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篇第二」7
【原文】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的孝,只是指能养父母。然而,犬马也都能有人养。因此,若不尊敬父母,那与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注释】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春秋末期吴国人,比孔子小45岁。子游以知礼名世,与子夏、子张齐名,为孔子晚年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敬”在这里是指尊重、尊敬。
【评析】
通过子游问孝,孔子在本章中阐述了怎样才算真正的孝养父母。
孝养父母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养身,二是养心。而养心重于养身。
所谓养身,就是供养衣食住行、健康医疗之类,是谓“养”;所谓养心,就是尊重、体贴、关心、爱护之类,是谓“敬”。
那么养身需要做到什么程度呢?孔子的学生子路也曾有这个烦恼。《礼记•檀弓下》中就记录了孔子师生如下的对话:
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
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敛手足形,还葬而无椁,称其财,斯之谓礼。”
子路因家贫乏财,不能尽情奉养父母而烦恼。孔子怎么点拨他呢?孔子说,哪怕是蔬食薄葬,只要尽力让父母开心就是尽孝。在物质方面,只要跟你拥有的财富相称就算合礼。成语“菽水承欢”即典出于此。
可见,与养父母之身相比,养父母之心才是更高层次的孝。《礼记》中曾子的一段话也表达了类似的含义。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需求层次理论”中,将人类的需求分成以下五层:
第一层次,生理上的需要;
第二层次,安全上的需要;
第三层次,情感和归属的需要;
第四层次,尊重的需要;
第五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
经过对照我们发现,衣食住行、健康医疗之类属于第一和第二层的需要;体贴、关心、爱护属于第三层的需要;而尊重则上升到了第四层的需要,这已经是外界所能满足的最高级别需求了。
由此可见,孝养双亲,重在养心。要让父母感到被尊重、感到喜悦和安慰。这与西方文化中的“Honor your parents”是有相通之处的。
【历史人物】为政以德、孝治天下的汉文帝
汉朝倡导“孝”治天下。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汉代皇帝都以“孝”为谥号,称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等等,都表明了为政者对于孝道的推崇。
汉文帝刘恒因为是庶出,所以从小并不被重视。而且其生母薄姬也不见宠于刘邦,因此母子两人一直远离权力中心,相依为命。刘恒8岁被封为代王后,生母薄姬也跟随他一起住在封地,因此刘恒与母亲感情深厚。由于远离宫廷斗争,接近下层百姓,刘恒也因而养成了宽厚仁慈、勤勉节俭的性格,尤其以事母至孝闻名天下。他总是倾心侍奉母亲,尽力让母亲感到快乐和满足。
然而薄太后身体虚弱,时常患病,有一次连续三年都卧病在床。三年里,汉文帝每日勤理朝政,下朝后便衣不解带地陪伴在母亲的病床前,还亲自给母亲煎汤熬药。喂母亲服药前,他总要先亲自尝一尝,看看汤药烫不烫。自己觉得温度差不多了,才给母亲服用。在那些日子里,汉文帝常常彻夜陪伴在母亲身边,看到母亲睡了,自己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三年后,母亲的身体终于康复了,他却由于操劳过度累倒了。
汉文帝用温情、体贴侍奉母亲的行为,就是养父母之心的“大孝尊亲”之举。
在汉代帝王中,汉文帝是最勤勉、最节俭的一位。他要求皇后亲事蚕桑;他宠爱的嫔妃,衣裙上连刺绣都没有。
文帝自己也身体力行,一件衣服要穿好几年;宫殿是旧的,也不装修;苑林是小的,也不扩建。有一次好不容易想要建个露台,一问要花“百两黄金”,就皱眉说道:“这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了,太奢侈了,不建了”。
文帝对农业非常重视,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为了劝农耕种,他在春日亲自扶犁耕地,以作表率。他还大幅度减轻徭役,并在公元前167年,即文帝十三年,免除了农民的赋税,赢得万民称颂。
在文帝以身垂范的带动下,朝廷大小官员皆以勤政、节俭自律。
古代刑罚中有多种肉刑,亦即残害身体的刑罚。比如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汉文帝认为这样的刑罚太过残忍,一旦受刑就成为残疾人,根本没有给人改过自新的机会。文帝说:“肉刑太残忍,改为笞刑和杖刑吧。”于是肉刑就被废除了。可是,执行笞刑和杖刑的人,又往往下手过重,常常把人打死。文帝知道后就说:一次打三百下甚至五百下,量刑太重了。打三、五十下就行了,不要打死人。
而当时的连坐法最不公平,一人犯罪,其家族成员一起受罚。或被处死,或沦为奴隶。文帝天性仁厚,认为连坐法不合理,便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坚持废除了连坐之法。
由于常年勤政,积劳成疾,汉文帝年仅47岁就病逝了。
文帝为政以德、孝治天下,使得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社会风气也日益改善。文帝不仅与其子景帝开创了“文景之治”的辉煌历史,也让自己名垂青史。
儒家倡导以孝成德,以德为政,以政为仁。这一仁道践行模式在汉文帝身上得到了相当完美的体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