意识”转化语言code的过程。根据我自身学习德语的过程和经历,转化可能涉及有:
A.德语初学者: 字母拼写转换
字母拼写转换,也就是当你听到一个德语单词时(比如别人跟你打招呼说Hallo),你的大脑会在接受到信号后自动将通过听觉感知的信息转换成“实体”,这里的实体则为字母拼写。这个转换实际上为大脑对外文的解码,以便能更好理解。
B.德语初学者+高阶学习者: 语意转换
语意转换是在学习外语时最常发生一个在大脑里完成的过程。这里涉及的语意转换是指源语言与母语之间含义的转换。
通过这个转换,我们便可以迅速知道单词的含义并且做出相应的回应。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用同样源语言回应前,通常会发生短暂的母语-源语言间的互换,毕竟对于母语的第一反应会比外语更快,而且这也是潜意识的一个条件反射。
那么如何利用这个存在于潜意识的词意转化模式来更好的学习德语呢?
1. 最好的办法就是跳过中文词意转换过程,而直接认知德语单词的含义。
要做到这点,首先,需要有足够的词汇积累;其次,多运用已学会的德语单词,并通过将其放到不同语境中使用,来达到准确掌握单词的含义。这两点的培养正是为了逐步替代将德语转换成中文的这个潜意识过程。
通过长时间不断积累和练习,对词意的理解就会产生一个思维惯性,而这个惯性就会在下一次听到德语单词时,直接让大脑对其含义做出判断。
这个过程听上去玄乎而且抽象,不过相信有不少同学们肯定经历过下面这种情况:
有时,在某个对话场景下,你会很快的对德语单词做出相应的反应,也就是可以对答如流,但若是让你先用中文翻译,然后再进行表述,你可能一时根本长不起来中文到底是什么(经历过的同学可以举下手:)
这种跳过中文词意转换而直接理解源语言的方法对于德语高阶学习者来说更适合。而初学德语的朋友们可以有意识地尝试一步步用德语单词替换中文转码过程。
2. 另外一个可以克服中文转码过程的方法便是词语图片化,具体来说就是培养用想象构造图片来展现德语单词的含义。
比如,当你看到或者听到单词Tisch(桌子)时,可以在头脑里描绘出一张桌子的形状,材质是什么,颜色是什么,有什么特色等,越详细越好。
通过头脑里图片的展现,Tisch不再是5个枯燥的字母,而是一张栩栩如生的拥有自己特色的实体。
当你使用这个方法越多,你的大脑想象力就会越来越丰富,在下一次接触到任何德语单词时,在你大脑里首先跳出来的便是画面,而中文解码的过程则会逐渐的淡化。
中文含义vs.德文含义
由于中文博大精深,一个词往往可以涵盖n个意思,这便容易造成“中式德语”表述。这里举一些我遇到过的非常典型的例子(如果大家有遇到其他类似情况,欢迎补充)。
例1: 动词“看”
看书 Bücher lesen
看电视 Fernsehen gucken
看电影 Film schauen
中文表示“看”这个含义只是需词,而德语里,根据使用场景和名词的不同会有所变化。
在初学德语时,因词汇积累不多,说到”看”这个动词,可能首先会想到gucken的概率很高。
在表述“看书”,“看电影”时则会更自然的与gucken联系在一起,这就造成了“中式德语” (笔者一直都还在犯这个错误)。
例2:动词“打”
打招呼 begrüßen
打电脑 Computer spielen
打电话 anrufen
例2里涉及的动词比前一个例子要复杂,不过正因如此,混淆度相对较低。
如何才能避免“中式德语”?
想要避免“中式德语”的最好办法就是学习词汇时将其放到句子中,以此构造出一个使用语境,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正确的语感。
下面再举一个例子来简短说明下中文含义对德语词理解的影响。
例3: 立刻≠0秒?
gleich, sofort马上/立刻
两者中文含义非常接近,但是在时间间隔上是有区别的。
sofort = 0秒时差
gleich = 0 ~几分钟时差
当你问别人什么有空时,如果TA说gleich,那你可以考虑先去喝杯咖啡或者上个厕所什么,不然你就只有站在那里当几分钟摆设了。
文化差异对德语学习的影响
1. 身体语言
前面讨论了母语对德语学习的影响,现在再来探讨下学习者本身的文化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根据我自身学习德语的经历,发现文化的影响首先反应在身体语言(Körpersprache)上。
比如,当别人问你是否赞同时,可能会下意识的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不同意。但这个举动很容易被“忽略”,别人会再次追问让你表态(每次被人问时我都有种被迫发声的感觉)。
德国人在表示赞同时,会直接用有声语言单词“ja”来回答,并且只用一次(这里切记避免我们时髦中文文化里的重要事情说三遍手法)。如果你两次重复使用“jaja”,就已表示出不屑于顾的态度,或者非常不耐烦,严重的甚至相当于leck mich am Arsch的含义。
而摇头这种身体语言除了表示德语的“不(nein)”,还表示一种无奈或者无语。
2. 打招呼方式
中文里最流行的一种打招呼方式就是在见到熟人或者朋友时问:"吃饭了吗"?
而如果你将这种文化平移到德语里,见面就问: "Hast du schon gegessen?"德国人会认为你在邀请他去吃饭。
那么德国人常用于打招呼的句子是什么呢?
使用频率最高的要数"Wie geht’s"或者"alles klar" (第二种表述比较口语化,常用于熟人或者朋友之间)。其作用与中文问候语类似,是为了开启话题,套个近乎。由于文化差异,笔者每次都会很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囧)。
母语思维对阐述观点表达方式的影响
用中文阐述观点时,往往会先强调论点,然后以论据支撑。而大脑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找到合适的素材。
而根据我多年学习德语经历和经验发现,用德语表达观点时(这里主要指口语),往往会先听到一堆论据,最后才会出现一个论点。所以当时在上学期间,每次的讨论课总能听到德国人滔滔不绝,仔细一听,都是在为最后的论点做伏笔。
由此可见,要想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学习德语时则需要有意识培养快速寻找论据能力,当然前提是围绕既定论点,否则就是没有灵魂的驱壳。
怎么运用母语来辅助学习德语?
学习德语时,如果是学单词,可以借助编故事或者图片转换法(具体方法在【我的德语学习之路-初级篇】有详细阐述)。
由于语言是人与人间沟通的工具,而其传达形式是通过造句完成,所以我们面临更多的是如何学习德语造句。
这里介绍一个我比较常用而且有效的方法:
点对点翻译法
具体就是将句子里的每个单词翻译成中文,但是不改变的德语单词的语序,通过中德文来学习句中的语法和单词。
这个方法的好处就是,翻译成中文的句子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而且在对比过程中你很容易发现和记住不同之处。
例1: 从句
中文: “我不知道,他是否将会一起来。”
Ich weiß nicht, ob er mitkommen wird.
我 知道 不,是否 他 一起来 将。
单看中文会发现,整个句子完全不通顺。
不过,如果你各个击破,细化到每个词时,就会发现,德语的否定词nicht跟中文比,用在了动词后,而表示将来时态的动词wird(原形werden)在从句这个结构里会等在句末。这样一对比,是否发现了德语从句造句规则?
下面再来看一个例子。
例2: 完成时
中文: “我今天没有做运动”。
Ich habe heute keinen Sport gemacht.
我 今天 没有 运动 做
点对点翻译后,habe这个词下没有相应的翻译,那是因为habe (原形haben)是完成时的辅助动词。使用完成时,实意动词machen放到了句末,并且使用了完成时时态(gemacht)。而“今天没有”这个在句子里顺序很中文是一致的。
根据上述例句,大家可以再试着自己找一些其他时态或者句式进行分析,最好每个时态和句式选一个例子,花几十分钟时间好好研究下句型构造,下次遇到这种类似的就知道如何造句了(一本万利呀!)。
写了这么多,不知道对大家学习德语有没进一步的帮助?
在这里特别声明下,文章所涉及的观点纯属个人见解,是基于个人学习经历和经验而进行的分析和探讨。若有补充,欢迎指教。也欢迎同行们互相交流学习经验,在德语学习路上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