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王伟 寻味拾趣
一、惰性知识
学生掌握的知识脱离了具体的单元情境、学科情境、学校情境,就不能得到有效运用,这样的知识被怀特海称为“惰性知识”。
惰性知识最大的问题是:只要换个新的情境,学生就无法调用。因此,要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二、高通路迁移和低通路迁移
素养导向的教学就是要由教授专家结论转向培养以创新为特征的专家思维,这种学习便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特别重视迁移,尤其是迁移中的“高通路迁移”
高通路迁移指的是新任务与原任务不相似时的迁移,机制是“具体—抽象——具体”,要从具体到具体的迁移,也就是要从很多具体的案例中抽象出一个原理,再用这个原理指导下一次任务的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刘徽老师用自己去饭堂的例子向我们解释了何为“高通路迁移”,我对此有不同见解。这个例子说明的是生活中的“高通路迁移”是如何发生的?往往是重复经历相似的情境,才最终抽象一个原理,并在一定时间内运用原理指导自己的生活。而课堂学习并不是这样,即使是开展跨学科学习,尽最大努力打通语文和生活的边界,学校教育也无法以这种“大水漫灌”的方式来使学生进行“高通路迁移”,这种方式是低效的,不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另外,最终抽象出来的这个原理始终没有脱离“饭堂”这个情境,如果以吉克和霍约克的实验为参照物,那么显然刘徽老师的这个生活案例并不能脱离具体的生活情境,未必就是正宗的高通路迁移。
三、自然知识
书中认为自然知识是指“自然而然发展的知识”“在生活中我们能游刃有余地解决各种问题就是依靠的自然知识”。结合两种论述,不难看出第二种论述存在矛盾之处。假设存在一种不能自然而然发展的知识,我称之为“学科知识”的话,那么解决学科问题是需要动用学科知识还是自然知识?无论答案是前者还是后者,第二处表述都是矛盾的。另外,知识的获取依靠的应当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意义,而不是自然而然发展。比如语文知识,是不能“自然而然发展”的。
四、理解的六个维度
理解的六个维度具体是指:
(1)解释:梳理本章的书写内容,作者在这一章写这些内容的原因,以及作者想让我们明白的道理。
(2)释译:会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理论对“我”的意义和启示。
(3)应用:我们应用所学的理论。
(4)洞察:探析理论背后的假设和立场,尝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5)移情:推己及人,开放自我,接纳新观点,更新新观念,能站到他人的立场感知、理解乃至欣赏他们的处境和观点。
(6)自我认识。也就是自我反思。思考我与知识的联系:我的理解力局限和我和盲点。
关于理解的六个维度,本次讨论众说纷纭。为了便于理解,我们首先确定这段论说的指向对象——指的是正在阅读本章的我们。换而言之,这段表述换个说法,就是一堂课的学生学习目标或是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学习标准。如此,表述就可转换为以下形式:
解释:梳理本篇课文的内容和写法。
释译:会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课文内容和写法带给自己的启发。
应用:课文内容对我们为人处世的指导和课文写法的运用。
洞察:探析课文内容和写法背后的假设和立场,知道课文内容的局限性,了解课文写法的适用范围,尝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移情:站到作者的角度,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时代背景、知人论世深刻理解作者的感受。
自我认识:也就是自我反思。思考我对知识的理解方式,从其他人的理解方式中发现自身的局限性。
若是以大概念作为核心词语,以上表述一样适用。但关键是如何依据以上表述确定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