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岁娃报七个兴趣班,背后折射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焦虑,生活从此有了新的努力方向,那就是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
此后的日子,就是带着重大的使命与光荣的任务,集中所有的精力于,甚至不惜辞去工作,争取时间照看孩子,送到这个培训班后,又去另一个培训班,抓住飞逝的时间,争分夺秒的提高孩子的能力,也会不时的被隔壁老王家的孩子报什么班,最近有哪些可以提高孩子能力的辅导班的信息吸引。最重要的焦点是我的孩子最近有没有变的更文艺?更艺术?更聪明?
教育推动了人类的进步不假,尤其在当今这个高科技发达,市场环境更加开放的时代,通过教育,借助自己的才能在职场、市场中崭露头角的能人层出,通过读书改变身份,成为中产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真实的事情,甚至鼓励更多的人去实现社会层级的流动,催发更多的人上进。
那些不惜花重金投资孩子的父母,无非是想要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的道路上能够更加顺利,也有不乏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成功人士者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园自己曾经的梦想,这种教育特别有特色,甚至可以戏称“中国式的教育”。
家长对孩子未来的焦虑,真的能够让孩子在未来少走弯路吗?古语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觉的这种话应该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深远之计是适合孩子特质的。你无法让一个喜欢文学的人培养成数学家,努力确实很重要,但是相较于努力而言,方向也很重要。例如:张文举就在自己的梦想面前及时转弯,才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之前被拒稿无数,但是却意外被编辑提示他的字写的很好,在书法上实现一番作为。如果我们以家庭培养的孩子为例子,孩子们尊重家长的意见,专业由家长选、职业家长确定而忽略了当事人:孩子本身的意愿,而步入社会大舞台,若是做的快乐、生活愉快最好;若是做的不开心,心理压力太大,天天心情苦闷,可想孩子过的得多么痛苦,对生活的激情估计也没有几分了,这样赢在起点的教育是否是你想要的?历史上像苏轼、宋应星多学科全能型的人才少之又少,而我们熟知的大家,也不是出自辅导班的培养的,没有一个大作家完全是学校培养出来的。
别让你的焦虑主宰了孩子对未来生活的激情探索。兴趣一定是从小培养的吗?岁数越大就越落后吗?齐白石正式学习画画的时候27岁,王洵从小不喜欢学习,喜欢玩耍,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时也是二十多三十多岁,现在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不安于安逸的人生,六七十岁去学习跳舞,学习时尚,强身健体的活出自己的特色,绽放属于生命的之光。如果能在未来的生活中,让孩子学会自己探索,找到适合自己努力的方向,不懈的努力生活,远比赢在起点更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