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公元1472—1529年)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谥号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史上曾国藩、毛泽东、蒋介石等人,都曾先后拜服于王阳明。研读这么一个仅次于孔孟的儒学大家的思想,作为现代中国人首先是要拜服,然后是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今所用。
先举一个例子: 比如某政府机关里很多公务员买了N多套房子,是不是违背了中央“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总体定调,就要被没收了呢?用“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而为善去恶”的心学来分析、判断和裁决,不被没收,至少要自愿上缴嘛!国中还有那么多人为房子掏空"六个钱包",愁白了三代人的头哪!如果是这样,那就是大笑话了,对不对。道德化的"良知"此时显然不起什么作用,我还从没有听说过有哪位政府官员捐出了房子给新市民住的,是不是。那得用什么来判断呢?用法律,先判断合不合法,即买房的钱是不是合法收入?再对事实做出裁决。所以,心学是从人的主观价值判断出发来做人做事,属主观唯心主义。现代社会生活是从客观公认的真理——法律为底线出发来做事做人。现代社会中法律才是所有人心中一分钟都不可别离的真理。
在公元1507-1509年,王阳明贬任贵州龙场驿丞时,经“龙场悟道”开新儒学风气之先,王氏心学正式确立,中国儒学体系至此发展到最高成就,“孔、孟、朱、王”儒学四大家,最终集大成于王阳明的心学。
儒学由孔子首创,到孟子继承时,就有心、理之分了,分为八大学派,研学方向各有侧重。孟子就是心学的开端,曾提出:“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以与我者。”到南宋陆九渊正式开心学之门,最后在明代中期集大成于王氏心学。
心学思想的进步之处,是相对于当时流行并被官方刊定为科举考试指定教材的"程朱理学"思想而言,极具反传统的思想解放意义。
一是把人心从死板的“天理”之中解放出来。“吾心即理”,有解放思想的积极意义,缓解了天理和人心的对立,倡导"天人合一"的有我境界。相对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的无我境界来说,更中庸(中用),更容易实现,更能解放人,增强了普通人入世处事的自信心。现代弊端:主观唯心主义,导致当时就有些王学子弟,束书不读,不明事理,无知者无畏,狂妄自大。现今的领导干部研习“吾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把握不好容易发生大权在握、真理在手、唯我是从、有权任性、无法无天、擅权败政、为所欲为的错误。
二是把格物致知和社会实践统一起来。倡导"知行合一",在当时的进步意义最大。理学的天理是客观存在的,属客观唯心主义,不管你做不做得到,它都要约束你。你做不到,是人欲太强烈,是人心修炼不到位,所以要灭人欲、存天理。而心学告诉我们,知行要合一,如果探求明白了一种道理,就要去做,尽最大努力去做,做得到的道理就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天理。如果实在做不到,就要回头来想想这个道理的真伪,再重新悟道!这是心学对于孔孟朱学的最大创新。明朝的张居正(公元1525-1582年)、李贽(公元1527—1602年)都是心学的实践者或发扬者。其中李贽最甚,走到了心学的尽头,挑战了孔孟和当时理学家的权威,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已摸到了近代"天赋人权"启蒙思想的边界。不幸的是,李贽的人生非常悲剧,一个弃知府高官不做、到处讲学、启蒙人心的心学大家最后屡遭朝廷迫害而自杀于狱中。李贽的死,对中华民族追求思想解放的努力是一个最沉重的打击,此后直到鸦片战争爆发的近250年内,再也无一人敢明目张胆地领军反传统思想的斗争了。环顾人类思想文化发展史,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启蒙人心、自由思想的探求在刚要进入近现代的大门时,就倒在了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门口。与西方同时期长达300多年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解放运动相比,就像一个刚出生三天的婴儿夭折在摇篮里一样,令人不胜悲愤。现代弊端:一是否认真理实践需要内因和外因共同发力。有些事做不成不是道理不对,是内因条件不够或外因条件不具备,不能由此否定真理的客观存在或自身努力的价值,比如广州黄花岗起义虽全军覆没,但起到了醒悟、激励国民的作用,半年后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成功。二是现代自然科学做不做得成有时还得看数学概率,要用严格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方法去实验、分析,用实验和工程数据验证。三是现代社会科学要综合运用社会调查、数理统计学、心理学等研究手段来分析判断,依法民主决策,然后推广实施。四是用知行能否合一来判断真理,还容易滑入实用主义、事务主义、机会主义、经验主义的窼臼。比如,为用而学、有用才学、不用不学导致“学到用时方恨少”,甚至产生反智主义;一件小事做成了就算成功了,以后都照此办理;存在就是合理,当上了官就是能力强素质高,谁官大谁对;逆淘汰干部,没有被提拔就是这个干部不行,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三是树立了人人可以参与的基于善恶价值判断的"为善去恶"实践观。人皆可成圣人。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乎!”强调用心进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阳明心学认为人只要"致良知",有羞耻,就可以为善去恶,修身齐家经世济用。致良知为善去恶,鼓励人人成才,并以天下为己任,按照自己的善恶判断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积极参与时政。可以说是中国本土群众路线思想的祖师爷和最初的发端。在王阳明心学之前,普罗大众是只能拜服孔孟圣人之学的,以圣人的价值判断为准绳,言代圣人言,行为圣人训,不能有任何自己的价值判断。致良知继而为善去恶,比理学更加有实践性和普及性!毛主席的“六亿神州尽舜尧”也有这个意思,原因之一即是毛主席年轻时对阳明心学也曾深读拜服,吸取了心学精华,并于1917年撰写有“心之力”雄文,深得老师杨昌济的赏识,获105分!但毛主席最终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大成者,毛泽东思想远超阳明心学,个人成就也是如此。现代弊端:首先,以善恶为主流的价值判断过于简单化、主观化、道德化。事实上,世界万事万物不仅仅分为善恶两道,以此入世容易入门,但过于简单,容易被统治者或某些人煽动利用。其次,善恶判断来自本人的价值观,立场不一就有分歧,标准不一难以服人。第三,善恶只是主观道德价值判断,不是客观事实价值判断。判断人和事主要还是以事实为基础,合不合法,该不该做,做了什么,客观上对什么人有利。所谓善心做了坏事,恶人做了好事,世界很复杂,例子很多。现代领导干部研习这些,把握不好,一方面容易陷入凭个人主观好恶选人用人、感情用事、团团伙伙、利益同盟,如此主政理政则害人害己、害国害民,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许多反腐大案都已昭示;另一方面,容易形成漠视科学、轻视人才,不讲法规、官僚主义的官僚作风。
扬弃阳明心学,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改造新旧儒学,结合工作实践,不断探求科学真理,用现代科学知识武装头脑,改造自身,干事立功,遵纪守法,才是正道。
网友评论
心学大有可取可学之处,但那也是500年前的哲学,且发育不良,就是与当时的西方哲学比较也有滞后之处。新时代,当创新思想文化,而不是回头到古人哪里去寻找答案。就像王阳明一样,他当时也没有回头500年去寻找答案,而是开辟一个思想文化的新境界。我们要学的是王阳明的思想自由、知行合一,创新开拓精神,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解读他的思想层面。
谢谢阅读,回复!
愿听您讲道!您讲来一句听听,哪怕是一个字也行!
愿听您讲道!
你说来听听,"知"是什么?你先讲出一个字来听听。
你说来听听,"知"是什么?
好好好!
互相学习!谢谢点赞!