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海薇阁单月征文」第三期【人世百态】
《时光》是收录到冯骥才《世间生活》的第一篇文章,也是冯骥才对人生中渡过的时光的深刻思考。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时光飞逝,跨越时空的交流与生命的转化。
我看到的《时光》
作者从岁末年终对时光的感受讲起,到了年底,时光也越发的感觉过的快了。一下子,一年的时光就变成了历史和回忆。
接下来,停电了,喧嚣的世界安静了,仿佛进入了独立的世界,作者打开了思考的空间。结合民间“年根儿”的说法,感受到了时光的紧迫感。接下来,一年的经历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再现出来,不同的清晰的和模糊的时空场景纷踵踏来。
在烛光中,八百年前的北宋天王像木雕的目光穿越了时空,雕工的生命时光完成了沉淀,作者也提出来植物通过种子完成了生命的传递,诗人通过诗句完成了生命的传递。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生命创作了不朽的经典的艺术生命,不负韶华。
作者的眼光在停留在书桌下的足迹,正式在这里的时光造就了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人物。也通过北宋天王像木雕提出了艺术家通过创造的艺术生命达到永恒。
最后,电又来了,作者的思绪也收回来了,对自己的内心也有了答案。
收获与感想
在《时光》作品中,我看到了作者提出了重要的问题与思考,对于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也有很大的启发与参考。
1、探寻人生价值,寻找实现之路
《时光》中提出:“时间属于现实,时光属于人生。 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 对于人世间的我们,总是感觉时间匆匆,努力伸手去抓,时光却从伸出的手指中流淌出去了。总有一种时不我待的感觉,旧式的钟表的一刻不停的滴答声中,时光匆匆向前奔流,一刻不停。就像朱自清的《匆匆》里面说的:"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面对人生的终极问题,作者给出了答案:“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 因为,生命可以通过再生的方式延续,如文中说的:“母与子的生命的转换,艺术家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个新的生命(艺术作品)。”
文章给我们提出了两条路径完成重生,普通人通过下一代完成物质存在的重生,读书人和艺术家都是通过思想和作品完成了精神存在的再造。这就是人世间的我们努力的原因。
读书人的理想,北宋的张载说的很清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中华传统文化对人生之追求有着明确定义,即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给了炎黄子孙以生命前进的动力,给了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底气,乃是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之精髓和瑰宝。
对于普通人而言 ,完成生命的物质与精神传承就是人生的重要的使命。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是物质传承的保障;琴棋书画诗酒花提供了精神传承的纽带。这也是中华民族重视家风的原因。通过家庭的方式,完成了生命中最核心的的物质与精神传承。
2、构建精神家园,找到自己
《时光》中经历了停电又来电的过程,中间在灯光中,作者进入了沉思状态。人类进入电力时代后,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着急去学习、考试、升职,制定一个又一个指标,行色匆匆从一个地方赶到另一个地方,却总没有时间问问自己,我的人生方向在哪里?我要作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些问题不仅仅困扰这我们这些普通人,同样也是那些大文豪的问题。
人到中年,对于苏轼而言,本应该是施展才华报效国家的好时候。年轻学霸苏轼参加考试,被考官欧阳修评为第二名,还留下了一个“出人头地”的典故。本来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未来之星,奈何与王安石的变法政见不合,一直没有机会在更大的舞台上施展抱负。
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逐渐找到了人生真正的样子,慢慢学会淡然,去真实地表达自己,比如初到黄州写的《卜算子》,词曰:“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被贬黄州后,一度陷入困境,起初连正常的生活都无法为继。后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苏轼在黄州租地耕种,自食其力,自号“东坡”。苏轼是乐观旷达的,他率领全家通过耕种来渡过生活难关,生活也逐渐得到了改善。慢慢的,面对真实的世界,苏轼正在完成一次脱胎换骨的从苏轼到苏东坡的蜕变。苏轼找到了自己,也成就了苏东坡。
3、珍惜当下,不负韶华
《时光》中,面对北宋天王像木雕的炯炯目光的提问,作者的眼光在停留在书桌下的足迹,正是在这里的时光造就了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人物,提出了艺术家通过创造的艺术生命达到永恒的主题。事情也要一步一个脚印来作的。
对于能力有限的平凡的我而言, 中年也是一个找到自己的过程,牢牢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珍惜当下,体会最好的年华。
Yesterday is a history.Tomorrow is a mystery.Present is a gift.很喜欢《功夫熊猫》里的这段话。对于已成往事的昨天,我们要学会接受和直面;对于未知的明天,我们要心存敬畏与期待;而当下(今天)就是我们最好的礼物,学会珍惜, 四十不惑,经过世上的历练,确定了自己的方向,也学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和不完美的世界。认清自己,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找准方向,一步一步前进就好。
虽然普通人的生活没有太多的惊喜,一步一个脚印也是一种幸福,小确幸。认清自己,清楚自己的能力和责任,份内的事情一定要全力以赴,对于能力外的目标和事情也就可以放下了,远离不必要的焦虑。认清世界,学会在协作和竞争中实现自己的目标,也成就别人。
我们平凡的生命就像大江大河里的一滴水,只有融入江河,我们才能实现价值。同时,我们也是独特的,唯一的,认清方向,找对了路,才能真正找到自己,成为自己。当下每一件发生的事情都是最好的选择。如果不够好,说明你还有努力的空间。想清楚了,该放下的就能放下,该扛起来的就要扛起来。
《世间生活》简介
冯骥才最新散文集《世间生活——冯骥才生活散文精选》2019年8月14日面世。该书辑录冯骥才六十余篇生活散文,创作时间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跨越近四十年。
冯骥才的散文作品,文风优雅,内涵广博,情感深沉动人,既体现出当代文化大家的学识修养、气度担当,也流露出他自信而从容的人生智慧。《珍珠鸟》《挑山工》等篇章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读过的人数以亿计。此次收入散文集的既有《珍珠鸟》《灵感忽至》《往事如“烟”》等誉满天下的名篇,也有《结婚纪念日》《房子的故事》《为母亲办一场画展》等近年来冯骥才描绘生活、描绘人世间的感悟之作。
作者简介
冯骥才,祖籍浙江宁波,1942年生于天津。青年时代师从北京画院画师恵孝同研习宋元绘画,并问道于吴玉如先生,学习古典文学。曾在天津书画社专事摹古。文革中饱受磨难,得以深谙社会人生。文革后登上文坛,为新时期文学重要作家。后重拾丹青,开创中西兼容、清新精雅、意境隽永的画风,海内外有“现代文人画”之称。
冯骥才兼为文化学者,二十世纪末以来投身文化遗产抢救,影响深远。现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以及开明画院院长,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时间属于现实,时光属于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