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小离陌的书屋(好书推荐)陌·心历史
读《文房四谱》// 笔谱·二之造(二)

读《文房四谱》// 笔谱·二之造(二)

作者: 原麈 | 来源:发表于2019-03-31 08:26 被阅读16次

笔谱·二之造(意译)

王羲之《笔经》引用《广志会献》中的内容:

“诸郡进献兔毫,出入于鸿都门,

惟有赵国兔毫可堪使用。

世人都说兔毫无优劣,

制笔工匠的技术有巧有拙。

我认为赵国平原广泽无杂草野树,

惟有细草,因此兔肥。

肥则毫毛长而有芒,此乃制笔良材。

凡制作毛笔须用秋兔之毫。

通常在仲秋选取。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

孟秋离夏天近,其毫焦而嫩;

季秋离冬天近,其毫脆而秃;

惟有八月寒暑调和,毫最中用。

兔脊背上有两行毛,此为上佳;

胁肋处毛稀疏,品质次一等。

采完毫毛,用纸裹石灰汁,

在微火上煮,使其稍稍沸腾,

是为了去除上面的油脂。

之后先用细柔人发几十根,

夹杂青羊毛和兔毳

(凡兔毛长而有力的称为毫,

短而柔弱的称为毳),剪裁使其平齐。

再用麻纸裹笔柱根使其牢固

(之所以用麻纸,

是为了使其材质结实,

遇水而不发胀)。

之后取上等兔毫薄薄密布于笔柱上,

使笔柱看不见即可,然后使其服帖。

必须精挑细择,除去倒毛,

毛的尖端合出笔锋,使其长九分,

笔管长两拳,且必须圆正方可。

后世之人制笔,

有的削裁笔管,

有的笔管轻重不同,

所以导致执笔多有偏握的情况,

是因为一边偏重的缘故。

自己如不留心加意,

就无从详尽了解制笔精髓。

笔制成后,归拢在一起蒸,

用可蒸熟三斗米的水量,

须用绳穿笔管悬挂在水器上一整夜,

然后笔才可以使用。

世传钟繇、张芝都用鼠须笔,

锋端强劲且有锋芒,我不相信。

用秋天兔毫制笔,得心应手,

鼠须甚为难得,况且未必好用,

大概是好事之人说说而已。

往昔有人用琉璃象牙做笔管,

华丽装饰固然有了,然而笔须轻便,

重了则用起来不顺畅。

近来有人赠我绿沉漆管及镂空管笔,

我用了好多年,

这些也值得珍爱和赏玩,

不一定非用黄金珠宝雕饰,

然后才算得上珍贵。

我曾自己制过笔,很好用,

谢安石、庾稚恭每每向我索要,

我都舍不得给他们。

笔谱·二之造(原文)

王羲之《笔经》曰:《广志会献》(1)云:“诸郡献兔毫,出鸿都门(2),惟有赵国毫中用。世人咸云兔毫无优劣,笔手有巧拙。意谓赵国平原广泽无杂草木,惟有细草,是以兔肥。肥则毫长而锐,此则良笔也。凡作笔须用秋兔。秋兔者,仲秋(3)取毫也。所以然者,孟秋(4)去夏近,则其毫焦而嫩;季秋去冬近,则其毫脆而秃;惟八月寒暑调和,毫乃中用。其夹脊上有两行毛,此毫尤佳;其胁际扶踈,乃其次耳。采毫竟,以纸裹石灰汁,微火上煮,令薄沸,所以去其腻也。先用人发杪数十茎,杂青羊毛并兔毳(5)(凡兔毛长而劲者曰毫,短而弱者曰毳),裁令齐平。以麻纸裹柱根令治(用以麻纸者,欲其体实,得水不胀)。次取上毫薄薄布柱上,令柱不见,然后安之。惟须精择,去其倒毛,毛杪合锋,令长九分,管修二握,须圆正方可。后世人或为削管,或笔轻重不同,所以笔多偏掘者,以一边偏重故也。自不留心加意,无以详其至。此笔成,合蒸之,令熟三斗米饵,须以绳穿管悬之水器上一宿,然后可用。世传钟繇、张芝皆用鼠须笔,锋端劲强有锋铓(6),余未之信。夫秋兔为用,从心任手,鼠须甚难得,且为用未必能佳,盖好事者之说耳。昔人或以琉璃象牙为笔管,丽饰则有之,然笔须轻便,重则踬(7)矣。近有人以绿沉漆管及镂管见遗,录之多年,斯亦可爱玩,讵必金宝雕琢,然后为贵也。余尝自为笔,甚可用,谢安石(8)、庾稚恭(9)每就我求之,靳(10)而不与。

【注释】

(1)《广志会献》:即晋郭义恭撰《广志》,多载南方风土物产,书已佚。

(2)鸿都门:位于东汉洛阳城内。汉灵帝刘宏曾在此设立鸿都门学,因所在地而得名。

(3)仲秋:秋季第二月,即农历八月。

(4)孟秋:指秋季第一月,农历七月。

(5)毳(cuì):细毛。

(6)铓(máng):刀剑等的尖端。

(7)踬(zhì):碍,阻碍。

(8)谢安石:即谢安,字安石,东晋著名政治家,淝水之战的决策者。

(9)庾稚恭:即庾翼,世称小庾、庾征西,东晋中期将领、书法家。

(10)靳(jìn):吝惜,不愿给予。

文房四谱 - 文集 - 简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文房四谱》// 笔谱·二之造(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vty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